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

时间:2022-10-23 10:06:02 浏览量: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诊断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65例肝脏肿瘤患者,均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ADC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良性肿瘤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根据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动脉期表现,可将其分为富血供病灶和乏血供病灶。 结论 根据不同肝脏肿瘤磁共弥散成像ADC值的可以明确鉴别肝脏肿瘤病变的良恶性,同时可以根据动态增强扫描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动脉期表现观察病灶的血供情况。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成像;肝脏肿瘤

[中图分类号] R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a)-0173-02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以无创性地检查活体组织的功能状态,观察组织水分子的微观扩散状态,提供组织的结构信息[1]。其是利用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运动特性进行成像,其图像的信号强度可以随着组织的病理变化而发生改变。近年来临床逐渐开始将DWI技术用于检查腹部实质性脏器情况[2]。为研究DWI诊断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价值,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65例常见肝脏肿瘤患者,均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该院收治的65例常见肝脏肿瘤患者,其中41例经手术或者穿刺病理证实确诊,24例经CT、MRI动态增强扫描以及DSA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男46例,女19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9.8±2.7)岁,其中23例原发性肝癌,21例肝血管瘤,15例肝转移瘤,6例肝囊肿,其中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为恶性肿瘤,肝血管瘤和肝囊肿为良性肿瘤。

1.2 检查方法

MR检查使用GE公司生产的 Intera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以及体部表面相控阵线圈,首先进行常规磁共振全肝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以及T2WI等,扫描层厚均为5 mm.对于发现肝内有占位病灶的患者进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序列,TR=3 600 ms,TE随b值调整,层厚5~6 mm,FOV:380 mm×400 mm,矩阵256×256,选择3个扩散敏感度b值,分别为50 s/mm~、100 s/mm~以及500 s/mm~,吸气后屏气进行扫描,可一次性获得多层图像。之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入前壁静脉后,选择sDNY/3D/IP序列行全肝扫描,TR=9.0 ms,TE=4.6 ms,层厚5.0 mm,屏气状态下完成扫描,分别获取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平衡期图像。图像后处理使用Intera 1.5T MR机固有软件,通过2个以上不同b值的弥散加权图像拟合成出ADC图像,在图像上测量感兴趣区域的ADC值,每个病灶可选择不同位置测量3次,然后取其平均值。同时观察动态增强扫描在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平衡期的强化程度。

1.3 统计方法

所获得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b值时肝脏肿瘤病变ADC值分析

随着b值的增加,不同肝脏肿瘤病变的ADC值逐渐降低,且ADC值的波动范围逐渐变小。其中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ADC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良恶性肝肿瘤ADC值分析

当b=500时,良性肿瘤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动态增强扫描分析

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显示,根据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动脉期表现,可将其分为富血供病灶和乏血供病灶,若病灶信号的增高程度高于周围肝实质的信号则为富血供病灶,相反则为乏血供病灶。

3 讨论

由于不同肝脏肿瘤组织病变内的细胞增殖以及组织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组织细胞内的水分子扩散程度出现差异[2]。磁共振弥散成像是通过磁共振图像来反映人体肝脏组织的功能状态,同时可以通过测量ADC值反映肝脏肿瘤的内部情况,量化肿瘤组织的功能状态[3]。临床研究显示DWI图像以及ADC值对于早期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选择合理的b值和DWI测量参数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当b值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血流灌注的水分子运动已超出一个体素范围,此时DWI主要反映组织内的水分子运动情况,因此高b值可以反映病变组织内水分子的真实扩散情况[4]。

本组资料研究显示,随着b值的增加,肿瘤病变的ADC值逐渐降低,且ADC值的波动范围逐渐变小,因此选用b=500肝脏肿瘤病变的ADC值作为各个肝脏肿瘤病变的ADC平均值。当b=500时,良性肿瘤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说明DWI可有效鉴别良恶性肿瘤,临床研究显示可以ADC=1.83×10-3 mm2/s 为标准,超过1.83则为良性,<1.83 则为恶性[5]。另外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显示,根据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动脉期表现,可将其分为富血供病灶和乏血供病灶。总而言之,据不同肝脏肿瘤磁共弥散成像ADC值的可以明确鉴别肝脏肿瘤病变的良恶性,同时可以根据动态增强扫描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动脉期表现观察病灶的血供情况,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于德新,马祥兴,张晓明,等.不同b值和测量位置的DWI参数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5):830-832.

[2] 张虎,秦东京,姜兴岳,等.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诊断应用价值的研究[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6):1473-1476.

[3] 吴文娟,王成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肝脏,2013,18(1):15-17.

[4] 王丽杰,于钦森,于德新,等.DWI技术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9(1):1-4.

[5] 程华才,陈家祥,马岩,等.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2):49-51.

(收稿日期:2013-05-12)

推荐访问:磁共振 弥散 成像 肝脏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