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校园文化因素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

时间:2022-10-26 17:00:08 浏览量: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基于目前依然严峻的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从校园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入手,研究校园文化因素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讨: 校园文化中与心理健康关联度较高的因素;校园文化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程度在不同学校的差异性。研究表明: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因素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程度较大;校园文化因素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程度因学校层次不同而存在校际差异。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1-0022-04

一、问题提出

1.严峻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北京市东城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1.7%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心理问题以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躯体症状为多见,其检出率分别为50.8%、19.1%和18.7%(李英华,2007)。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测量结果表明高中生中有53.7%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6.6%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还有0.3%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常者仅有39.4%(方奕,2010)。江西省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但也存在部分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心理问题主要以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为主(王坚,2012)。

面对严峻的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显得有些滞后,有调查显示,就心理健康教育课来说,能“开足”的,小学的比率为53.1%,初中的比率为40.8%,高中的比率为33.1%;“未开设”的,小学的比率为7.6%,初中的比率为11.2%,高中的比率为27.4%(徐美贞,2005)。目前,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课情况较好,小学和初中已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在高中真正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仍是寥寥无几,在实际工作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以个别辅导为主要手段。即便是扎扎实实地开展个别辅导,仅仅依靠心理辅导教师的个别咨询服务也是难以全面解决学生的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的(宋喜霞,2009)。

如何能解决这一难题呢?心理健康教育处在学校教育和校园环境的大系统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而且作为隐性课程的一部分,校园文化环境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影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其中的心育因素,是推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2.校园隐性课程的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潜在而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和独特的育人效果,其作用表现在两个层面,从学生群体层面来讲,校园文化的育人效能有:认同效应、导向作用和规范效应;从学生个体层面来讲,校园文化的育人效能有:修养作用和促进学生社会化(刘维良,2006)。 “生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也表明,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建生态校园,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校园作为学生成长最重要的场所,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全方位影响。校园文化本身是一所学校发生发展的历史积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它能充分体现学校的独特风格。当学生置身于一个厚重而又开放的空间,他们的心理便会受到激励、鼓舞、引导、启迪,他们内在的成长潜能就会迸发和升华。因此,研究校园文化这一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调查方法

1.被试

测试的被试来自三所某市直属高中,所有学生均为非寄宿制学生。三所学校分属不同层次,学校1为四星级学校、学校2为三星级学校、学校3为四星级学校(最早的重点中学)。以分层抽样的方式,得到测验样本。共发放问卷648份,回收有效问卷605份,有效回收率为93%。被试的主要结构为:男生283人,女生322人;一年级220人,二年级206人,三年级179人。

2.工具

(1)《高中校园文化因素问卷(学生用)》

目前,国内关于校园文化的调查工具主要有《中学学校文化量表》(吴岩,2005)和王加强、范国睿(2007)编制的调查问卷,前者研究对象为中学教师和职工,后者调查对象包括小学四、五年级和高一、高二年级,该调查未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由于上述问卷和量表都不能直接使用,因此本研究自编《高中校园文化因素问卷(学生用)》,结合前期调研、项目编制、预测验和正式测验的数据分析进行项目修订,最终确定《高中校园文化因素问卷(学生用)》,包括文化标识、校园环境、班级氛围、人际关系、精神风貌五个维度,该测验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是适用于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测查的标准化测验工具。量表共100个题目,由一个效度量表和八个分量表构成。八个维度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3.测试程序

将《高中校园文化因素问卷(学生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两部分的测验内容合订成册。为了降低学生的防御性,使回答更真实,将问卷标题设为《中学生校园学习与生活状况问卷》。采用班级集体测试。主试先向学生说明完成测验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使其熟悉指导语,然后学生独立完成测试。

三、结果与分析

1.因子分计算

利用因子分析程序中的回归方法,借助于SPSS软件自动计算每个被试的因子分。该因子分是以标准分输出的,为表述方便,将标准分转换成T分数。

2.校园文化因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表1 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因素的积差相关矩阵(n=605)

心理健康分文化

标识校园

环境班级

氛围人际

关系精神

风貌

量表总分0.081*-0.0470.193**0.240**0.079

A.学习焦虑0.040-0.117**0.126**0.103*-0.054

B.对人焦虑0.109**-0.125**0.198**0.166**0.051

C.孤独倾向0.0500.0730.221**0.329**0.168**

D.自责倾向0.033-0.0490.082*0.041-0.073

E.过敏倾向0.100*-0.0610.087*0.0560.007

F.身体症状0.0610.0170.169**0.193**0.082*

G.恐怖倾向0.004-0.0090.0720.199**0.087*

H.冲动倾向0.0590.0360.103*0.255**0.210**

附注:*代表p<0.05的显著性水平,**代表p<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同。

从表1看出,高中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因素存在结构上的相关。具体为: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均与校园环境维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17、-0.125;心理健康的多个维度与班级氛围、人际关系维度呈正相关。其中对人焦虑、孤独倾向与班级氛围维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98、0.221;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与人际关系维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9、0.193、0.199、0.255,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心理健康总分与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维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93、0.240,达到显著性水平。

3.相关研究的校际比较

(1)心理健康与文化标识的相关程度的校际差异

表2 不同学校心理健康与文化标识的积差相关矩阵(n=605)

心理健康分学校1学校2学校3

量表总分0.133*0.039-0.004

A.学习焦虑0.0320.0420.026

B.对人焦虑0.139*0.196*-0.016

C.孤独倾向0.127-0.052-0.042

D.自责倾向-0.0420.0710.064

E.过敏倾向0.0810.1620.044

F.身体症状0.135*0.036-0.058

G.恐怖倾向0.101-0.170*-0.006

H.冲动倾向0.193**-0.070-0.054

从表2看出,高中生心理健康与文化标识维度的相关性存在校际差异。具体为:在学校2中,恐怖倾向与文化标识维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70;在学校3中,心理健康与文化标识维度无显著相关。

(2)心理健康与校园环境的相关程度的校际差异

表3 不同学校心理健康与校园环境的积差相关矩阵(n=605)

心理健康分学校1学校2学校3

量表总分-0.052-0.041-0.044

A.学习焦虑-0.080-0.053-0.172**

B.对人焦虑-0.073-0.125-0.166**

C.孤独倾向0.0770.1070.054

D.自责倾向-0.117-0.017-0.006

E.过敏倾向-0.092-0.105-0.019

F.身体症状-0.029-0.0310.089

G.恐怖倾向-0.0690.086-0.002

H.冲动倾向0.108-0.0770.042

从表3看出,高中生心理健康与校园环境维度的相关性存在校际差异。具体为: 在学校1、2中,心理健康与校园环境维度无显著相关;在学校3中学习焦虑、对人焦虑与校园环境维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72、-0.166。

(3)心理健康与班级氛围的相关程度的校际差异

表4 不同学校心理健康与班级氛围的积差相关矩阵(n=605)

心理健康分学校1学校2学校3

量表总分0.183**0.0910.291**

A.学习焦虑0.145*0.0590.155*

B.对人焦虑0.200**0.1310.263**

C.孤独倾向0.224**0.167*0.283**

D.自责倾向0.051-0.0170.166**

E.过敏倾向0.0680.0510.132*

F.身体症状0.136*0.0320.308**

G.恐怖倾向0.0790.0640.091

H.冲动倾向0.1040.0050.198**

从表4看出,高中生心理健康与班级氛围维度的相关性存在校际差异。具体为:在学校3中,心理健康的多个维度与班级氛围维度呈正相关,其中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量表总分与班级氛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63、0.283、0.308、0.198、0.291,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在学校1中对人焦虑、孤独倾向、量表总分与班级氛围维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00、0.224、0.183,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在学校2中,除孤独倾向与班级氛围维度呈正相关外,其他均无显著相关。

(4)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程度的校际差异

表5 不同学校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的积差相关矩阵(n=605)

心理健康分学校1学校2学校3

量表总分0.241**0.271**0.122

A.学习焦虑0.0260.257**0.045

B.对人焦虑0.148*0.190*0.079

C.孤独倾向0.320**0.283**0.291**

D.自责倾向0.034-0.1160.080

E.过敏倾向0.1240.063-0.059

F.身体症状0.239**0.225**0.036

G.恐怖倾向0.164*0.246**0.145*

H.冲动倾向0.323**0.257**0.068

从表5看出,高中生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维度的相关性存在校际差异。具体为:在学校2中,心理健康的多个维度与人际关系维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57、0.190、0.283、0.225、0.246、0.257、0.271,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在学校1中,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量表总分维度与人际关系维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20、0.239、0.323、0.241,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学校3中,除孤独倾向、恐怖倾向与人际关系维度呈正相关外,其他均无显著相关。

(5)心理健康与精神风貌的相关程度的校际差异

表6 不同学校心理健康与精神风貌的积差相关矩阵(n=605)

心理健康分学校1学校2学校3

量表总分0.0820.0640.002

A.学习焦虑-0.0740.128-0.160*

B.对人焦虑0.0150.0340.012

C.孤独倾向0.155*0.1220.152*

D.自责倾向-0.081-0.088-0.118

E.过敏倾向0.0680.006-0.061

F.身体症状0.155*0.004-0.011

G.恐怖倾向0.131*-0.0180.048

H.冲动倾向0.1130.1270.261**

从表6看出,高中生心理健康与精神风貌维度的相关性存在校际差异。具体为:在学校3中,学习焦虑与精神风貌维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60;在学校2中,心理健康与精神风貌维度无显著相关。

四、研究结论

1.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

除恐怖倾向外,心理健康各维度与班级氛围维度呈正相关。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小环境,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班级氛围对学生的态度、行为和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学生在班级中获得更多的自由展示的机会,在交往中更好地被尊重与接纳,学生就会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些都有利于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表现;有利于防治心理问题及行为问题,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和自我的充分实现。

除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外,心理健康各维度与人际关系维度呈正相关。人都是生活在诸多因素构成的人际关系环境中,人的情感、态度、行为等都是与外界双向交流的结果。同学之间的交往,包括同班同学交往、跨班交往和跨年级交往,都蕴涵着丰富的建构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的资源。当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时,心情就会舒畅,其内心的心理负荷就会大为减轻,为杂事的担忧和害怕也会大为减少。

处于中间层次的心理需要的满足,即能否具有安全感、能否得到他人的承认与接纳、能否得到爱、能否得到他人的尊重,决定着个体能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将班级建设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同学、尊敬师长的基本意识,进而拥有同学的友爱与师长的关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让中学生产生受尊重的感觉,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任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尽量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营造安详与温馨的班级氛围,让班级成为学生心灵的港湾。同时,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形成一种宽松和谐、互教互学的理想气氛,这种良好环境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而且能够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起到心理保健的作用。只有师生合力共同营造尊重和关爱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才能使校园环境和精神风貌真正地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存在校际差异

对比不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校园文化各维度的相关性后发现,校园文化因素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程度存在显著的校际差异。学校3(最早的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相关因素是班级氛围,对校园环境、精神风貌认可的学生反而具有较高的学习焦虑;学校2(非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相关因素是人际关系。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是从儿童期迈向成年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在自我意识和青春期交往方面都比较突出。重点中学的学生可能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独立意识较强;而非重点中学的学生可能更关注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融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重点中学聚集着全市甚至省内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班级同学间在学习上的激烈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这可能使班级氛围变得紧张,学生更多关注同学、老师和家长对自我表现的评价,导致学生缺少在班级中自我展示的勇气。而非重点中学的学生则更关注人际交往,渴望扩大同伴交往圈,加深交往内涵,异性交往也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然而部分学生在家庭中缺乏对于人际交往的正确认识和经验。在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与批评共存,师生关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态度。

因此,重点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注重班级氛围的营造,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正确面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非重点中学则要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帮助他们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有正确的师生观,民主型的领导风格,以热情、友好、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

主要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07~409.

[2]刘维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5,237.

[3]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24~132.

[4]吴岩.教育管理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5~79,98.

[5]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96,188~190,215.

[6]杨全印,孙稼麟.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9-32,130,142~143,186.

[7]李晓文.青少年发展研究与学校文化生态建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21.

[8]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编写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5,330.

[9]张鹏.校园视觉文化中隐性价值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42,212,225.

[10]方奕,代祺,王薇.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5:44~48.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苏州,215006)

编辑 / 任玉丹 终校 / 于 洪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 校园文化 因素 水平 相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