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乡村旅游者是乡村旅游系统赖以存在的主体和关键要素,其安全性关系到乡村旅游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和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分析国内典型乡村旅游安全事件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旅游者安全内涵,借鉴安全科学中的事故致因理论,运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方法,从人、物、环境及管理4个维度,对乡村旅游者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辨识,构建了乡村旅游者安全影响因素结构图,为辨识乡村旅游者安全影响因素提供了有效方法和途径,也为进一步研究乡村旅游者安全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模型。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者安全;影响因素;辨识
中图分类号S181.4;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6-214-04
乡村旅游者通常为自驾游且选择距离居住地较近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国内旅游者,其安全问题无论是对其重游决策,还是对乡村旅游地形象维护均具有重大意义。乡村旅游者安全即为乡村旅游主体安全,是指旅游者在乡村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旅游者所普遍接受的状态[1],它是乡村旅游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狭义乡村旅游安全的范畴。目前,有关乡村旅游者安全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者安全基础理论、乡村旅游者安全认知、乡村旅游者餐饮安全、乡村旅游者住宿安全、乡村旅游者交通安全及乡村旅游者消费安全等方面,而对于影响乡村旅游者安全的因素辨识研究上,尚未见到相关报道[1-12]。根据系统安全原理[13],乡村旅游者安全影响因素辨识是乡村旅游者安全研究的基石。为此,根据系统安全原理、结合乡村旅游者安全实际,尝试运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方法对乡村旅游者安全影响因素进行详尽系统的分析,以期为预防和控制乡村旅游者安全事故发生提供科学可靠的辨识标准和理论依据。
1乡村旅游者安全影响因素辨识
乡村旅游者安全可以概括为一个包含人(乡村旅游者、乡村旅游从业者及乡村旅游地社区居民等)、物(基础设施设备、交通工具、农事体验设施设备及安全标志等)、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卫生环境等)及管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宣传教育、安全监督检查、安全预警机制、安全法律法规、保险制度、应急救援制度以及安全投入等)的复杂大系统,如图1所示。
图1乡村旅游者安全系统由图1可知,影响乡村旅游者安全的人、物、环境及管理各因素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内在关联性,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对其他因素加以作用。因此,必须以系统的观点对乡村旅游安全问题进行研究。
1.1乡村旅游者安全事故分析在百度和腾讯微博中输入“乡村+旅游+事故”或“农家乐+事故”进行搜索,得到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相关安全事故案例,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乡村旅游者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分布情况、乡村旅游者安全事故按旅游活动六要素分布情况以及乡村旅游者安全事故按人、物、环境及管理四因素分布情况,分别如图2~4所示。
图2乡村旅游者安全事故表现形式表1我国乡村旅游典型安全事故
时间事故名称事故后果事故原因事故分类2014.4.19辽宁本溪水洞“农家乐”宰客事件宰客餐人均200元不规范经营,监管不力欺诈(购物)2013.11.3三圣花乡“农家乐”女童坠楼事故女童左边颚骨摔伤①坠楼地点没有设置防护栏;②监护人监护不利坠落(住宿)2013.10.6绵竹九龙山景区高空坠落事故陪同“教练”从滑翔伞上意外坠落身亡①无专职教练,出事“教练”为景区工作人员,仅是飞行爱好者;②"教练"操作失误,发生意外高空坠落事故坠落(娱乐)2013.7.10都江堰中兴镇三溪村发生山体崩塌泥石流淹没“农家乐”事故4人被埋,其中2人死亡“农家乐”经营者及游客安全意识淡薄,未能及时撤离自然灾害(住宿)2013.5.15成都三圣乡“农家乐”爆炸事故2死3伤人为制造治安(住宿)2013.5.1凤凰吊桥倾斜事故24人落水,2人轻伤①桥台南侧钢绞线拉索的拉钩断裂、钢绞线拉索局部断裂,导致荷载位移;②东面桥台的钢绞线拉索受力立柱断裂;③人行便桥日常管理、维护不到位溺水(游览)2013.4.2昌平“农家乐”一氧化碳中毒事故11人中毒中毒窒息(住宿)2012.8.18济源市王屋镇愚公村“农家乐”奸杀案2死3伤①无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②治安监管缺失治安(住宿)2012.3.19大理在建“农家乐”坍塌6死9伤钢构建筑工程属无规划、无施工许可的违法建筑,市、镇相关执法部门曾下达《建设行政责令停止建设通知书》,并对违法建筑工程予以查处,但相关责任人置之不理,强行施工最终导致惨剧发生坍塌(住宿)2012.2.14达州一“农家乐”失火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可能是旁边的“农家乐”燃放鞭炮烟花引起的火灾(住宿)2010.8.20上海青浦少女夜晚溺亡鱼塘事故1死亡鱼塘无警示标,也未安装护栏及采取其他安全措施,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溺水(游览)2010.10.23崇州市“农家乐”酒店食物中毒事件导致396人医院接受治疗,其中确诊中毒病人48人食品污染造成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食物中毒(餐饮)2009.7.27富阳新沙岛发生翻船事故2人死亡交通2009.6.25绵阳市某“农家乐”发生食物中毒事件13人食物中毒系误食亚硝酸盐中毒所致食物中毒(餐饮)2008.11.6北京平谷区民俗餐厅煤气中毒事故2人死亡取暖炉产生的一氧化碳通过土炕缝隙流入室内,由于室内密封严密,造成一氧化碳浓度过高中毒窒息(住宿)2007.11.12德阳城郊一“农家乐”接客车出车祸1死11伤急速行驶交通2006.8.6广汉市榕树花园“农家乐”食物中毒事件91人食物中毒进医院初步判定为原材料不新鲜,加工制作不彻底所致食物中毒(餐饮)
由图2可知,我国乡村旅游者安全事故表现形式主要包括食物中毒、中毒窒息、交通肇事、溺水、治安、坠落、火灾、坍塌、欺诈以及地质灾害等。按照事故发生比例可知,食物中毒事故最多,溺水、交通肇事、治安、坠落、中毒窒息等事故次之,火灾、坍塌、欺诈以及地质灾害等事故相对较少。这说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堪忧,交通治理、水域安全管理、社会治安等问题还需加大管理力度。
图3乡村旅游者安全事故按旅游六要素分布由图3可知,我国乡村旅游者安全事故在旅游六要素分布中,住宿安全问题最为突出,饮食安全问题次之,交通安全与游览安全第三,购物安全与娱乐安全相对较少。这说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显,农村原有淳朴民风渐逝,农村社会治安有恶化趋势等。
图4乡村旅游者安全事故按人、物、环境及管理四因素分布由图4可知,在影响乡村旅游者安全的四因素中人的因素、管理因素仍是导致乡村旅游者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物的因素和环境因素次之。人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安全意识差、无资质上岗、操作失误、违章作业及道德意识弱化等方面。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设施设备陈旧且可靠性低等方面。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地质灾害等自然环境、治安状况等社会环境以及脏乱差等卫生环境方面。管理因素主要表现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企业、政府监管不到位甚至缺失等。综上,任何一起乡村旅游者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有必要综合考虑乡村旅游系统中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因素,运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方法分析乡村旅游系统中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
1.2乡村旅游者安全影响因素辨识根据前文分析,并参考文献[2-15],以人-机-环境系统工程[16]的视角出发,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及管理因素4个维度,对乡村旅游主体——旅游者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辨识,得到乡村旅游者安全影响因素结构,如图5所示。图5乡村旅游者安全影响因素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1.2.1人的因素。根据事故致因理论[13],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因此,在分析影响乡村旅游者安全因素时,首要任务就是辨识乡村旅游者安全系统中人的因素。人的因素是众多乡村旅游者安全事故的主要诱因。乡村旅游活动中“人”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及乡村旅游地社区居民等。影响乡村旅游者安全的因素可概括为旅游者安全指数、旅游从业者安全指数和主客冲突潜在指数等。
旅游者安全指数是反映旅游者身体状况、旅游者安全认知、旅游者旅游经验以及旅游者对环境熟悉程度等内容的综合性影响因素。
旅游从业者安全指数是反映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旅游从业人员安全认知等内容的综合性影响因素。如绵竹九龙山景区高空坠落事故是因教练员无资质上岗导致操作失误所致。
主客冲突潜在指数是指因旅游者与旅游地社区居民之间存在价值观、社会规范及人际交流行为等的差异而可能导致矛盾冲突,进而造成安全事故的衡量指标,其量化依据为旅游地排斥旅游者行为的次数。
1.2.2物的因素。根据事故致因理论[13],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在乡村旅游安全系统中体现为基础设施设备、交通工具、农事体验设施设备以及安全标志等。各类设施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才能确保旅游者在乡村旅游地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基础设施设备是乡村旅游地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如各种涉旅建筑、道路、桥梁、净水系统、排污系统、垃圾回收与处理系统、护栏钢索等安全设施等。目前,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与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极不适应,是乡村旅游者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凤凰吊桥倾斜事故即是因桥梁故障引起。
交通安全一直是旅游安全的重灾区,乡村旅游也同样要重视其全过程的交通安全问题,包括自驾车、摩托车及农用车等的陆上交通安全和轮渡、游船及竹排等的水上交通安全。乡村旅游交通安全包括客源地与乡村旅游地之间的交通安全、乡村旅游地交通安全,其指标量化依据为客源地与乡村旅游地之间、乡村旅游地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
农事体验是乡村旅游吸引物之一,在体验过程中会接触到众多用于农事活动的设施设备,有些设施设备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镰刀、锐利农耕器具等,一旦使用不慎将会对旅游者造成伤害,导致安全事故。因此,对农事体验设施设备加强安全管理和体验前的安全说明非常必要。
安全标志是公共场所中一类重要的图形标志,在预防事故、防止火灾和紧急疏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7]。乡村旅游地因其发展建设水平有限,相关场所安全标志设立工作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给乡村旅游安全埋下了隐患。青浦少女夜晚溺亡鱼塘事故便是因鱼塘无警示标志所致。
1.2.3环境因素。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载体,环境因素对乡村旅游者安全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乡村旅游地环境影响因素包括自然灾害、社会治安以及环境卫生等。
自然灾害,如各类地震灾害、水文气象灾害等,一旦发生将会对旅游者造成致命伤害,如2008年汶川地震,其量化依据为该乡村旅游地发生各类自然灾害的次数。
社会治安状况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和乡村旅游地形象,其量化依据为乡村旅游地一般犯罪率和针对旅游者的犯罪率来进行统计分析。
环境卫生状况差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是影响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和谐发展的瓶颈,如厕所建设滞后、垃圾处理不利、原生态受到污染、食物中毒等事件屡见报端,这将会对乡村旅游者身心造成很大伤害。
1.2.4管理因素。管理因素是实现乡村旅游系统安全的根本保障。乡村旅游安全管理因素包括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宣传教育、安全监督检查、安全预警机制、安全法律法规、保险制度、应急救援制度以及安全投入等。
乡村旅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安全生产制度、安全生产条例以及各类专兼职安全人员配备等。它是乡村旅游安全的制度保证,也是乡村旅游安全的基础。目前,乡村旅游地旅游经营者仍处于一种自发性经营状态,利益至上、追求高额利润使其漠视安全生产,加之小而散的经营模式使政府监管步履维艰,给乡村旅游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如频发的乡村旅游食物中毒事件等。与乡村旅游大发展相比,乡村旅游安全制度建设尚显滞后,因此,需食品、消防、安监等政府职能部门对其制定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乡村旅游安全宣传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乡村地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及社区居民等,其主要内容包含有关法律法规、有关旅游的风险辨识及防范措施、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以及事故案例剖析等。安全宣传教育应以官方媒体为主,公共与商业媒体为辅,结合各类型培训班,形成一种稳定的旅游安全文化氛围。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监管对于预防乡村旅游安全事故发生至关重要,乡村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新业态并未受到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如“农家乐”食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就暴露出政府监管的缺失和不足。因此,建立高效的政务体系、加大政府对乡村旅游业的监管力度、落实有效安全检查,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期才是明智之举。
旅游安全预警机制作为乡村旅游者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布与乡村旅游安全相关的信息,警示旅游者和旅游企业,并对增强旅游安全意识、提高旅游安全防范与控制能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如都江堰中兴镇三溪村发生山体崩塌泥石流淹没“农家乐”事故,映射出乡村旅游地对旅游安全预警机制的缺失。
旅游安全法律法规等是开展旅游安全相关工作的有力保障。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实施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旅游业无法可依的状况。 但我国旅游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尤其是在解决乡村旅游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问题更少,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旅游保险是旅游者转移和降低旅游风险的有效途径,其发展程度受旅游者保险意识、险种认识以及信任机制制约[18]。目前,旅游保险险种中除了旅行社责任险和旅游意外伤害险为强制性保险外,其余均为自愿性保险[19]。乡村旅游者多为散客自驾行为,团队行为日趋减少,加之安全意识淡薄,如何推进旅游保险的良性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
旅游应急救援机制是降低旅游事故损失的有效措施和手段,旅游应急救援工作可以概括为旅游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旅游安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旅游安全应急预案编制、旅游安全应急救援培训、演练等内容。各级政府、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自身应急救援体系和队伍建设情况、预案的编制和演练情况、相互间的综合联动情况,是在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后,能否及时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乡村旅游企业多采用家族式“农家乐”运营方式,由于其安全意识淡薄,加之经济利益驱动使得安全投入少甚至没有安全投入,其安全管理状况堪忧,表1中事故原因多与其相关。因此,为保障乡村旅游者安全、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以政府政策性为引导,制度性为约束,加大安全投入,构建有效的乡村旅游地安全投入机制。
2结论
乡村旅游者安全属于狭义乡村旅游安全研究范畴,其安全性受人、物、环境、管理以及四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动态性等一系列特点。在影响乡村旅游者安全的诸因素中,人的因素、管理因素是导致乡村旅游者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物的因素和环境因素次之。
乡村旅游者安全影响因素辨识与分析工作是乡村旅游安全研究的基础,是乡村旅游安全事故预防的可靠保障,也为下一步进行乡村旅游者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高萍.基于供求双方的乡村旅游安全认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2] 罗景峰.我国乡村旅游安全研究现状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3):12950-12952.
[3] 宋博,郑向敏.乡村旅游:安全与控制[J].农村经济,2007(10):54-57.
[4] 高鹏,阚耀平,杨海红.我国乡村旅游宜居目标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2):27-28.
[5] 高玲.乡村旅游安全控制与处理的科技支撑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46-15549.
[6] 高萍,姚海琴,周玲强.乡村旅游游客安全认知实证[J].经济地理,2006,26(S2):35-37.
[7] 于静静,朱冠梅,蒋守芬.基于旅游者感知的乡村旅游餐饮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旅游论坛,2009,2(2):243-247.
[8] 应小青.杭州市农家乐食品安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7):11-14.
[9] 刘海燕,池进.乡村旅游安全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北溪村为例[J].旅游研究,2011,3(3):43-49.
[10] 林震.西湖区“农家乐”消防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2(9):81-83.
[11] 贺红梅.“农家乐”旅游消费安全问题探析[J].消费经济,2009,25(2):56-59.
[12] 秦月花.乡村徒步旅游开发与乡村旅游设施优化——以桂林乡村徒步旅游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6(3):54-57.
[13] 陈宝智.安全原理[M].2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14] 杨俭波,黄耀丽,李凡,等.BP神经网络预警在旅游安全预警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2):108-111.
[15] LUO J F.Construction of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of tourism destination safety based on the manmachineenvironment system engineering[C]//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MachineEnvironment System Engineering.Yantai, China, 2013:593-601.
[16] 刘卫华,冯诗愚.现代人-机-环境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17] 陈永权,白殿一.安全标志标准化及其标准体系研究[J].标准科学,2009(1):27-30.
[18] 李彦芝.旅游“热”后旅游保险的思考[J].上海保险,2004(10):37-38.
[19] 董志文,王斐斐.我国旅游保险产品开发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26(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