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析提高甘肃农民素质对持续增收的重要性

时间:2022-10-24 14:36:02 浏览量:

摘要:怎样提高农民素质,扭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趋势,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牵动国民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从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积极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本文从甘肃农民素质的现状、成因和途径方面,说明提高农民素质对甘肃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性。

关键词:甘肃省;农民素质;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9—0135—02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绝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一部分地区进入了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 但是,与全国一样,甘肃依然存在农民收入增长率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问题。而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大力气解决民生问题的新时期,深入实施并提高农民素质教育显得十分迫切和尤为重要。为此,积极探索提高甘肃农民素质对农民的增收有积极现实的战略意义。

一、促进农民促进增收的重要性

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是否增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1.农民的收入问题是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

对于三农问题中的农民收入问题,党中央一直都很重视。早在建国初期经济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反复告诫全党,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权巩固关系极大[1]。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总是把三农问题放在党的工作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首位,升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处理三农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新世纪,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

2.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成为我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但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要看到,促进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广大农村形成和谐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有可靠的保障[2]。

3.农民持续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

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但是,当前农村的改革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很不平衡,特别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和保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由此可见,农民增收问题是当今政府已经面临而且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政治稳定、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是关系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二、甘肃农民素质状况及成因

中国的农民占世界总人口的35%,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农民数量和质量特征,对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层次的甘肃来说,人口与素质是制约其脱贫致富步伐的主要“瓶颈”。

1.甘肃农民素质状况

(1)农村人口增长过快。甘肃地处西部内陆,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目前,全省有农村人口1 869万人,占总人口的71%,农村人口比例之高,成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社会难题。2003年甘肃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11‰左右,高于全国人口和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5.5 ‰、7.3 ‰[3],导致“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难以遏止,严重影响农村人口的素质。(2)农村人口素质差。从全省看,一方面,农村人口生理素质差。甘肃自然条件比较严酷,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差,表现在人的生理方面,如血吸虫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等,使这一地区人才资源优势锐减。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较低。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省农村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占文盲、半文盲的比重是21.11%,比全国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占文盲、半文盲的比重11.63%高9.48个百分点[4],形成了收入低—受教育少—人口素质差—更收入低的恶性循环。2006年统计,我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6.89年,人才资源严重不足。

2.甘肃农民素质低的成因

(1)教育投资比例较低,且投资比例不合理。从总体上看,一直以来公共教育经费投资不足,并且偏向城市,导致农村教育经费更加不足。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连续几年下滑, 未达到4%。虽然2006年教育总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上升为3.01%,然而农村教育投资仅占GDP的1.92%[5]。在我国农业人口占80%多的国情下,教育经费在城乡之间分配比例的不合理,必然导致环境的落后和教育的落后,导致农村“文化沙尘暴”成为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根本。(2)落后的观念是农民收入恶性循环的导向性因素。较之于客观条件,禁锢着甘肃农民的“守贫”思想和落后观念比“穷山恶水”更为可怕。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6]。一是人穷志短的依赖思想。在过去较长时期,贫困地区养成了依靠国家和政府救济过日子的依赖思想。二是无所作为的懒汉思想,导致在脱贫致富上懒于动脑动手,由此限制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三是平均主义思想,“宁愿一块穷,不愿个人富”制约了农村地区先富带后富。四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想。五是“温饱即安”的自满自足思想。有这些观念在作怪,很难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创造性。可见,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异已成为农民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甘肃农民素质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更加关注农村人口的教育问题,必须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

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到农民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要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因此,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发,优先发展农村教育,要充分认识到普及义务教育,仍然是当前农村教育工作的重点。

2.增加教育投入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农村教育事业的落后,关键是教育经费匮乏。据调查,农村的教育经费主要由乡镇负担,中央财政只担负2%,乡镇以下主要由农民负担,而低收入农民负担不起,就等于教育对部分农民子女关了门,实际上是阻断了广大农村青年成才之路。2007年国家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 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7]。甘肃要充分利用有利时机,一是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工作规划,设立专项经费,认真组织实施,加强督促监督。二是县级政府要负起主要责任,财政再紧张也要确保教育投入。

3.抓好教育,主要是要农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如何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做现代新型农民,如何在农村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全面进步中应该考虑的问题。有关部门可利用县乡现有的党校、电大、夜校和其他成人教育资源,开展定期、系统、普及性的农业技术培训或一至二项非农职业技能的培训,激发农民的求知欲望,为他们的“充电”做点实实在在的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基层培训能力;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促进农民由体能就业向技能就业转变[8]。

4.切实加强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探索新路子

农村教育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必须实行“农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推进农村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形式,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总而言之,通过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但不可视为唯一途径。随着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环境、条件和任务的变化,促进农民增收,既要立足于当前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七大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

[3]傅康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甘肃统计局编.2004年甘肃统计年鉴[K].

[5]中国统计年鉴:2007[K].

[6]张遂,马惠琴.中国三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205.

[7]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EB/OL].人民网,.cn,2007-03-05.

[8]姜卫良.农民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姜超)

推荐访问:甘肃 增收 浅析 重要性 素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