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隔姜灸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10-28 14:48:02 浏览量:

【中图分类号】R 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148- 02

隔姜灸是临床上常用的传统而有效的艾灸方法,早在《针灸大成》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生姜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艾灸热透能力较强,可补益温中、止痛散寒,隔姜灸能够有效的治疗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证。在现代临床运用中,隔姜灸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有着独特的疗效,且临床运用价值日益凸显,现将其做作以简述,以供参考。

1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由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的肠功能障碍性综合征。西方国家其患病率在10%以上[1],我国社区患病率约为5.7%[2]。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久泻”范畴,多与饮食不节、七情不和、脏腑失调等有关,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命门火衰,运化失职,水谷不化而成泄泻;或是肝气不舒,肝脾不和,升降失职而成泄泻。张氏等[3]采用隔姜灸神阙穴的方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神阙穴上置厚0.3~0.4 cm鲜姜片一枚(姜片以三棱针扎数个小孔),将枣核大小的艾绒置于姜片上点燃灸之,以患者可忍受为度,每次3~8壮,疗程为2周。治疗30例患者痊愈8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3%。蒋氏等[4]隔姜灸百会穴配合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每次灸3壮,以局部潮红为度。7天为l疗程,共4疗程。同时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每次2粒(0.2g),3次/天,疗程4周。本次治疗观察的30例患者,痊愈3例,显效21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毕氏[5]采用隔姜灸神阙穴及中药口服和留灌肠综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口服处方:附子15g、人参12g、柴胡12g、白术20g、白芍20g、莱菔子10g、香附10g、川芎9g、枳壳20g、炙草6g,日1剂。同时隔姜灸神阙穴,每日1次,以灸出矢气为度,并以大黄15g、川芎20g、炙草6g、黄芪30g、陈皮10g,共煎去渣取汁,冷却至35℃左右灌肠,每晚1次,保留30min左右。3天后症状改善,继续治疗10天,症状完全消失。粟氏等[6]采用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0例,获得了较好的疗效。隔姜灸关元、足三里、天枢、下巨虚,每穴3壮。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观察的50例患者中,痊愈32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

2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难治性消化系统病症之一,中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因是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运化失调,多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外邪、饮食不慎或忧思恼怒引起大肠传导失司、气机不畅、通降不利,损伤肠膜脉络而发病[7]。丁氏等[8]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治疗效果令人满意。隔姜灸双侧肺俞、脾俞、肾俞、大肠俞,1次/天,疗程2个月。对照组口服柳氮磺吡啶,1g/次,4次/天,疗程1个月。3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2例,显效2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达100%。对照组治疗观察的31例患者,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32%。钟氏等[9,10]采用隔姜灸灸神阙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颇佳,每天灸治1次,12天为1疗程,治疗结束后休息3~5天,进行第2疗程的治疗,共两个疗程。本次治疗观察的62例患者,治愈23例,好转3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0.32%。周氏[11]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4例。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配穴:脾虚加脾俞、关元俞,肾虚加肾俞、命门。于上述穴位上施灸,连续灸5~7壮,局部皮肤潮红为止。两组穴位每日交替使用,10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本次治疗观察的34例患者,痊愈27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6%。李氏等[12]采用隔姜灸配合药物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0例,取得满意效果。主穴:关元、中脘、足三里。配穴:寒湿困脾加气海、大肠俞,脾肾阳虚加命门、脾俞、肾俞,肝郁气滞加肝俞。每穴5壮,每日1次。同时辅以灌肠疗法:黄芩20g,黄柏20g,白头翁30g,马齿苋20g,秦皮10g,五倍子30g。加水煎至150ml。将西药磺胺嘧啶钠2g、地塞米松10mg、利多卡因100mg溶于中药煎剂中灌肠,每晚1次。对照组口服氟哌酸0.2g/次,强的松10mg/次,每日3次。对照组痊愈14例,好转6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50%。治疗组痊愈30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5%。

3 腹胀

腹胀是腹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病人表现为腹部膨胀、疼痛。中医认为气机不畅为主要病机,故治疗以理畅气机为主。李氏[13]取新鲜生姜切成1~2 mm厚的薄片,针扎数孔置于神阙穴上,行艾条雀啄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2次。本次治疗60例,显效4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6.67%。封氏[14]采用隔姜灸神阙穴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腹胀将厚约3mm的生姜片,针刺数孔置于穴位上,将艾条距皮肤2~3cm处进行熏灸,以患者感温热但无灼痛为度。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72例患者中,显效49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4%。

4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小儿因感受寒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脾阳不足导致腹泻的产生。徐氏[15]、刘氏[16]采用隔姜灸加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腹泻,有效缓解小儿腹泻症状。采用隔姜灸法灸神阙穴,以大拇指推脾经,推大肠以运土入水,揉板门,推上三关,摩腹,揉脐,分推腹阴阳,推上七节骨,揉龟尾为主。徐氏治疗观察的60例患者,治愈45例,好转15例,有效率100%。刘氏治疗观察的52例患者,1次治愈37例,2~3次治愈15例,治愈率为100%。

5 胃痛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临床常见多发性疾病,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饮食结构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胃痛的患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胡氏[17]采用隔姜灸加电针的方法治疗虚寒型胃痛。足三里、天枢和足三里、内关交替用电针,1O次为1疗程。用隔姜灸法灸上脘、中脘、下脘,每穴9壮,以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本次治疗观察的68例患者,治愈48例,好转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8.5%。徐氏等[18]采用隔姜灸治疗胃痛,寒滞肝脉者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行间。痛甚者加梁丘,胁痛者加行间。脾胃虚寒者取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内关、阴陵泉。隔姜灸上述穴位,至局部皮肤发红为度。治疗7天为1疗程,休息5天,再进行第2疗程。30例患者中,1个疗程症状完全消失者16例,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者5例;治疗2个疗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者11例;治疗3个疗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者2例,症状明显好转者1例。总有效率达100%。秦氏[19]采用温针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穴取:双侧的足三里、脾胃、肾俞及中脘,将艾条切成2cm长的艾段,老姜切成0.1cm厚的姜片,在姜片的中间穿一小孔,以便针柄穿过,治疗时,病人仰卧位,将穴位常规消毒,针刺后采用补法使之得气,然后把穿有小孔的姜片从针柄末端穿过,使姜片贴于皮肤上,将艾段插在针柄顶端,点燃。每穴连灸3壮,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5天,共治疗两个疗程。治疗观察78例患者,治愈65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为100%。

6 讨论

在现代实验研究中已经证明,艾灸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衰老肌体的免疫衰退或紊乱情况,并从多个途径增强或改善肌体免疫功能[20]。姜灸用于内科疾病,具有药物难以达到的疗效,其能循经由外向内传热而达到温经散寒、补益脾肾、通畅气机、调达经络功能,从而治疗各种以虚寒为主的消化系统病症[21,22,23 ]。此外,隔姜灸的成本较低,疗效好,施用方法易于人们接受,有着较强的临床推广意义。但是隔姜灸在实验机理的研究方面还不甚成熟,对于人体的调节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Saito YA,Schoenfeld P,Locke GR.The epidemiolog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North America:a systematic review.Am J Gastroenterol,2002,97(8):1910

[2] Xiong LS,Chen MH,Chen HX,et al.A population—based epidemiologic stud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South China:stratified randomized study by cluster sampling.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4,19(11):1217

[3] 张云波,颜春艳,谢胜.神阙穴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O例. 江西中医药,2007,8:60- 61

[4] 蒋健晖,赵娜娜,徐戟,王焕霞.曲美布汀胶囊合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4):239- 241

[5] 毕晓菊,何秀堂.中医综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治验.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9(6):78- 79

[6] 粟漩,曹雪梅.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道易激综合征50例.针灸临床杂志, 2006,22(1):42

[7] 董秀娟,邱向红,唐梁.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进展.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4:44- 46.

[8] 丁红,王红,张田,陶玉雪.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6):510

[9] 钟志刚,苏诺,刘毅华,孔燕莹.隔姜灸神厥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2例.中国医药指南,2008,6(6):149

[10] 李琼兴.隔姜灸神厥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内蒙古中医药,2010,5,29(10):27- 28

[11]周菊华.隔姜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4例临床观察.江苏中医药,2003,24(10):44- 45

[12] 李智君,陈淑婷,何小平,等.隔姜灸配合药物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0例.山西中医,2000,2,16(1):34

[13] 李晓霞.隔姜灸治疗腹部手术后腹胀6O例观察.浙江中医杂志,2008,43(4):213

[14] 封志英.隔姜灸神阙解除胸腰椎骨折后腹胀.右江医学,2003,31(6):605- 606

[15] 徐颖.隔姜灸加推拿治疗小儿腹泻60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3(5):379

[16] 刘晓峰.隔姜灸加推拿治疗小儿腹泻、肠绞痛52例.上海针灸杂志,2000,19(1):26

[17] 胡敏.电针加隔姜灸治疗寒邪客胃型胃痛68例.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2):23

[18] 徐国林,于翠华,王大志.辨证施灸治疗胃痛3O例.中医外治杂志,2005, 14(2):44

[19] 秦云.温针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116例临床观察.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20(3):24

[20] 谢生,李丽红.艾灸关元、足三里对衰老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3,25(2):25- 26

[21] 李胜志,王大敏,李冀.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UC)认识探源.中医药学刊,2003,21(9):145l- 1452

[22] 自德臣,林才志,李桂贤,等.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河南中医,2005,25(10):83- 85

[23] 郑少英.论仲景用生姜与现代药理及应用之比较研究.海峡药学,2002,14(5):94- 95

周垚,本科学员

通讯作者:

周爽,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推荐访问:消化 临床应用 系统疾病 治疗 隔姜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