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拇指文化”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研究

时间:2022-10-20 18:18:02 浏览量:

摘 要: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以第五媒体发展为依托的“拇指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对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政治心理、行为路径等诸方面带来一定的消极作用。同时,手机上网成瘾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为此,研究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拇指文化”的现实背景,分析当代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成因,并尝试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词:拇指文化;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拇指文化”概念的界定

所谓“拇指文化”是指依托于数字媒体的发展,以手机等新兴媒体为载体,并寄存于手机等数字媒体信息沟通交流方式之下的一种文化现象。[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的第五媒体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二)“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概念的界定

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之前,我们必须对“手机上网成瘾”作一个科学的界定,这才有利于人们对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手机上网成瘾”?“怎样才算是成瘾”?这是学术界一直在争论的关键。本文比较认同美国学者金柏莉?杨的观点,她指出判断一个人是否网络成瘾具有下列标准:一是强迫性地非本质使用;二是对活动或人际往来失去兴趣;三是被在线及时活动占据;四是无法控制使用。[2]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手机上网成瘾是指无法手机上网时体验到的强烈渴求感,从而产生烦躁和不安的情绪,以至于出现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的现象。综上所述,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就是指当大学生无法手机上网时,会产生强烈渴求感,从而产生烦躁和不安等生理和行为反应的不良现象。

二、当代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成因简析

(一)受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正无时无刻地,主动或者被动接受着传播媒介塑造的现实和价值取向。[3]不可否认,大众传媒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离不开大众传媒。在校大学生除了上课学习之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了浏览手机网页或者游戏上,很明显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也有人会认为网络媒介可以使大学生获得许多课堂上无法得到的知识和信息,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问题是有多少学生是真正利用网络来进行查找学习资料的?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手机上网是浏览不正当的网页或玩游戏,只有少数大学生是为了查找学习资料的。

(二)学校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专门用来学习的,因此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在传统的校园管理模式中,大学校园一般都严格规定学生不能随意携带手机上学,以免影响学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功利性思想渗入到学校部门某些领导中,这些人掌握着学校的后勤投资经营权,为了想获得高额利润,开设一些高利润设施,如网吧、酒吧等,[4]这样就为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了现实土壤。

(三)缺乏家庭关怀

家庭是人们最核心的精神家园,当代大学生之所以会沉迷手机网络,大多取决于其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关怀。特别是受到“家长制”思想的影响,家长过分控制孩子的生活,造成孩子没有长成应该长成的“自我”,使孩子生成一种压抑感,对自己的前途感觉不到一丝阳光,久而久之就会转移到网络的虚拟世界以寻求一种满足感和存在感。同时,近年来,夫妻关系的不和谐一直笼罩着孩子的心灵,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孩子的孤独感和愤怒感,这些都会造成孩子网络成瘾。

(四)个人身心发展机制尚未成熟

台湾大学资深教授林以正在对网络成瘾的研究中指出:“具有不同个人特质的网络使用者,会受到不同的网络功能特性所吸引,而产生不同的网络成瘾形态”,“网络成瘾现象是由网络使用者的个人特质与网络功能相互作用的结果”。[5]可见,如果一个孩子有孤独、内向、压抑、抑郁、敏感、、沟通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差、渴望寻求存在感等心理特质,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网络上瘾。

三、解决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切实解决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问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管制,从源頭上打击不文明的手机网页,依法取缔不合法的网络运营,清除网络中肮脏的东西,齐心合力为大学生手机文明上网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校园规章制度建设

一方面,校园要加强校园规章制度建设,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手机上网问题,制定有效可行的规章制度,从而规范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高校教师要带好头,发挥模范作用,在课堂上禁止玩手机或接电话,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课堂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学校在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积极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以校园集体活动为载体,共同促进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多样化。

(三)优化家庭环境,和谐家庭关系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平等、信任的和谐关系,切忌不可摆出“家长的架子”,要学会尊重和倾听孩子的心声,要以身作则,以理服人。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其认知状况仍比较片面、肤浅,对事物的本质把握不足,缺乏理性的思维能力,仍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因此父母应该从思想教育层面逐步引导,让他们认识到手机网络具有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

(四)规范自身行为,从小事做起

大学生自身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心理状况,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可借助外在的约定进行规范,如宣传团中央、教育部等联合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的“五要五不要”,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保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6]通过以上实践,相信能帮助大学生走出手机上网成瘾的怪圈。

参考文献:

[1]张银华.公共舆论资源“拇指文化”传播条件下大学生政治心理引导工作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06.

[2]朱立峰.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原因与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0,01.

[3]张楠.基于媒介现实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4,04.

[4]陈迎明,喻跃龙.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成因探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7,02.

[5]胡松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与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4):23.

第一作者简介:杨伟桦,广州人,男,硕士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第二作者:蓝佛胜,惠州人,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推荐访问:视域 成瘾 拇指 手机上网 当代大学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