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需要实行改革。从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意义、教学设计的特征着手,提出了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设计的策略,以期能够进一步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特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14)06-0077-04
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学落实的方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1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意义
新的课程理念旨在培养知识、技能、学习方法、价值观、情感态度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鼓励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这就对课程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设计的成功与否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1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可靠保证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会考虑自己需要教的内容,如何教,学生应该做些什么,这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就是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引出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和老师以充分发挥和探索的空间,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可靠保证。
1.2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
教学改革的深入要以转变观念为前提,其目标是在自由、轻松且有序的课堂环境下完成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是新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实践之间最好的纽带。教师把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学习理论以及教学理论的体会贯通到教学设计中,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连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和纽带。
1.3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是能既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设计的过程也是协调“学生主体”以及“教师主导”关系的过程,只有二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和谐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思维、知识,因学生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充分尊重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以及学生自主、轻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2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设计的特征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而实现过程与结论、科学与生活以及情感与认知的统一,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2.1整合性
新的课程理念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结合的三维目标,包括: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寻找结果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2.2适度性
适度性是指教学设计的时长要适度,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以单一课或者单元教学为宜,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标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同样的教学内容为例,对大一学生的课时与大三学生的课时就应该完全不同,大一学生的内容较为简单,可以课时较短,而大三学生的内容比较有难度,而且会有实际操作部分,课时可适当延长。
2.3互动性
课堂教学需要有学生和教师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充分互动,才能完成教学活动,二者缺一不可。一个好的课程设计不仅值包括教的部分,还有体现学的部分,只有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具生命力。
2.4实效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实效。教学设计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活动,达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要具有实效性,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5创造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赋予教师很大的发挥空间。以《高等院校大专教材:有机化学》为例,这份教材增加了弹性和综合性,教学方式的增多,信息来源的丰富化都给教师保留了发挥的空间。因此, 教师教学设计的过程应当是对教学的理念的创造过程。江苏理工学院学报第20卷第6期谢英剑: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
2.6反思性
教学是一个不断的实践的,探索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进行完善,因此,教学设计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前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应该包括课后的经验总结,改善和进步,从而使得教学设计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和完善的过程。3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设计的策略
新的课程标准下,化学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的角色都有着巨大的变化,教学设计也就相应的要有所转变。
3.1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为基础进行化学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希望能通过教师的授课更好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所以课堂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但是后一种情况是我们目前常见的情况。许多重要的化学概念教师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背诵,达到理解的目的。例如,在大专《无机化学》的教学中,学生尽管记住了化学平衡的意义和影响因素,也知道改变外部条件时化学平衡的移动,学生也明确理解化学平衡“逆、等、动、定、变”的特点;学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已达到平衡;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转化率、平衡常数等);理解各外部因素如何影响化学平衡;会判断外部因素改变时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但是,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仍不能用化学平衡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仍不能学以致用,将学习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没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问题中,那些知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凸显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3.2依据教材特点, 优化教学内容
实现课程目标、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是教材,教材也是教师完成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现行的新版的化学教材虽然基本的内容变化不大,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可以完成[1],但是其弹性和综合性都增大,这就使得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课本中的知识、例题进行加工,使其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内容。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关注教材中哪些内容是必学内容、哪些是拓展知识,哪些应详讲、哪些应略讲,哪些内容需要补充讲解,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以新教材为基础,但是又不能困于教材中,要使教材内容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但也要在实践中积极的进行创造性的授课。
3.3精心设计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传递——接受”的注人式教学。新课程标准主张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2], 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原理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精心设计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思索、动手以及研究的兴趣,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然后引发新的思考。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探究性,问题不能没有难度,必须要经过学生的思考才能寻找出问题的结果,且要满足目标的要求,并且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价值[3];第二,趣味性。问题是有趣且科学的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兴趣;第三,开放性。问题的结果不是单一的, 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拓宽各自的思维,培养思考问题时的发散性思维;第四,层次性。问题要在不同层次的学生间都适用,可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合作,并取得不同层次的成功。
(2)讲究实效。教学设计都要讲求实效性,没有时效的课程设计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每个环节的实效性。比如,是否有必要安排课堂内的合作探究、如果安排需要通过什么方式,合作探究想要达到的结果;如果不需要安排是否可以取得相同的结果,怎么样才能调动全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怎样实现不同学习形式的优势互补,怎样教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并且会表达观点,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3.4加强动手能力, 强化自主意识
新课程重点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学习技能及学习方法,改善目前过于倾向知识传授的状况[4],培养大家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养成自愿探究、勤于动手和动脑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提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活动形式要创新。高等院校大专化学中课堂活动内容、形式多种多样[5],如课堂实验、家庭实验、社会实践、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以及调查研究的活动报告和实验报告等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这些活动并且使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这都要求教师用心的设计,并且不断创新,使得这些项目更符合学生活动的实际情况,创新性的实现教学目标。此外,活动内容和形式还要根据地区和学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6]。灵活的、有创造性的进行实验活动,不能千篇一律,否则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
其次,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一切都由教师说了算,学生不具备发言权,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切活动都根据教师的教案进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创新性和发散性思维得不到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给学生预留足够的空间[7],为学生创造、发现、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3.5改进备课方式, 完善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既是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劳动,又是师与生、师与师、生与生相互沟通共同智慧的结晶。因此,对当前化学备课的过程、教案的形式要有必要改进和完善。
(1)个性教案与共性教案相结合。共性教案就是对同年级的化学教师进行分工,一位教师负责一节课教案的主备工作,写出课程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程练习以及教学的思路等内容,形成教案中的活页[8]。以共性教案为基础,每位教师在以自己班的班情、学生情况以及教学情况为依据,对共性教案进行修改、补充、拓展[9],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设计,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汇集集体智慧,也能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
(2)增加“ 教后反思” 的内容。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增加“课后反思”这个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10],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反思和审视,记录下自己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见解、新发现、新突破等等,然后进行反思、分析,矫正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使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式日臻完善。4结语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仍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需要逐步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逐步提高教学设计水平,这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需要广大的化学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更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参考文献:
[1]陈显春.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36-37.
[2]江家发,杨浩文.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05(08):90-91.
[3] 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一一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5] 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
[6] 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7] 杨金土,孟广平,严雪怡,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9(4):23-24.
[8] 娄立志.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和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3(3):56-57.
[9] 付强.辽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2003(1):89-91.
[10] 张红专.黄冈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浑南师范法学,2004(3):59-60.
The Design of Chemistry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