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北京市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30 10:06:02 浏览量:

摘 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1世纪,服务业将成为北京市十分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它的振兴将大大改善北京市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北京市的综合实力。文章从分析北京市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入手,对北京市服务业现状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北京市服务业的建议。

关键词:北京 服务业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9-268-02

随着北京市工业化进程和服务业发展速度的加快,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迅速扩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继续上升,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大量增加,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1990~2007年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从194.5亿元增加到6425.6亿元,年均增长23.1%,特别是1994年,年增长率高达4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也提高了29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59.04%。北京市服务业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和质量上,均保持持续增长,呈现产业优化的态势。同样,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也趋于合理化和细化,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北京作为全国服务业的龙头,其服务业的发展对我国各地区服务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北京市服务业的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找出北京市服务业的优势与不足,为北京市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北京市服务业的现状及特点

1 产业结构。从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工业为发展重点,进入90年代,第三产业迅速崛起。1994年,北京市经济的产业结构由“Ⅱ>Ⅲ>Ⅰ”的发展格局转变为“Ⅲ>Ⅱ>Ⅰ”的发展格局,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北京市经济中的最大和增长最快的产业,并在整个产业分布中占绝对优势。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逐年提高,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越来越趋于合理化。

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三次产业的比例达到1.1:27.5:71.4,“Ⅲ>Ⅱ>Ⅰ”产业格局稳固,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90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连续9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3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2479.3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6425.6亿元,增长12.3%。上述事实表明,北京市服务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对北京市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起着主导作用。

2 行业结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代服务业的地位相对上升,传统服务业的地位相对下降。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始终是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提高最快的行业。相比之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有逐年缩小的趋势。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北京市直接投资的增加,加快了北京科技产业化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服务业,推动北京市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部分行业增速超过了服务业总体的增长速度,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549.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1.7个百分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加值533.6亿元,比上午增长了23.1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824.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8.6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的增长速度缓慢。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业增加值578.7亿元,与上年相比,下降6.1个百分点。北京市服务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北京服务业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然而,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比例较小,并且除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外均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3 就业结构

(1)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上世纪90年代以前,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工业部门转移,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迅速增加,北京市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结构呈“Ⅱ>Ⅲ>Ⅰ”状态;进入90年代后,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趋势明显减缓,并且出现了下降趋势,服务业就业比重迅速上升。1993年实现了就业结构的“Ⅲ>Ⅱ>Ⅰ”转变。2006年,北京市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仅60.3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6.6%,同上一年相比下降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数225A万人,占就业人数的24.5%,比上一年下降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高达634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68.9%,比上一年增加8.4个百分点,与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的负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趋势表明北京市三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已经成为北京市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2)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从服务业就业领域看,伴随着北京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单位吸纳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幅度较大,适合首都经济发展的现代服务行业就业增长较快。2006年,吸纳从业人员最多的为现代服务业中的租赁和商务服务(占1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11.2%),教育业(占10.2%)。将服务业增加值的行业构成与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行业构成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因为各个行业对劳动力的吸收程度不同,比如,传统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对劳动力的吸纳程度要高于金融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因其门类多、涵盖范围广,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并存发展,在吸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方面,具有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更大容量的优势,不仅吸纳了北京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对北京第二产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起着重要作用。

4 投资结构。近年来,北京市加大了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从历年三次产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数据看,自,2000年以后,服务业的投资比重均达80%以上(见图1)。据统计,2007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6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增幅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投资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第二产业投资484.1亿元,增长33.3%;第三产业投资3465.8亿元,增长15.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7.4%,主要投向交通运输和公共服务业,其中,交通运输投资548、亿元;增长24.7%,公共服务业投资,289.5亿元,增长9.2%。

从服务业内部的行业角度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历年的投资比例最高,而金融业、居民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历年来处于倒数地位。房地产业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快的行业,投资额和所占比例历年来都处于上升趋势。2003年,房地产业投资32044亿元,约为服务业投资比重的

0.8%,截至2006年底,短短的四年时间,投资额高达342743亿元,比重增加至4.7%,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10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业所占比例不高,且没有明显的增长势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及教育等对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其投资力度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到服务业的后续发展。

二、北京市发展服务业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1 服务业总量不足,部分行业增加值偏低。虽然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以上,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80%以上,其中,纽约、汉城达到90%以上。另外,北京市服务业的总体水平也有待提高。如,北京市服务业从业人员2005年人均生产率约9943.8美元,而同期美国、日本、英国人均生产率达7万美元以上。再有,部分行业的增加值明显偏低。2006年,北京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的增加值为424.5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例的7.6%,教育的增加值仅有355.2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6.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增加值为191.4亿元,约为3.4%,这些都与北京市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极不相称。上述事实说明北京市服务业应有的发展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 结构不合理。北京市服务业结构仍然存在很多矛盾,虽然经过多年、的局部性调整,但是深层次的结构问题还是没得到彻底解决。北京作为首都的功能定位,在人才、教育、科研、文化、国际交往、经济调控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因此,北京服务业发展的行业布局应该是突出与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包括网络服务业、国际商贸业、教育业、文化业、卫生业、信息咨询业、市场中介业等。但是从前述行业结构我们看出;北京市现代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是相对滞后的。

3 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匮乏。从北京市服务业的就业结构中我们看到北京市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占明显优势,但还是存在传统服务业劳动强度大、待遇低,新型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服务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北京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各种人才,,现在不缺一般技能的人员或劳动力,而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供给不足,如金融业不缺一般银行人员,但是具有创新精神、懂国际金融业务和金融衍生品业务的金融专家却匱乏。此外,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北京市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北京经济的进步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北京市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改善从业人员整体水平,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

4 服务企业组织规模较小。北京市服务业企业规模小,形不成有品牌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如,在自主创新的关键领域,特别是在基础软件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国企业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产业主体多数是有学术研究背景的中小企业,成长速度慢,经常出现发展瓶颈,如此小的资金投入、人才投入和经营规模很难使企业有能力加大创新投入,参与国际竞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的技术支撑。北京市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金融、教育、电信、交通运输、物流等行业的发展,明显缺乏应有的技术支撑。再有,服务业企业规模小、品牌效益差很难跨区域拓展业务,提高辐射力。服务型企业服务的提供过程同时也是购买者对产品的消费过程,通常情况下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需要保持时空上的一致性。这一产业特性,决定了服务产品与一般产品在生产及企业生存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对服务企业来说消费者的信任比资本更重要。服务性企业要突破产销时空限制,为异地市场接受,靠的主要是品牌、信誉,而品牌、信誉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和提供服务的质量。因此,对服务企业来说,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尤为重要。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依据北京市城市功能定位和总体规划,应认准方向,明确重点,全力发展服务业,以促进北京市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

1 充分发挥北京市潜在和现实的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从全国范围看,北京作为我国的金融机构集聚地和全国金融结算中心,具有发展金融业的优势;北京作为我国信息中心和信息产业、软件产业的集聚地,具有发展信息服务业的优势;北京作为我国的科技中心,具有发展科技服务业的优势;北京作为我国文化中心和举世闻名的古都,具有发展文化、娱乐业的优势;北京作为我国的教育培训中心,全国最有名的高校、最有名的科研院所、中央各部委的研究机构,绝大多数在北京,具有发展教育培训业的优势;北京作为我国的国际交往以及中央国家机关、总部机构和人才集聚地,具有发展商务服务业的优势。因此,北京市应该充分利用潜在和现有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具体而言,北京应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务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重点发展金融产业、旅游会展、房地产业、现代物流、商贸商务服务和以软件、研发、信息服务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

2 加强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北京应该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服务业专门人才,对高校的相关服务专业按照国际服务业发展趋势进行细分和调整,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通过专业机构加强服务业现有人员的短期培训,并结合所做工作加以实践,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全面推进服务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北京市可以一方面通过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并积极强化人才的外语训练;另一方面,鼓励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和聘用外籍专家等方式,弥补目前缺乏高端、配套服务人才的缺口。

3 积极培养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茁壮成长。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引导服务企业通过整合、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另一方面,北京市应该积极引导以大企业为中心,联合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建立广泛的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这样,既有利于龙头企业的培养,又可带动中小企业茁壮成长。北京应大力发展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和控股公司。以实现规模效益和集约化经营;打造知名服务品牌。同时,北京应对服务业中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有效改造,使之能够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运作要求。

4 进一步改善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环境。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北京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加入世贸组织所做的承诺,积极、稳妥、有序地全面扩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健全统一规范公开的外商投资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制度,切实改善利用外资的软硬环境,凡符合国际法律法规对外资开放的现代服务业领域,都应允许外资的进入和经营,并根据实际需要,放宽外资在服务业的市场准人和持股比例限制,以充分发挥利用外资的联系效应: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打破市场行业垄断,通过竞争推进北京市服务业的快速、协调发展。

(责编 若佳)

推荐访问:北京市 服务业 发展现状 对策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