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建材料 > 正文

新型功能材料

时间:2022-10-31 12:24:02 浏览量:

我国独创“永磁王”制造新技术加速产业化

近日,南开大学周永洽教授接到了德国、英国、法国、荷兰四个欧洲国家授权“共沉淀还原扩散法制备钕铁硼永磁合金”发明专利证书。至此,近3年来,该项发明已获得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四个欧洲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证书,专利保护有效期15年。

南开大学的企业集团——南开允公集团与天津乾坤磁材等公司合作,拟于今年内在天津、苏州等地组建采用该项发明技术生产高性能钕铁硼永磁合金的大型公司,加快该项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钕铁硼永磁合金是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被称为“永磁王”。它以创纪录的高磁性、丰富的原料和相对低廉的价格等优点,赢得市场。原有的钕铁硼永磁合金制造技术,分属日本和美国。南开大学周永洽教授等人发明的“共沉淀还原扩散法制备钕铁硼永磁合金”新技术,于1999年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打破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这一高技术领域长达19年的垄断,使我国有了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钕铁硼永磁合金生产技术。经科技项目查新证明,该成果是独创新技术,属国际先进水平。该新技术没有严重污染环境的排放物,属于清洁生产技术,与现有的钕铁硼生产技术相比,能耗和制造成本均有降低,且为资源可再生利用技术。日本《工业新闻》将这一新技术评价为世界第三种钕铁硼制造技术(日本、美国的制造技术为前两种)。

烟台正海磁材成功推出50M产品

正在紧张试生产中的烟台正海磁性材料有限公司近日又有喜讯传来,该公司继9月初生产出N50烧结钕铁硼,9月中旬生产出48M产品之后,又于9月下旬成功推出50M产品。

该50M磁体最大磁能积(BH)max达到50.5MGOe(404kJm3),内秉矫顽力jHc达到14.5KOe(1154kAm)以上,剩磁Br达到14.5KGs,密度7.55gcm3,剩磁温度系数为-0.1%℃,20~80℃下矫顽力温度系数为-0.73%℃,B-H曲线方形度0.97。

和发集团500吨稀土贮氢合金粉工程建成投产

内蒙古自治区和发稀土集团500吨稀土贮氢合金粉工程近日建成投产。

据介绍,该工程目前正在进行单项验收,预计2002年年底完成全面验收。这项工程共投资5223万元,其中国债项目资金1100万元,其余由民营企业和发稀土集团自筹。这个项目还包括年产1000吨稀土金属、两条2000吨稀土氧化物生产线,届时“和发稀土”将成为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基地。

抗菌防霉复合陶瓷研制成功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与丸武产业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出具有抗菌防霉功能的复合陶瓷。这种新型陶瓷在二氧化钛微粉中掺混具有吸附功能的磷灰石细粉末在光照射下除能分解NOX外还有抗菌功能。

据介绍,磷灰石的涂料量的重量比约为二氧化钛量的110,比以前大10倍;磷灰石的结晶体也进行微粉化,约为以前的120~1100,使表面积增加。以前仅仅涂敷有二氧化钛的陶瓷,经光照射虽有抗菌性及分解NOX的功能,但没有抗菌功能。而新开发的陶瓷由于施加磷灰石微粉量以及结晶微细化与二氧化钛掺混比率合适,再控制好有关温度、时间等反应条件,不但有抗菌性和分解NOX功能,而且还有抗霉变功能,而以前的陶瓷容器,仅两天就发霉了。

金属陶瓷复合膜在深圳问世

由深圳市黄金屋真空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金属陶瓷复合膜是一种用于金属表面处理的新型复合材料。

这种材料是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将陶瓷晶体和金属(含贵金属)在等离子状态下进行弥散复合后,沉积在金属表面的新型真空离子复合膜。由于它优于金属膜的性能,具有无镍、硬度高(300-400HV)、耐磨损强、耐腐蚀度高、装饰性好、无污染等特点,而且又是一种可以替代纯钯或钯镍合金电镀、湿镀法镀金工艺的环保型高科技镀膜产品。

金属陶瓷复合膜既可以节省贵金属的原材料消耗,又可以成倍乃至几十倍地提高金属表面处理的质量。它在钟表、首饰、金属文具、礼品、五金件、电子元器件、刀具以及汽车制造业、军事工业、宇宙航空工业中有关金属外观件、磨损件等产品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而且最新的实验表明,采用PVD技术的金属陶瓷复合膜,还可用于ABS塑料的表面处理,如果这一新型复合膜开发成功,可以填补国内外的空白,具有极大的市场应用价值。

第四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举行

10月21日,第四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在南京隆重开幕。来自南京工业大学等50多个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

膜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在20世纪得到了长足发展。有些专家预言:“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掌握了化学工业的未来。”国际上的膜技术产业化在上世纪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业、石油化工、冶金工业等领域,成为当今社会蓬勃发展的一门重要的新技术。据有关专家估计,2004年世界分离膜的市场销售额将超过100亿元。在这一领域,我国与世界还有很大差距。

本次会议集中反映了我国该领域近年来的优秀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

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均创“世界之最”我制膜技术走向前沿

一条年产6万吨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双胞胎”生产线,在我国软塑包装材料最大的生产基地——申达科技工业园建成投产,该生产线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建设周期和质量上均创“世界之最”,标志着我国双向拉伸制膜技术走向了世界前沿。

目前,3平方公里的申达科技工业园区内已裂变出申达、江苏申龙创业、南京中达制膜三大集团和16家生产企业,先后被国家科技部等部门批准为“863计划新材料生产基地”、“中国软塑包装材料生产基地”;形成各种塑料包装基材、彩印复合软包装13万吨、激光制版2万支的生产能力,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3以上;“十五”期末将形成软塑包装基材20万吨(其中BOPP14万吨)、彩印复合软包装2万吨、可降解绿色包装材料2万吨、高阻隔性复合包装材料1万吨的生产能力,组建国家级塑料包装工程技术中心。据悉,占地6平方公里的江苏沿江经济带国际包装园现已在申达启动,更大规模的“亚洲包装中心”落户江阴项目也在申办之中。

日本东绍公司开发出玻璃化学改性树脂膜

据海外媒体报道,日本东绍最近开发出了一种供组织玻璃使用的EVA化学改性树脂膜,产品名为“梅尔塞G”。该产品已投入市场销售。

据报道,这是一种由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经化学改性制成的树脂膜。将其贴合于两块平板玻璃,可制成一般组织玻璃及装饰组合玻璃。

东绍公司介绍说,这种树脂膜的特点有:可在低温下与玻璃贴合,通过简易机器贴合即可;中间膜无内包装,容易施工操作;耐热性、耐水性优异;同玻璃、聚酯及其他塑料等的粘合性优良。由这种膜制成的组合玻璃的全光线透过率可达88%。

新型TiO2纳晶多孔薄膜研制成功

日前,一种新型结构的TiO2纳晶多孔薄膜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制成功。该薄膜由平均粒径12nm和100nm的TiO2纳晶混合组成,显示出较强的光散射性能,有效地增加了太阳光能的吸收,同时又降低了薄膜厚度,大大减少了电荷输运中的复合损失,使光电流效率提高了35%。

可食性保鲜膜研制成功

一种能有效调节果蔬气体交换和水份散失,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可食性保鲜膜”9月27日在成都高新区博创园的推广会上,受到用户的赞扬。

从美国归来的博士后金锡萱在美国有较长时间从事可食性保鲜膜技术的研究,他专长于农产品可食性保鲜膜技术的研究与产后贮藏管理,曾获三项美国专利。他回国后专门从事我国可食性保鲜膜技术的研究。这次研发成功的“依柯可食性保鲜膜、果蔬保鲜剂”技术,可根据不同果蔬的生理特性采用疏水性和亲水性成分复配成制剂,有效地调节果蔬的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降低代谢速率,减缓后熟过程,达到保鲜目的。其MA气调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填补了国内空白。

新技术合成PVC加工助剂取得突破

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技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徐僖主持研究的“用于聚氯乙烯(PVC)自增塑和阻燃抑烟的力化学技术”,通过了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这意味着在采用高分子力化学新技术合成新型聚氯乙烯加工助剂方面取得突破。专家十分看好这一原创性成果,认为将为化学建材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这项成果采用高分子力化学新技术合成新型加工助剂,通过力化学新技术改变PVC微晶结构、颗粒形态结构和分子量,实现PVC自增塑,制备MC100新型PVC加工助剂。用MC100助剂新合成的力化学自增塑PVC经齐鲁石化等企业应用,与进口的常用加工助剂(ACR、MBS)相比,性能较好。如按年消耗该助剂9万吨计,可节省开支4.5亿元。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光耀参与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这项成果创造性地将PVC自增塑和增强增韧有机结合起来,用力化学技术解决了PVC加工难的问题,提高了PVC的阻燃抑烟性能、力学强度和韧性,学术思想新颖。该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加速实现产业化。

几十年来国内外加工行业使用的加工助剂主要是丙烯酸酯类共聚物(ACR),至今没有新的加工助剂出现。中国PVC加工助剂主要依赖进口。课题组历经12年的艰苦探索,终于突破了制品质量和阻燃抑烟的“瓶颈”,解决了PVC加工难题。现已建成年产150吨MC100中试生产线,为产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级碳化硅制品生产线二期工程投产

10月18日,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高级碳化硅制品生产线二期扩建工程正式投产运行。丹麦驻华大使奥利·朗斯曼·普鲁森、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洛阳市市长李贵基等有关领导,以及丹麦、印尼等四十多家国内外用户代表出席了投产典礼。该项目的投产标志着洛耐院向高新技术产业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推进高技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洛耐院于今年4月份开工建设高级碳化硅制品生产线二期工程。整个生产线从工艺技术、主体设备到工厂设备都是洛耐院自主研发、自行设计的。通过扩建,洛耐院形成了拥有8台成型机和24座氮化炉,年产8800吨高级碳化硅系列制品的生产规模,不仅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级碳化硅制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也将成为该领域全球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碳化硅制品是以碳化硅为主要原料烧成的耐火材料,具有热导率高、高温强度大、耐磨、耐热震、耐侵蚀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炼等高温领域,国内外市场对高级碳化硅制品的需求日益增大。

新型电缆阻燃料开发成功

AEI化合物公司已经开发了一种阻燃配混料,为在恶劣工业和工程环境下的电缆提供高效的护套保护。Sx541是一种硅烷接枝的、可交联的高韧性阻燃护套料,具有TPE的大量优点,但成本低得多。这种配混科的特性包括在低温下的高韧性、改进的温度稳定性、良好的耐磨性和阻燃性。Sx541可采用非固化TPE配混料一样的加工方式,能够在正常生产率下高效地挤出。该配混料也是通用的,能用于别的应用,如注塑和挤出。

美国发明新型光触媒催化剂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企盼能够利用太阳能来分解水制造氢气,因为氢气燃烧时只产生水,不产生任何污染物,是未来的理想能源之一。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理想的催化剂,以提高光分解水制氢的效率。尽管现已发现很多有效催化剂,但没有一种属于实际可行,既便宜又稳定的催化剂。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杜奎斯诺大学化学家卡恩和他的学生向电解水催化剂二氧化钛中添加碳,增加其吸收可见光的能力,使催化剂将光分解水制氢的能力提高了8倍,达到8.5%,尽管这一效率仍低于美能源部规定的商业上可行催化剂10%转换率的基准点。但卡恩的研究小组有望克服这一困难,使其效率增加到10%以上。

德国研制成功无毒重金属的颜料

德国马克斯-普兰克学院和德国德古萨金属催化剂公司的科研人员前不久开发研制成功一种无毒重金属(例如镉)的无机黄-红色颜料。这种不含镉无机颜料可以用于玻璃、陶瓷涂层和塑料等工业部门。

马克斯-普兰克学院、德古萨金属催化剂公司科研人员研制成功的不含镉无机颜料以合成氧基氮化物(Syntheticoxonitride)CaTaO2LaTaN2为原料制备的。其性能与镉颜料相似,通过调节其组分、颜色可以从黄色经橙黄色转变到深红色,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耐光性和热稳定性。

日本成功利用超导线输送强电流

日本原子能研究所日前宣布,他们在世界上首次证明了铌铝合金超导线可用于大型超导线圈,并成功在13特斯拉的强磁场中,用外径为1.5米的大型超导线圈输送达4.6万安培的强电流。

将铌、铝两种材料一起制成超导材料通常需要1200摄氏度的高温,但这样一来为保障超导线的稳定性而加入的铜(熔点为1085摄氏度)就会熔化。为解决这个问题,原子能研究所开发了一种新方法。有了这种方法就有可能大规模生产铌铝合金线,下一步研究人员准备开发能耐16特斯拉、临界电流密度更大的铌铝合金超导线。

美国研制出具有超导性能的塑料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最近首次研制出具有超导性能的塑料。该成果为超导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重大的科研和商业价值。

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米德以及日本科学家白川秀城等3名科学家因发现塑胶材料的导电性功能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但由于碳分子聚合物的结构不利于电子的运动,科学家一直没能研制出以它为基础的超导体。

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使用一种名为聚噻吩的塑料,设法用氧化铝合金制成一种金属薄片,并在其上涂一层聚噻吩薄膜。科学家发现,在它们形成的电场中,电子可以无损耗地通过聚噻吩薄膜,这表明聚噻吩具有超导的特性。

虽然人们认为超导塑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领导该项研究的贝特拉格认为,超导塑料要进入实际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们发现的超导塑料在绝对温度4K时才显示出超导特性。目前他们正在用同样的方法寻找在较高温度下具有超导特性的塑料。

推荐访问:功能 材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