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介绍了促进夏季养鱼高产稳产的措施。
关键词 养鱼;管理;夏季
中图分类号 S9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4-8421(2008)09-104-01
夏季是鱼类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水中的各种微生物也异常活跃,若管理疏忽,极易造成鱼病流行,甚至出现“泛塘”。为夺取养殖高产稳产,必须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笔者将促进夏季养鱼高产稳产的措施总结介绍如下。
1 加强饲养
夏季水温在20~28℃,特别是25~28℃时,鱼类生长最旺,饲料效率最高,此时应加强投喂,以保证实现高产。一般精饲料每天投喂3次,青饲料每天投喂1~2次,鲜活贝类等动物饵料每天投喂1次。投饵数量可根据如下具体情况而灵活掌握:
1.1 池鱼摄食情况 精饲料以投下后30 min内吃完为适度;青饲料以当天吃完为适度;动物性饵料以下次投喂前吃完为适度。
1.2 天气情况 晴朗天气,水中溶氧量高,鱼群摄食量大,应适当多投;反之,天气闷热,水中溶氧量低,鱼群摄食不振,而且残饵易腐败变质,败坏水质,应少投或不投。
1.3 池塘水质情况 水质清爽,鱼池摄食旺盛,应多投,水质不好,应少投或不投。
2 合理施肥
主养肥水性鱼类的池塘,在夏季应注意合理施肥,防止施肥不当而败坏水质。5~6月以施有机肥为主,一般7~10 d施肥1次;7~9月少施或停施有机肥,改施化肥,4~6 d施肥1次。具体施肥量依池水肥度、水质情况、天气情况等确定。一般将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 cm左右,水色为茶褐、绿褐、黄绿、油青色为佳。鲢鱼和鳙鱼每3~5 d轻浮头1次,为适度肥水。透明度过大,水色过淡,要加大施肥量;反之,透明度过小,水色过浓,应减少或停止施肥。天气闷热或阴雨连绵时要少施或不施,鱼吃食不旺和暴发鱼病时,要少施或不施。一般依据“少量多次”的原则施用,并要坚持巡塘制度,及时掌握情况,调整施肥量。
3 调节水质
夏季水温高,水质变化块,同时,夏季投饲量大,鱼排泄物多,水质易污染,因而应加强水质的调节。
3.1 清淤改造 改善池塘生态环境是控制水质的技术措施之一。池水太肥,夏季高温消耗大量的氧气容易导致鱼浮头或泛塘,也不便于拉网操作管理,因此必须进行清淤改造,清除池塘过多的淤泥,保持淤泥厚10~15 cm。
3.2 药物改良 适合于改良水质的药物主要有两种:一是生石灰,二是使用光合细菌制品。不定期地施放生石灰调节水质,既可改善水的酸碱度,减少有毒气体,控制病菌繁殖,又能防止鱼病发生。但须用新鲜呈块状的生石灰,其用量为水深1 m时用225~300 kg/hm2,化浆后全池泼洒,一般20~30 d洒1次。光合细菌制品用于水产养殖,可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能减少、减轻浮头或泛池现象,并能预防细菌性鱼病,提高鱼的摄食消化能力和免疫功能。使用浓度首次为5 mg/L,以后为3 mg/L,每20 d使用1次。使用时,应全池均匀泼洒。
3.3 开增氧机 在晴天下午14∶00~15∶00开机调节水质,以促进水体对流,增加池水溶氧和散发有毒气体。此外要注意:连续高温阴雨天,半夜开机,傍晚不开机;天气闷热开机时间可适当延长,中午开机时间缩短;天气凉爽时,减少开机时间,半夜浮头则增加开机时间。
3.4 加注新水 注新水可增加溶氧和营养盐类,冲淡水池中的有机质和有毒物质浓度,恢复池水中所含成分的平衡。一般10~15 d加水或换水1次。每次加注新水的量占池水总量的1/3。如池水严重恶化,应排出塘水1/3后再注入新水。加水时间应选择在晴天下午14∶00~15∶00前进行。傍晚时禁止加水,以免造成上下水层提前对流,引起鱼类缺氧浮头。
3.5 搅拌塘底 该措施的目的是翻松底泥和使上下水层交流混合,促进池底有机质的分解,增加水中肥源,释放出底泥中沉积、吸附的营养盐和微量元素,防止有害物质在池中积累。操作方法:①人下池用长柄耙子或直接用脚搅动。②在岸上像拉网一样拖绳索翻动。③混养底层鱼。④搅动或翻动:搅拌塘底应1~2周进行1次,要在天气晴朗和有风时进行,以免造成泛池。
3.6 加强池塘防护 夏季雨水较多,应做好防止鱼类逃跑的工作,如及时加固堤埂,修复池坝,注意进排水拦鱼设施的维修、加固,防止破损逃鱼。
3.7 鱼病防治 夏季也是鱼病的易发季节,应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食场、饵料台每10 d清理1次,然后每个食场用漂白粉250 g或生石灰7.5~10 kg,用水溶化后泼洒,一般可每15 d全池泼洒1次,使水中漂白粉达1 mg/kg或泼洒生石灰20 mg/kg以防病治病。平时还应注意观察,发现鱼病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刘泽隆,范红霞.农户精养淡水鱼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152-5155.
[2] 郭银环,石国志,赵双燕.夏季池塘养鱼管理技术措施[J].河北渔业,2008(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