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宋元时期的书法(一)

时间:2022-10-28 08:00:08 浏览量:

在五代最后一个王朝后周的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幼主恭帝的政权,建立了宋朝。宋代在政治上缺少了汉唐宏大强盛的气势,但是在文化艺术领域却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时代,其成就也足以和汉唐并驾齐驱。

在书法艺术上,经过唐代中期的书法改革与创新,形成我国书法史上的“晋唐传统”得以确立,后世书家都以此为效法的对象、品评的标准。宋元时期的书法更是紧承晋唐书法遗风,在继承晋唐传统的基础上,使各自的书法艺术得到继承与发展。在宋代,出现了与晋唐名家相抗衡的苏、黄、米、蔡“宋四家”,而且他们的书法在上承晋唐的书法风格的基础上,也开创了一派书风,给后世以重大影响,在书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同时,宋代在书法史上的贡献之一,即是刻帖的盛行。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为十卷,摹勒于枣木板上,时称《法帖》,因其藏于淳化阁,后世又称《阁帖》或《淳化阁帖》。此后,《阁帖》得到大量翻刻,风行于世,随之也产生了以考评法帖源流、优劣,辨别拓本真伪、先后等为宗旨的“帖学”。

帖学的出现是书法史上一件重要的大事情,它直接影响着宋代以后数百年间书法艺术的发展。它对于保存古代法帖、传播书法艺术具有极大功绩,但也给后世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翻刻越多,就越失真,后人所看到的东西越走形,学到的也就越偏离正轨。于是,宋代时期的书法也出现了这一方面的问题,帖学流弊渐显,陋习增多。所以,宋代的欧阳修首先提倡书法不能专访古人,贵在自成一家之体,否则即为“书奴”。其后的“宋四家”也紧承其旨,远法唐人书法。然而学唐人书法并不是受他们书法的禁锢,而是为了突破唐人书法,追溯二王,以此追求晋人的风度神韵,形成宋代的书法风潮。

一、宋四家的书法成就

北宋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行草书方面。我们上面所谈到的学习唐人书法,是因为唐代楷书至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基本上已经法度完备,他们的楷书也成了后世学习书法的人所必修的功课。“宋四家”正是在继承晋唐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锐意革新,终于在行草书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为后世行、草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官至礼部尚书,是一位少见的全能文学艺术家,在古文、诗词、书画等诸多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他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苏轼早年学习二王,中年以后学习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同时又广涉晋唐其他书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形成了深厚朴茂的风格,具有肉丰而骨劲、态浓而意淡,线条中厚、力出字外的特点。苏轼传世书迹颇多,楷书有《醉翁亭记》,行书有《赤壁赋》、《黄州寒食寺》等。

《醉翁亭记》,欧阳修撰,苏轼书。宋元祜六年(公元1091年)十一月刻石,在安徽省全椒县。原石宋时已毁,明嘉靖间重刻石。宋刻本字有漫漶,但书体远在明刻本之上。今拓明刻本分四张拓,前三张7行,末张5行,每行20字。此碑书于欧阳修逝世后近20年,无一笔松懈,无一字不缜密。在笔画的披拂之间既得其遒劲,又显示洒脱之美,其捺与撇往往十分舒展,如举手投足之自如萧散。笔笔用力,沉着宽厚,显出雄强,而又巧寓对比,错综变化,显示灵逸。

《黄州寒食诗》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17行,共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是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而受牵连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寒食节时所作。诗写得苍凉惆怅,而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所创作的。全篇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所以书法上也显得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从而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中锋,或侧锋,用笔中侧应用、使转自如,浑然天成。结字上更是强调变化,字形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由于此帖备受诸家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曾任著作郎,后屡遭贬谪,卒于宜州。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工诗词,擅行草、精鉴赏、通禅学。他的行书效法颜真卿、杨凝式,同时也将《瘗鹤铭》内紧敛、外伸展的结构特点加以有意夸张,形成中宫敛结、四周伸展的“辐射式书体”。这种新书体是以侧险为势,以横逸为功,显得既雄强茂美,又富于浑融萧逸的雅韵。黄庭坚的草书造诣很高,是宋代唯一的草书大家。他的草书取法怀素、高闲等草书大家,其草书用笔奇崛生涩,结体变化多端,章法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他的传世行书作品以《松风阁诗》最著名,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等。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29行,共153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作了这首诗。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这件书迹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摇桨用力的样子。不论收笔、转笔,都是楷书的笔法,下笔平和沉稳,变化非常含蓄,轻顿慢提,婀娜稳厚,意蕴十足。

(《诸上座帖》是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系佛家禅语。草书手卷,纵33厘米,横729.5厘米,92行。此书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初名黻,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祖居太原,后迁居襄阳,世称“米襄阳”。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癫狂,世人又称“米颠”。米芾多才多艺,工诗文、擅书画、精鉴赏、富收藏,以书画成就最高。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能达到乱真程度。米芾在行书上的成就最好,他的行书以二王为根基,尤得力于王献之,参以唐代颜真卿、李邕及初唐欧阳询、褚遂良,而学褚时间最久。他的行书特点是运笔迅疾,犹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用笔中锋侧锋相互配合,转折顿挫,变化迭出。字体紧结,错落有致,章法疏密相间,气脉相通。米芾传世书迹

颇多,以《蜀素帖》、《苕溪诗》流传最广,同时还有《方圆庵记》、《珊瑚帖》、《多景楼诗》、《虹县诗》等。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官至端明殿学士,世称“蔡端明”。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他的行书《澄心堂纸尺牍》是蔡襄传世墨迹中最典型、最蹈循晋唐的代表作品。此作秀妍温润,颇具晋唐人的韵致。全文以行楷写成,结构端正略扁,字距行距宽紧合适,一笔一画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蔡襄写这幅作品时年52岁,此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之作。

学习书法,临摹要到位,这是达到“入帖”的基本要求。

一、观察要到位

学书须善读帖。读帖,一般指观察范本的笔法、墨法、造型与布白,也就是用笔的方与圆、藏与露、提与按、疾与缓,用墨的浓与淡、枯与润,造型的正与斜、曲与直、疏与密,布白的黑与白、聚与散。读帖,绝非仅指读识碑帖的文字。

可是,就学书而言,“书法是一种关于徒手线的艺术”。“能从作品中感知书写时复杂而精微的运动变化,是进入书法关键的一步”。善于从线条笔墨运动的视角来观察范本,才会使学书临帖事半功倍。当代书家邱振中说:“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线条内部运动当然不如王书变化丰富,但明确有力的翻折、外部运动随线结构的扭结而呈现的速度变化,都极富感染力,而同一作者的《韭花帖》,圆转精微的内部运动,加上线条从容不迫、节奏分明的推移,形成迥然不同的另一意境。”“严格地说,只有左右转笔,以向背之势发力用笔,才是中国画最本质之处。”当代书家孙晓云认为:“中国画之法,实际上,就是中国书法之法。”“今人以‘提按’的用力轻重造成笔画的粗细,而古人则是以转笔的‘取势’发力轻重造成笔画的粗细。”从临帖的立场来看,读帖时只有善于观察范本线条运动的丰富变化,揣摩线条运动的基本规律,纤毫入微,默记于心,动笔临帖时才容易取势发力、动作到位,达到线形线质的形神毕现。

二、动作要到位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变化最丰富的线条艺术。因此,临帖时,首先要训练自己用笔时动作的协调感,以楷书的动作临写楷书,以行书的动作临写行书;以王羲之特定的书写动作临写《丧乱帖》,以米芾惯有的书写动作临写《苕溪诗帖》,只有做到临写动作到位,才有可能达到临写的形神兼备。所以,一边观察范本,一边做些完全放松的徒手书写练习,然后执笔在空中书写,不蘸墨在纸上书写、蘸墨在纸上书写。

三、线形要到位

笔法是决定一根线条“表情”的主要因素之一,线条运动无限丰富的变化,意味着线条质感的无穷变化。邱振中指出:“决定线条质感的主要是笔法。笔法控制线条的运动和力度。力度指线条使观赏者产生力感。线条力度既同作者主动施加的力量有关,又同用笔的运动方式有关。”因此,临写时,临写者要通过仔细观察,将线形临写到位,对于起收笔关系究竟是怎么转,是正转,还是反转,包括起笔收笔怎么转,转折过程中它出现的线形的效果是方还是圆,都要注意。一点一点地做,逐步积累,这样就会由逐步达到形似。

四、水墨要到位

墨法也是决定一根线条“表情”的主要因素之一。墨法指对线条墨色浓度、渗化状况的控制。过去,用墨技巧比较简单,要么追求墨色深沉、浓重,要么使用淡墨以求迅捷。临摹,水墨要到位,就是处理好墨与水的关系,使墨的浓淡枯润恰到接近范本的程度或体现自己的追求。当代书家言恭达临《散氏盘》时说:“篆生于墨,墨生于水,水为篆之血。篆法内美之表达,同样要求墨彩在燥润浓渴之间呈现千变万化,产生无穷韵味,水墨交融,神情并茂。一般笔含水不宜太多,这样用笔则苍,行笔涩重不浮滑,同时将笔内水分慢慢挤出,墨色则润。”“用墨以清水泡宿墨之法,强化墨色之浓淡润渴,以丰富笔姿韵致,增强了险劲起伏的律动感和焦渴润燥墨韵所蕴涵的变幻微妙的流动美。”

五、工具要到位

临摹,工具要到位,就是要研究范本创作时所用的笔墨纸,选用与之接近的笔墨纸临写,从而最大限度地传达范本的笔墨与韵味。据说,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时,用蚕茧纸、鼠须笔,兴酣而为,成就“天下第一行书”。临摹《兰亭序》,选用性能与之相近的纸笔,加之以临写者的高超技艺,易使临写点画使转、笔情墨趣得到惟妙惟肖的再现;而如果用生宣纸、羊毫笔临写,恐怕难以达到点画逼真、形韵兼善的效果。当代书家大多注意根据所临范本的特点和自己的艺术追求选择笔墨纸。当代书家穆棣临《玉版十三行》时说:“基于《洛神赋十三行》系点画精美劲健的小楷书的特点,故临写时应选择半生熟宣纸和兼毫或硬毫的中长锋毛笔为宜。纸当化墨自然适度,笔应锋锐而富于弹性,墨则用上等墨汁加水研磨以后再用,避免因胶质过重而滞笔。”因此,临帖之前,先要研究书家创作此帖所用的笔墨纸的详情,然后选择与之性能相近的笔墨纸挥毫,这样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再现原帖的笔墨特点、精神风韵,体现自己的艺术追求,达到学书临帖事半功倍的目的。

六、数量要到位

临写一种碑帖,需要多少遍才能到位,才能“入帖”呢?对此历来没有一个说法。笔者在《探源知流以量促变》一文中曾做探讨:现代书家祝嘉学习隶书,临写《西狭颂》300遍以上,临写《石门颂》400遍以上。当代书家杨再春学习行书,临写《兰亭序》近300遍。当代书家刘一闻当年打基础时临《多宝塔》、《玄秘塔》有100多遍,后来临《蜀素帖》、《石门铭》也有50多遍。刘一闻认为:“学书之道,大体可分为打牢基础、锤炼功力、形成风格三个阶段。”“在打基础阶段,临帖为了掌握书法艺术的基本功,宜专精不宜博杂。”“学书临帖宜专精。其一是临某一本帖要达到一定的量。其二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量。其三是要坚持长期临帖,甚至终生临帖。”因此,临摹,数量要到位,就是“准确”临写某一本碑帖,在一定的时间内到一定的临写数量,准确把握所临碑帖的形神特征,达到“入帖”,实现临写的质变。综观古今书家的临帖实践,不难看出,初临一本碑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心无旁骛、专注于此、准确临摹、形神毕现地临习300遍,是必要的数量要求。

(作者单位:山东邹平县魏桥实验学校)

推荐访问:宋元 书法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