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教学模式的自身看,多维参与新型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的特殊本质的规定性,是对教学模式变革的本质体验与反映;从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来看,多维参与新型教学模式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在哲学视域对多维参与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可以拓宽新型教学模式的路径,使教学模式的变革更趋于规范化、科学化、理想化、现代化。
关键词:哲学视域 多维参与新型教学模式 意蕴 方法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但是,许多专家、学者大多是从教育学、信息学等方面进行考察与研究,从哲学的视域来阐释新型教学模式的却相对较少。本文试图从哲学视域审视新型教学模式的几个核心问题,以拓宽新型教学模式的路径,使教学模式更趋于规范化、科学化、理想化和现代化。
一、定义概念的哲学依据
对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是研究这个问题的前提,研究新型教学模式的概念也是如此。定义一个概念,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方法依据。在这一点上,黑格尔的哲学为我们提示了借鉴。逻辑学是黑格尔庞大哲学体系的核心,逻辑学的内容是关于思想的纯粹规定,研究的是“纯粹理念”在逻辑阶段的运动,即:“纯粹理念”完全展现自身的过程。黑格尔认为:“纯粹理念”在逻辑阶段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即:“存在”、“本质”、“概念”。因此,逻辑学分为“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
“存在论”理论研究表明,直接性和潜在性是范畴的特点。直接性体现存在的概念或范畴直接呈现而不需中介环节;潜在性说明事物的丰富的内涵尚未显露。所以,新型教学模式的概念首先源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特别是源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的变革,源于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的变革。
“本质论”理论研究表明,直接性的范畴或概念间接地表现出来,不是直接地呈现,是通过现象、现实呈现说明事物的本质概念,即:通过现象看本质。这个阶段分为“作为自我反思的本质”、“现象”、“现实”三个环节。“作为自我反思的本质”即“本质自身”,是本质在自身之内的反映。还未超出自身而表现在外,尚未表现为现象与现实;“现象”就是本质外在表现,是作为本质表现的“物”;“物”是从“根据”与“实存”这两个范畴发展起来的统一体。“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 ;“实存”是从“根据”发展起来的存在,现实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也要依据教学模式变革的本质自身、现象与现实,从“根据”与“实存”来把握其本质特征。
“概念论”理论研究表明,概念是人的思想表现形式之一,概念的运动过程也符合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所揭示的范畴运动过程。范畴的运动是概念整体的发展,是作为同一有机体中所潜伏的因素不断发展的过程 。
二、多维参与新型外语教学模式概念的定义
多维参与教学源于互动观。互动观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合作学习的诸多理念中最令人注目的一种理念。合作学习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便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呈现为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生是信息接受;二是双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其间必然涉及上述四种信息互动过程和模式,缺一不可。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处于龙头地位。它制约着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活动形式、教学环境的构成形式、教学的管理形式。没有教学模式的改革,其他教学改革都将是无源之水。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互动式数据库、因特网提供的传播与交流平台,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发展个性的教育环境,唤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望。基于信息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直接和潜在地显现出来 。
对于模式一词,英国传播学家卖奎而认为,模式是“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美国比较政治学家比尔和哈德格雷夫认为,“模式是再现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我国钟志贤先生认为,“模式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模式是现实的再现,即模式是现实的抽象概括,来源于现实,但终归于指导现实的改变;二是模式是理论性的形式,是一种理论,而非工艺性方法、方案或计划;三是模式是简化的形式,是经理性高度抽象概括后,以简约明了的方式表达的出来的”。
至于教学模式,从其演变看,如果说赫尔巴特的“四段法”是最早(1806年)的教学模式,那么,教学模式的存在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教学模式由单一模式发展为上百种模式。
尽管教学模式及其相关的思想早已存在,但确切的“教学模式”(Model of Teaching)的概念是在70年代初才出现的。
在我国,“教学模式”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在此之前,我国的教育学将教学模式归为教学方法,或者称为教学过程阶段理论。在我国的教育学著作中,最早将“教学模式”作为专门内容讨论的是叶澜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在这本书中,共介绍了十种教学模式,其中有三种是由我国教育工作者研究发展起来的。80年代至今,我国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模式体系。尽管如此,目前,人们对“教学模式”的认识还不一致。
叶澜先生认为,“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
李伯黍先生认为,“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其作用是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教学等等。”
丁证霖先生等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
王维城先生提出,“所谓模式,就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有规定性的教学策略。说它们规定性的,因为明确地规定了教师在计划、实施和评价等阶段的职责。”
钟志贤先生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对理想教学活动的理论构造,是描述教与学活动结构或过程中各要素间稳定关系的简约化形式。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
1.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在我国很长时间没有教学模式这一概念,而教学模式作为客观事实存在于教学实践中,所以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师都习惯称我国的基本教学模式为“教学过程的阶段”,阶段由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五个部分组成,所以认为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一个典型。
引起学习动机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是有效学习的保证;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学内容和理解教学内容,形成清晰的表象,上升到概念,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巩固知识是通过复习、练习,将所学知识比较牢固地储存在记忆中;运用知识是促使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进而形成技能;检查知识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反馈,教师调整教学方案,学生调整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学模式适用于我国以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在选择新型教学模式时离不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借鉴。
2.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创新。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对象上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在教学目标上发展整体素质,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与升学相关的素质的发展;在教学关系上看作师生间双边合作活动,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共同作用,民主、合作、互助型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上主动、生动、活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主导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导”、“动”中;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内化、转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填鸭式”,使知识、技能、和情感真正为学生所理解,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产生融合和同化的效果;教学环境和谐、愉悦、共鸣,物质上注重学校环境和课堂环境的设计,人文上强调互相交往的氛围,潜移默化的感染,
基于建构主义的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为中心,给学习者的主动发挥创造条件;强调创设真实的情境并引导学习者进入情境;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强调学生进行意义构建。其价值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课堂教学的灌输。
四、结论——多维参与新型外语教学模式的意蕴
笔者认为,所谓模式,是以简约明了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表明一种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抽象概括了的理论性的形式。换言之,表达的简约明了性、内容的结构过程性、理论上的抽象概括性是模式的基本特征。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它具有特定的教学目的、特定的组合方式、稳定的结构、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型、包含教学策略的教学方法。
多维参与新型外语教学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无校园围墙的、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它将成为21世纪教育实效性、自主性、终身化发展目标的基本模式和基本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为新型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Intetnet上的丰富资源特别适合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适合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新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面向未来要求必须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将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纳入教育教学之中,用信息化教育内容和手段来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
[2]王为民:《哲学视域中人的素质极其教育意蕴》,《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1。
[3]钟志贤:《新型教学模式新在何处》(上、下),《电化教育研究》,2001.3、4。
[4]shwu-ching Young, Situated Learning in a Hyperm
edia-Supported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ICCE .1997.12。
杜秀君:吉林师范大学外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