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水、种、饵、混、密、轮、防、管8个方面总结了稻田养鱼“八字精养法”,并简单分析了该技术在生产上取得的效益,以供参考。
关键词 稻田养鱼;高产栽培;八字精养法;效益
中图分类号 S9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48-01
稻田养鱼在我国历史悠久,目前在很多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八字精养法”是我国广大水产养殖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来,并在水产养殖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并取得实效的养殖方法。水产养殖“八字精养法”即为“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其中“水、种、饵”是养殖鱼获得高产的必备基础条件,一切养鱼技术措施都是根据“水、种、饵”三大要素综合确定的,“混、密、轮”是养殖鱼获得高产的技术手段,“防、管”是养殖鱼获得高产的必要保障[1-2]。为了将这一技术应用于稻田养鱼中,将养鱼与种稻有机结合起来,使水稻和鱼均能获得高产,获得“稻、鱼”双丰收,笔者在多年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摸索,获得如下体会。
1 八字精养法
1.1 水
“水”即为起垄做埂,增加田间的蓄水量。要养好鱼,首先要养好水。稻田养鱼首先要解决好水稻生长需要干湿交替的环境与鱼类生长需要充足水源条件之间的矛盾,水稻半旱式垄作栽培技术(又称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的推广运用为稻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尤其是稻田高产养鱼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该技术比较合理地解决了传统稻田养鱼中存在的种稻与蓄水、种稻与养鱼、养鱼与晒田、养鱼与化肥和农药施用、水稻与杂草、水稻与病虫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有效地增加稻田的蓄水量,可以在水稻半旱式起垄时,在稻田中央开挖1个蓄水池,形状一般为圆形或正方形,直径、深度分别为2.0、1.2 m左右,并以水池为中心,在周围开挖2条十字沟,宽和深分别控制在50、50 cm,以增加田间的蓄水量及鱼活动的空间,水稻半旱式起垄做埂,垄埂的宽度25 cm、埂高20 cm,垄沟宽40 cm、深25 cm。移栽时在垄埂的两侧各栽1行秧苗,窝距控制在15 cm左右。秧苗移栽结束后,根据水稻各个生育期的生理特点,加注不同的水位,秧苗期的水分管理以浸润灌溉为主,分蘖期包括始期、盛期、末期(最高分蘖期)以及决定穗数关键时期的有效分蘖终止期,此期以薄水灌溉为主,当水稻的分蘖数达到预定的目标以后,应适当增加蓄水量,以控制水稻的分蘖。幼穗分化期包括穗分化各期、拔节期以及外观看到剑叶鞘膨鼓时的孕穗期,这个时期可以适当地增加蓄水量,以增大鱼在稻田内的活动空间,可以蓄水至稻桩以上5 cm左右,以便鱼能在稻田里充分活动,吃掉稻田杂草、下部老叶和掉落到田里的螟虫成虫、稻飞虱等害虫,减少水稻上虫害的发生。结实期(成熟期)包括抽穗开花期、乳熟期、蜡熟期、黄熟期和完熟期,这个时期草鱼已经长到能够咬断稻秆,为了防止草鱼咬断稻秆而造成的水稻减产,此时应适当地控制蓄水量,降低水位。待水稻收割后应立即将水蓄至最高水位,以便鱼有更充足的活动空间,加快其生长[3-4]。
1.2 种
“种”即为选择培育鱼种。一般要选择体格健壮、活动能力强、体色正常、无伤无病、体重50~100 g/尾的草鱼种,搭配养殖鲤鱼、鲫鱼等,一般可分别选用规格为5~10 cm的鲤鱼、鲫鱼1 500尾/hm2,再适量搭配滤食性鱼类(如鲢鱼),规格在100~250 g/尾,密度控制在75~150尾/hm2。放养时间以秧苗移栽后返青时,选晴天的10:00—16:00为好。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对鱼体进行消毒,一般浸泡10 min左右,然后连同消毒食盐水一起慢慢地倒入稻池中。
1.3 饵
“饵”即为饵料的选择与投饵管理。稻田为鱼类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天然饵料,前期有条件的可以在稻田里养适量小浮萍作为草鱼幼鱼的饵料,也可以投喂少量青草和鱼用配合饲料,中后期以青草和鱼用配合饲料为主,为了降低养殖成本,也可以投喂粮食等自制饵料,每天天黑前没有吃完的饵料残渣要及时捞出,以免对稻田内的水体产生污染。投饵的原则坚持晴天多投,阴雨天不投或少投,并注意观测天气的变化,如天气预报有降雨、降温等过程,应立即停止投饵,已经投的饵料要及时捞出,以免出现鱼吃得过饱而增加耗氧量引起泛池,投饵实行“三定”原则,即为定时、定点、定量。
1.4 混
“混”即为混养,是为了解决鱼类争饵、争空间的问题,注重各种食性鱼和生活在各水层鱼类的搭配,主要以草食性的草鱼和杂食性的鲤鱼、鲫鱼搭配,也可以搭配少量的滤食性鱼类,由于稻田养鱼的水体有限,因此滤食性鱼类不宜过多。搭配比例为草∶鲤∶鲫∶滤以2.0∶1.0∶1.0∶0.1左右为宜。
1.5 密
稻田内养鱼的密度主要以适当为宜,由于稻田养鱼的水深有限,因此养殖的密度不宜过大,但为了保证商品鱼的产量,以适度为宜,一般放养商品鱼种以3 750~5 250尾/hm2为宜。
1.6 轮
“轮”即为轮放轮捕,捕大留小,捕大补小,将达到商品规格的商品鱼及时捕捞上市,并补充相同数量的同类鱼种
(下转第250页)
(上接第248页)
到稻田中,以减少商品鱼的存塘量,更好地对稻田中的水体及空间进行充分利用,有利于其他鱼类的正常生长。
1.7 防
“防”就是防病治病,防止其他不可抗因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稻田养鱼“防”不只是防治鱼类病虫害,防天气变化泛池,还包括防治水稻的病虫害。稻田养鱼过程中的防病应根据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防治药物的选择上应遵循“三效”“三小”的原则,所谓“三效”是指鱼病的防治和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要保证效果的高效、速效和长效;“三小”是指药物的毒性小、用量小和副作用小,以免对鱼体产生毒害作用。每年3月开始,随着气温的升高,鱼类就开始发病,因此在3月中旬就应该及时做好水体的消毒工作,并投喂第1次预防药,主要用生石灰、三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钠、二氧化氯等杀菌剂采取全池泼洒的方式,以后每15 d泼洒1次,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秧苗定植后只泼十字沟和中间水池部分,尽量不要将药液泼到秧苗上,以免对秧苗产生危害。一旦发现出现死鱼现象,应根据鱼病的症状,选择合适的药剂对症下药,并投喂拌有药饵的饲料或青草,连喂3~6 d即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上,宜在移栽后的5月中下旬防治二化螟1代螟虫和苗瘟,7月中下旬防治二化螟2代螟虫、水稻纵卷叶螟。由于鱼能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因此病、虫、草害的发生程度比常规稻田的要轻,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单独施药防治病虫和杂草。如必须施药时,农药以选择对鱼类毒性低的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为宜[5]。
1.8 管
“管”是指日常的管理。在秧田的田间管理过程中,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特别要严禁氨态氮肥和高毒农药的施用。肥料最好选用水稻专用配方肥,在起垄前一次性施足底肥。及时防治水稻病虫害,农药选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鱼田日常管理包括: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鱼的吃食情况和活动情况,有无离群独游鱼、体色异常的鱼,并做好巡塘记录。天黑前及时捞起未吃完的饵料,避免吃夜食,观察水色、水位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加注新水。经常观察水稻有无病虫害发生。水稻成熟后要适时收割,以稻谷达9成熟时收割为宜,收割时稻桩的高度不宜留过高,一般以5~10 cm为宜。收割后的稻草要及时清除出稻田,以免污染水质,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要及时加注新水到最高水位。饵料的供应上,一定要保证充足,及时选择合适的药剂对各类病虫进行防治,充分利用好鱼生长较快的9—11月3个月时间,适当地增加投饵量,使其尽快达到商品鱼的上市规格。
2 应用“八字精养法”取得的效益分析
通过水稻半旱式垄作栽培技术加稻田养鱼,水稻的产量比平作常规栽培增加,且增产效果明显,一般稻谷的产量可达到8 250~9 750 kg/hm2,产量最高的可达到10 500 kg/hm2以上。成鱼的产量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商品鱼的产量一般可达2 250~3 750 kg/hm2,产量最高的可达到4 500 kg/hm2,由于稻、鱼共生,充分利用稻田为鱼类生长提供一定的天然饵料,鱼又及时吃掉了稻田杂草、下部老叶和掉到水里的害虫,增强了田间的通风、透光性,减少了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同时鱼类排出的粪便还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肥力支持,为水稻生长营造出良好的环境,经1~2年水稻半旱式垄作栽培加稻田养鱼的稻田基本可以不需要施用化肥和农药,水稻也能生长良好并获得高产,为免耕栽培和无公害绿色栽培营造了条件。这样使稻田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成倍增加,势必对稻田生化环境和土壤的肥力产生良好的影响。由此可知,该技术经过推广应用,可获得较好的经济及生态效益,发展前景非常好。
3 参考文献
[1] 马超.池塘养鱼高产稳产“八字精养法”[EB/OL].(2014-12-03)[2016-02-03].http:///fwq/pzzy/scpz/418276.shtml.
[2] 毛叔良.掌握“八字”精养法 综合养鱼出高产[J].渔业致富指南,2001(19):26.
[3] 刘英杰.“八字精养法”在现代水产养殖中的新解析[J].渔业致富指南,2011(16):26-28.
[4] 黄洪政,黄小柱.稻田养鱼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8):337.
[5] 李春安.稻田养鱼需注意的几个细节[J].基层农技推广,2015(2):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