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现实经济中,国内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将空间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中很有必要。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相互关系的综合性交叉应用学科。它的研究是结合了经济学与地理学等学科的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区域经济学中的新经济地理学如何综合经济学与地理学两门学科,并简单介绍了区域经济学与数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应用,最后得出的观点是: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范围将会越来越广。
[关键词]:跨学科;区域经济学;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
一、引 言
(一)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是一门以学科之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学科之间关系问题的科学。因此,它既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又是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
皮埃尔·德拜认为, 多学科过渡到跨学科是渐进的, 至少存在五种情况: 第一, 不同学科的学者平行地研究同一个课题的不同方面, 并阐述研究的不同关系。第二, 不同学科的学者不但同时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研究, 还要对彼此研究的结果作出协调, 并将其整合成一个共同的结果。第三, 学者共同研究某一个问题,比较各自提出的假说, 以批评方式互相评估各自的方法, 并达成共识, 形成一个共同的结果。第四,一门学科运用其他学科的技术或者分析方法, 以为更好认识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提供新的视角。第五, 一门学科运用其他学科已取得的成果以便得出新的系统的创见[1]。刘仲林教授认为, 广义的跨学科有三层相互关联的含义, 即: 一、打破学科壁垒,进行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教育或科研活动,通称“跨学科”。二、包括众多交叉学科在内的学科群, 统称“交叉学科”。三、指一门以研究跨学科规律与方法为基本内容的新兴学科, 统称“跨学科学”[2]。
跨学科社会研究应该是基础性问题、统一方法和“现象学”意义上的数据三者结合的产物。
(二)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三个基本特征。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等,此时还局限在对企业、产业和城市的区位选择。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50—70年代,包括诺思的输出基础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以及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理论,这时期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政策问题。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官方统计数据的大量公布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开始逐步走向计量化,实证研究成为一种新时尚。由于克鲁格曼等人的积极倡导,空间经济问题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3]。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以1978年为界。1978年以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不存在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1979年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区域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并开始探讨关于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区域政策等的相关问题。
二、区域经济学的跨学科应用
区域经济学虽然是一门新兴发展起来的学科,但是其涉及到的领域和研究内容却十分广泛。区域经济学有别于其他经济学科之处主要在于,它将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经济学范畴中。
(一)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交叉
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之一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地理学的融合代表,新经济地理学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代表学者是德国的克鲁格曼和日本的藤田昌久。它采用了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的理论基础以及核心—外围模型的模型基础,目的在于把经济地理的分析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范畴中。
新经济地理学的提出和发展是人们对经济现象认识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新经济地理学能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常都不考虑运费的影响,因此忽视了现实空间。20世纪60年代之后,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传统经济学理论在解释现实经济发展时遇到的问题越来越棘手。此外,传统均衡论的经济学是在规模报酬递减和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进行分析,但在现实情况下,很多事例可以证明这一前提假设并不能完全成立,尤其是在当今新经济潮流的作用下,可外溢性、扩散性、共享性成为了知识信息逐渐具有的特点,因此在以知识信息膨胀的经济领域,规模报酬递增取代规模报酬递减成为新经济的特点。
第二,已有的研究基础。传统的空间经济研究为新经济地理学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尽管前面所介绍的传统的空间经济研究都存在各方面的不足,但是,它们在空间因素研究方面的思想都存在许多可借鉴之处,这些为进一步展开研究提供了可靠和充实的思想基础,并促使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如何将这些理论进行有机地结合,从而试图将空间因素逐渐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范畴中[4]。
克鲁格曼在《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一书中对传统的空间经济研究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传统几何学方向——区位理论的新发展,如中心地方理论及其模型化问题。第二,社会物理学方向——即城市地理学的传统,运用物理学的公式来描述城市地理现象,如城市位次规模法则、城市地理联系、城市市场潜力模型等。第三,积累因果关系——即超发展理论。第四,当地外部经济——即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及其新发展。第五,地租和土地利用研究——农业区位论的再发展[5]。
克鲁格曼在2010美国地理学会上指出,在过去的30 多年里,经济学和地理学在方法论上出现越来越大的分歧。地理学的综合性思维和经济学抽象思维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经济学数理模型的建立需要简化和抽象,同时便失去了丰富性和全面性。克鲁格曼认为地理学需要在方法论上更加接近经济,才能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6]。因此他所提出的新经济地理学在方法上和经济学更加接近,但仍然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其模型的假设偏离现实。
(二)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区域经济学的特点在于将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经济学范畴中,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区域经济学如同其他经济学科,在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中运用了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同时,区域经济学涉及到一个地区的发展政策规划,因此与政策管理学也有重合的部分。
首先,新经济地理学除了构建理论模型,来反映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现象外,还特别强调了对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过程运用了所构建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新经济地理学常用的模型包括自由企业家模型、资本创造模型、自由资本模型、世界溢出模型、地区溢出模型、垂直联系模型等,这些模型的建立离不开数学理论框架的构建。同时,对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时,需要利用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并应用统计软件处理相关数据。
其次,地方政府的政策管理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充当平衡者的角色。地方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制度优势,逐步协调各种权利、各类组织,最终达到相互之间的均衡。第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充当服务生的角色。地方政府为了营造一个开放且包容的市场经济环境,需要培育区域各项主体间合作发展的市场机制,最终实现区域公共服务的统一化和公共设施的广泛化。第三,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充当战略家的角色。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的经济条件和文化特色,制定适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 加强对区域发展的组织和指导。第四,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充当协调者和仲裁者的角色。地方政府不仅要加强与其他区域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达到利益共享和利润最大化。同时,地方政府需要加强法律的执行和监督力度,维护区域社会稳定和促进区际间统一市场的形成[7]。
由于新经济地理学偏向于理论模型,而区域政策学与一个地区的现实状况相符合,因此新经济地理学和区域政策学在理论前沿和政策研究方面的相融合可以让区域经济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 论
由于国内各地区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的差异,因此将空间因素引入经济学理论中是很有必要的。而区域经济学正是这样一门强调区域差异性的经济学科,它是经济学与地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当前已有更多的经济学研究者、地理学研究者和政策规划者参与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中,因此区域经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范围将会越来越广,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将在实践中更加全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罗卫东. 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 理论创新的新路径[J]. 浙江社会科学. 2007, (3):37
[2] 杜俊民. 试论学科与跨学科的统一[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0,17(4):57
[3] 魏后凯. 现代区域经济学[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8-11
[4] 新经济地理学[EB]. :智库百科,2012-5-12
[5] 王荣成,丁四保. 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融合发展的思考[J]. 人文地理. 2005(6):24
[6]潘峰华,贺灿飞. 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回顾和展望[J]. 2010,29(12):1519
作者简介:
马青(1989—),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2011级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