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建筑构造》教学新体系的建构①

时间:2022-11-01 09:24:02 浏览量:

摘 要:对比国内多种建筑构造教材,结合笔者多年担任本科生《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经验,分析该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介绍我系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在现有构造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了最新建筑构造、西藏传统建筑构造、建筑细部构造、建筑修缮等专题和工地实习、建材市场调研、建筑设计方案深化等实践内容,初步建立了该课程的教学新体系。

关键词:建筑构造 课程体系 讨论 专题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a)-0042-02

建筑构造是建筑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讲解民用建筑的基本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着重于构造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基本知识的传授,也为后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首先对现有建筑构造课程结构进行介绍;然后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课程体系自身不完善,学生积极性不高等;最后介绍了我院新的课程体系及其特点: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参与性、主动性、交流性和研究性;在内容上增加了中国传统建筑构造、最新建筑构造、建筑细部构造、建筑修缮等专题和工地实习、建材市场调研、建筑设计方案深化等实践内容,建立了该课程新的教学体系。

1 现有课程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1.1 现状(如表1)

国内建筑构造课教材一般根据建筑物的基本构造组成来划分章节,主要有绪论、墙体、楼地层、楼梯、装修、屋盖、门窗、基础和地基(表1)。构造课教学体系是按照一种类型的建筑工艺发展的逻辑来演绎的,并仅作为建筑物的组成和现有构造做法的介绍。

现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上表现为“知识继承型”,在教学方法上表现为“单向灌输法”,授课思路:首先简要该部分的类型及设计要求,然后分别介绍构件组成、构造做法,最后讲解节点构造。缺乏对建筑整体性的分析,缺乏对构造与细部设计相互关联及影响的讨论,缺乏构造课程的历史定位,缺乏的是对构造设计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 问题

2.1 体系不完善

笔者对比了国内《建筑构造》和《房屋建筑学》中关于建筑构造的部分,无论是课程内容、编排结构,除了章节顺序略有调整,其余相似度较大。国内构造教材缺乏构造问题的歷史中的定位,不同程度的存在内容偏旧,体系覆盖面较窄,均无中国传统建筑构造、新建筑构造、细部构造、建筑修缮这三方面重要内容。

(1)中国传统建筑构造。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构造,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建筑观,理解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特征,开阔构造设计思路都非常有帮助,也为今后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2)最新建筑构造。实际建筑工程中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建筑材料、新构造做法、新施工工艺不断涌现,如果不及时反映也会脱离实际。同时,学生对学习新事物和新技术的求知欲很高,如仅限于讲清基本理论,学生的听课和学习兴趣不高。

(3)细部构造。

当前国内的大多数建筑存在“粗糙、缺乏细部、不耐看、不能近看、不能细看”的问题,是因为在建筑学教育中缺少对“建筑细部设计”内容单独设置的课程及缺乏与构造设计、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通过细部构造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细部构造能力。

(4)建筑修缮。

当前由于历史问题、施工质量不合格、建筑材料不达标等方面原因造成建筑漏水、返潮、泛碱、过热等问题屡见不鲜,但是建筑构造教材中却没有有效反映。

2.2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造成学生对构造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课程涉及面广。建筑构造课涉及建筑管理、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设计、修缮。对于建筑营造过程一无所知的学生来说,入门确实不容易,何况入门还必须与设计课程相结合,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2)构造课的设置,进入阶段早于许多相应的专业技术课,如建筑结构、设备、建筑物理等。设计课程也刚处于设计初步起始阶段,提供设计的条件几乎不包括技术成分,设计要求也无技术要求。客观上使学生误认为追求形式是设计的最终目的,出现设计中的随意和拼凑现象,模糊了建筑的本质。

3 我系建筑构造课程体系及其特点

我系建筑构造课程由理论授课、专题讨论和实践三部分组成。(如表2)

3.1 理论授课

本部分重点为不同的建筑体系及其特点,组成各个部件及其相互关联。力求从技术的角度帮助学生建立对建筑整体把握的能力。按照功能要求—— 构造方案确定—— 建筑材料他点—— 构造做法—— 及节点构造—— 拓展知识主线进行。拓展知识以墙体为例:可以通过实例增加文化墙、迈耶式“片墙、弧形墙”等构造。

理论课讲授要注意展开讨论:每次讨论课的前部分内容是对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可以从书本上找到答案。而后部分内容是课本上或在书上设置显示中没有现成答案的,是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创新型的解决问题的设想。

3.2 专题

专题部分,我们建立了了“前后左右”全方位的研究体系。“向前看”—— 最新建筑构造案例分析;“向后看”—— 中国传统建筑构造;“向左看”—— 建筑细部构造介绍;“向右看”—— 校园构造问题研究。该部分的学习,完善了现有为现有的建筑构造进行了历史上的定位,完善了构造理论体系。

(1)最新建筑构造。该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术视野,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熟悉建筑构造发展前沿为目的。由教师和学生协商,选择国内外近期建成的有典型意义的建筑进行研究。该部分的教学反映了建筑构造课程的时效性、先进性,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以2008~2010年古建筑测绘实习为例,我们的最新建筑专题主要是从建筑构造的视角研究藏族建筑:分列了四个分项小专题:藏族建筑表皮构造研究、建筑材料研究、新构造研究、新施工工艺研究。学生以5个人为一组,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研究,最后成果为一篇论文,一个汇报ppt。学生们普遍表示,通过专题讨论后,初步掌握了文献研究、现场调研、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藏族建筑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2)中国传统建筑构造。该部分以小组的形式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构造进行文献研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家乡或者拉萨市本地的传统建筑构造进行研究。选择国内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进行构造研究(木结构部分构造中国建筑史已经讲过,在此不再重复)。该部分的小专题有墙体构造、门窗构造、地基与基础构造等。然后以专题形式在课堂内部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气候对建筑构造的影响。

(3)细部构造。

在构造课中研究的结构性细部如门、窗、阳台、台阶、雨篷、楼梯等,主要产生于不同功能部位、不同结构部位和不同形态部位的联结处。通常结构性细部的重点部位为构件的穿插处,材料的接头处,形体的转折处,色彩的过渡区,形状的变化处,新旧的衔接处,这些形态的联结部位产生了大量需精心处理的细部与构造。通过著名建筑细部构造的案例分析,来学习建筑细部构造设计。

(4)校园建筑构造问题研究。该部分要求学生从建筑构造的视角研究校园建筑。现场调研学校主要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学生宿舍的构造问题,例如:渗水、起皮、掉灰、不安全、过热等。要求学生进行拍照,咨询、绘图并撰写调研报告分析归纳问题的原因,提出的修缮方案。最后成果在班级内汇报,教师进行点评。

3.3 实践部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堂授课结束后,我们组织了工地认识实习和建材市场调研两个实习模块,既可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对比验证,又能发现新的材料与构造,同时也能掌握组成建筑物的各构配件的名称与相互连接构造,理解各专业、工种在施工中的配合问题。了解基础、结构和装修等工程的施工方法。了解关键部位做法和关键问题处理方法和施工程序等。

实践部分通过现场观察、讨论、思考,将构造原理、建筑材料、施工管理等方面方面理论内容和具体的施工现场进行了比对。

(1)工地实习。以08级建筑学工地实习为例。我们选择拉萨市内有代表性意义的工地进行认识实习。分选不同建筑类型:商住楼、高档住宅、中档住宅、低档住宅、医院、商场、学校等建筑类型。从施工现状来讲兼顾了:基础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装修工程、防水工程等不同阶段。实习基本顺序是:由甲方管理人员或者施工方技术员首先进行工程概况讲解,然后分小组逐层参观,现场答疑,最后由学生自由活动,收队时请同学研读施工图并答疑。

(2)建材市场调研。本次调研以分散实习为主。主要调研拉萨市建材市场,钢材市场等,了解各种市面上有的各種建筑材料。通过现场基础、拍照、查看说明书、与店员交流等方式。学生普遍反映通过现场参观材料市场和工地施工现场,加深了对建筑构造的理解,再课堂上感到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和具体了。

(3)深化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构造设计能力。为了提高学生构造设计的能力,我们采用将课程设计深化到施工图深度。要求用一周的时间,将方案设计深化到施工图深度。绘制出主要平立剖面图和节点大样图。由于同学们已经有了工地和建筑材料市场参观的基础,对建筑施工图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进行的建筑构造设计能够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4 结语

我系的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新体系的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了现有的建筑构造教学体系。该体系由理论部分、专题部分和实践三部分有机组成。理论部分与专题部分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部分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平台。

(2)增加了讨论环节。讨论环节完善了构造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通过课前、课后、专题等多种讨论方式,加强了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发现问题、研究能力。

(3)实践环节。通过工地实习、建材市场调研、深化课程设计等多种方式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最终达到了提高学生的构造设计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必瑜,魏宏杨.建筑构造(上册、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4).

[2]裴刚,安艳华.建筑构造(上册)[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2.

[3]金虹.建筑构造[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1).

[4]忻一平.建立《建筑构造》课教学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Z].

[5]陈镌,莫天伟.建筑细部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建构 构造 体系 建筑 教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