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利用长波红外偏振成像与光强图像融合的实验研究

时间:2022-10-25 08:54:03 浏览量:

摘要:

为解决红外迷彩对传统热成像系统的干扰问题,达到在战场上识别红外伪装目标的目的,进行了长波红外偏振成像与光强图像融合的实验研究。采集了典型战场背景的长波红外偏振图像,利用MATLAB编程对红外偏振图像处理得到了长波红外偏振度图像,进一步对偏振度图像和光强图像进行了融合。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偏振度图像比原始红外图像的灰度均值提高了53%,灰度标准差提高了90%,平均梯度提高了2.04倍;融合后的图像比红外偏振度图像的灰度均值提高了15%,灰度标准差提高了4%,平均梯度提高了17%。

关键词:

长波红外偏振成像; 图像融合; MATLAB

中图分类号: TN 219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9/j.issn.10055630.2013.05.006

引言

红外热成像系统具有隐蔽性强、全天候工作、识别可见光伪装、视距远等优点,已成为各国军方主战夜视装备[1]。工作于8~14 μm的长波红外热成像系统主要用于对地面和水面目标的侦察、瞄准和跟踪,其大规模投入战场已成为改变作战模式和影响未来战争走向的因素[2]。随之出现的红外伪装技术,通过降低或扭曲军事目标表面热辐射特征,严重影响传统红外热成像系统的作战效能[3],探索与之对抗的伪装识别系统十分必要。目前红外伪装识别技术主要有多光谱或高光谱成像[4]、背景减除算法[5]、伪彩色编码和图像融合[6]、红外偏振成像等。其中红外偏振成像具有识别效果好、系统结构简单等优点。

由于红外光强成像与红外偏振成像在特征量、目标和背景的辐射特性、成像过程、图像特征等方面的不同,同一场景的红外光强图像与偏振图像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7],利用图像融合技术将红外光强与偏振图像融合起来,可以综合二者的优势[8]

本文在8~14 μm的长波红外波段,通过在红外热成像系统之前加装可旋转的红外偏振片,获取了目标与背景的偏振图像。基于MATLAB平台编程对偏振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了场景的红外偏振度图像和偏振角图像。利用MATLAB小波工具箱对偏振度图像和原始光强图像进行了融合。结果表明:融合图像比原始偏振图像的灰度均值提高了15%,灰度标准差提高了4%,平均梯度提高了17%,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纹理细节特征,增强了对比度,明显增强了观察效果。

1偏振的描述

根据菲涅尔公式的有关理论可知,光在介质表面上的反射将改变其偏振态[9],由能量守恒定律,物体的热辐射同样也存在偏振分量,其偏振特性和物体本身有关。对偏振光的描述常用的有琼斯矢量和斯托克斯矢量。琼斯矢量用振幅和相位描述光波的偏振态,斯托克斯矢量则利用4个参量(斯托克斯参量)来描述光波的偏振态和强度。与琼斯矢量的参量不同的是,斯托克斯参量均是光强的时间平均值,具有强度的量纲,可以直接被探测器探测[10],因此应用更加广泛。其形式为[11]

因此只需测出3个不同方向的线偏振分量光强,即可解得斯托克斯参量S0、S1、S2。本文中测量与X轴夹角为0°、60°、120°方向上的光强,记为I0、I60、I

2实验方法与过程

2.1实验装置

为实现目标的热辐射偏振信息获取及处理,实验系统由检偏器、红外热成像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三个部分构成。

实验系统采用Thorlabs公司的KRS5偏振片作为检偏器,有效光学口径50 mm,栅网间距0.37 μm,透过率为70%(在波长为12 μm处),偏振度为99.6%,消光比为300∶1。偏振片由旋转支架支撑并放置于热成像系统之前。

采用FLIR公司SC325型热像仪,探测器为非制冷焦平面阵列,工作波段7.5~13 μm,像元总数320×240,帧频60 Hz,热灵敏度<0.05 ℃(在+30 ℃条件下)。利用热像仪自带的数字接口把成像结果送入计算机。

2.2目标的选择

实验目标包含了山地、林地、道路。涵盖了战场条件下常见的环境要素。实验日期为2012年3月18日。实验现场温度16.5 ℃,湿度79%,晴空无云,微风。

2.3实验过程

由于实验数据需要获取三个方向偏振图像,采用手动旋转偏振片的方式实现。为尽可能消除误差影响,采用连续测量16组数据并求平均的方式。

3实验结果处理与分析

利用实验装置采集到长波红外偏振图像,利用式(3)方法,基于MATLAB平台编写了程序,计算得到S0、S1、S2分量,并利用式(4)方法计算得到偏振度图像(见图2)。

3.1定性分析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融合以后的图像比偏振度图像的对比度有了明显提高,纹理细节更丰富,对目标具有更高的发现和识别概率。

3.2定量分析

根据参考文献[12]的评价指标(灰度均值、灰度标准差和平均梯度)对原始长波红外辐射强度图像和处理得到的偏振度图像进行了评价。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1)场景的红外偏振度图像比原始红外图像的灰度均值提高了53%,灰度标准差提高了90%;融合后的图像比原始红外图像的灰度均值提高了76%,灰度标准差提高了98%。(2)红外偏振度图像平均梯度显著增大,比原始红外图像平均梯度提高2.04倍;融合后的图像比原始红外图像平局梯度提高了2.56倍。与前文定性分析结果相符。(3)融合后的图像比偏振度图像的灰度均值提高了15%,灰度标准差提高了4%,平均梯度提高了17%,明显增强了观察效果。

4结论

搭建了长波红外偏振成像实验系统并利用MATLAB平台编程对采集到的原始红外偏振图进行处理,得到了场景的长波红外偏振度图像,并进一步对偏振度图像和光强图像进行了融合。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偏振度图像比原始红外图像的灰度均值提高了53%,灰度标准差提高了90%,平均梯度提高了2.04倍;融合后的图像比红外偏振度图像的灰度均值提高了15%,灰度标准差提高了4%,平均梯度提高了17%,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纹理细节特征,增强了对比度,明显增强了观察效果。

参考文献:

[1]俞信.红外热成像技术:技术进展与展望[J].光学技术,1994,20(6):1-3,20.

[2]陈胜哲,陈彪.红外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J].光学技术,2006,32(增刊):581-586.

[3]杨丽,乔亚.光学动态伪装技术研究[J].红外,2006,27(11):9-14.

[4]张朝阳,程海峰,陈朝晖,等.高光谱遥感的发展及其对军事装备的威胁[J].光电技术应用,2008,23(1):10-12.

[5]张品,陈亦望,傅强.使用GMM背景减除的红外伪装人体目标快速识别算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2,41(4):975-983.

[6]王加,蒋晓瑜,杜登崇,等.基于伪彩色编码和图像融合的伪装目标识别方法[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8,30(2):43-46.

[7]杨风暴,李伟伟,蔺素珍,等.红外偏振与红外光强图像的融合研究[J].红外技术,2011,33(5):262-266.

[8]许抗,徐伯庆.一种基于HSI和小波变换的可见光和红外图像融合新方法[J].光学仪器,2010,32(4):11-15.

[9]周敏秀.偏振光理论在激光经纬以上的应用[J].光学仪器,2010,32(3):46-48.

[10]王新,王学勤,孙金祚.基于偏振成像和图像融合的目标识别技术[J].激光与红外,2007,37(7):676-678.

[11]施志华.成像偏振测量技术及其应用[J].红外,2002,23(4):1-5.

[12]徐参军,苏兰,杨根远,等.中波红外偏振成像图像处理及评价[J].红外技术,2009,31(6):362-366.

推荐访问:偏振 长波 成像 实验研究 融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