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界对民间信仰与基督教的关系研究主要呈现出宗教生态论、反相关论、工具论等交往特征,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未能完全考虑民间信仰与基督教之间实际上是一种非对称的因果关系,也未呈现两种信仰及其信仰方式之间的动态变迁,更没有充分展现不同信仰差异,为何使信仰交往成为问题、甚至冲突的根本缘由。基于扩展个案法的研究工具,考察福建莆田、江西余干、浙江昌国三地民间信仰与基督教之间的交往关系及其行动逻辑,可以看出地方公权力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复杂关系或多重逻辑,不同信仰呈现或强或弱或力量相持的格局,又与宗教或信仰自身的历史底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信仰需求等因素相关。在不同信仰交往实践过程中,信仰本身的差异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公权力主体的偏好和区别对待。因此,公权力在对待不同信仰时须保持公正和平等这一点至关重要。
关键词:信仰关系;交往特征;权力关系;公共信仰规则
中图分类号:B920;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4)11-0079-11
乡村社会中基督教与民间信仰之间的互动及其信仰关系实践,不但为社会所关注,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问题。一些学者认为,政府以“迷信”的政策对待民间宗教信仰,使基督教得以发展,因而政府要开放、认可民间宗教信仰,以抵制基督教以及西方文化霸权,强调“民族民间宗教信仰对于宗教生态平衡机制的维系”。甚至有学者直接认为,要“以民间信仰抵御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这类说法,“其实质是建构公共权力神圣性与合法性的基础,以此来抵制外来文化宗教,以其传统之正统性获得独尊”,反而不利于信仰关系之间的平衡与平等。
很明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间信仰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摆脱三百多年前“礼仪之争”以来的传统与非传统、本土与外来的历史基调。在一个既有的话语框架及其社会结构中,中国社会中的民间信仰与基督教的关系界定,尚且无法表达或构成一种双方皆能认同的公共规则与公共理性,更没有呈现出约翰·洛克笔下的“宗教宽容”。
尤其是伴随着近些年来城镇化、“非遗”项目及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由于与地方经济、文化、权力关系等方面的复杂交织,民间信仰与基督教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关系,往往也呈现一种或传统、或制度的“主从偏正”格局。这样的现象,在福建等妈祖信仰较为兴盛的地方,体现得尤为明显。即使是在基督教发展比较快、信仰者比较多的地方,比如江西余干基督教的兴盛,也是基于历史等因素构成,并非学术界所谓“宗教生态失衡”所致。
而那些试图依靠公共权力来推行一个正统而主流的宗教信仰的做法,即是直接把不同信仰之间的差异变成了问题,这就与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交往规则和秩序构成了距离,反而不利于现代社会信仰关系实践的公正与平等。因此,如何在多元的价值共识中,建构现代社会对于不同信仰及其信仰关系的开放性态度,实现公共权力在处理不同信仰关系中的公共规则,显得格外紧迫。
本文试图超越传统信仰与外来信仰那种二元分立的旧方法,运用扩展个案法(extended case method)的研究技术及其叙述路线,通过福建莆田、江西余干、浙江昌国三个地方基督教与民间信仰的交往关系之比较研究,考察不同场域、不同情境下基督教与民间信仰不同的功用和地位,分析二者互动或形成差异的结构性要素,以梳理与讨论基督教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以说明在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多或少、强或弱、本土与外来的关系,在其本质层面,是不同信仰交往关系对一个国家、社会公共理性的期待与需求,宗教一信仰关系间的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
一、权力生态下的宗教信仰关系
关于基督教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研究,已有论著大多将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分别对应于“制度性宗教”和“分散性宗教”的概念,认为基督教作为“制度性宗教”压制了其他宗教信仰的正常发展,从而导致宗教生态的失衡。实际上,杨庆堃关于“制度”或“扩散”的两个宗教概念,并不能充分解释中国宗教及其信仰方式。杨凤岗在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划分中,就将其分为个人的、宗派的、社区的三种类型。这种分类方法超越了杨庆堃的宗教概念,成为解释民间信仰构成及其特征的最新方法之一。至于妈祖信仰在福建莆田这一海岛上所呈现出来的主导地位,则大多出自于某种以信仰为背景的利益与公权力的互动、甚至是共谋。与该岛上基督教的地位及其功能比较,妈祖信仰明显属于一种社区公权力的建构范畴。
1 边缘并扩散的基督教
海岛上的基督教共有两个教堂,一个是真耶稣教会,另一个是湄洲堂。前者传教历史四十多年,教堂于1995年5月动工兴建,经十年时间才全部竣工。教堂共4层,建筑面积达550多平方米。该教堂平时可聚会百余人,大型聚会多达三四百人。从教堂体制看,该堂目前无固定传道人,但教会内有会计、出纳及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的专门负责人。每周周六安息日聚会,平时也有家里聚会。信教者多出于生病无钱医治等原因。
湄洲堂属于“三自”基督教堂,有专门的传道人负责讲道。该堂平时聚会人数只有三十多人,且以老人为主。湄洲堂的宗教场所乃租赁性质,信徒们在宫下村一座私人经营的敬老院进行团契聚会。对该堂而言,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土地复建教堂。在该岛重新批地的可能性不大,即使能够批地,由于资金薄弱、信徒人数少等原因,也无法承担修建教堂及其各种费用。
从影响来看,两座教堂的活动大多局限于教堂内部。由于教派性质不同,真耶稣教会与湄洲堂二者之间还存在无形的竞争,比如信徒方面的竞争;同时,教义、信仰方式也不大相同,“湄洲堂他们说你信你的,我信我的。我说我们聚在一起是很好。但他们教义也改了,他们对圣经的理解也不一样。我们喜欢看诗篇、箴言和传道书”。岛上“除了基督徒之外,大多数是信妈祖的”。这些都使教会内部无法合一,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在该岛上的整体发展。
在此,基督教虽为杨庆堃笔下的“制度性宗教”,但因为土地、人数、资金、权力关系等原因,呈现“扩散性宗教”的诸多特点。“镇上对教堂没有支持的,我们也不靠他。”相对于妈祖信仰,基督教在岛上明显处于“从属地位”。一位管理人员很有深意地说到:“妈祖信仰是菠萝,它(基督教)是几个盐巴,菠萝加点盐蘸一下比较好吃。如果盐巴多,那就不是妈祖圣地,那是基督教圣地。”基督教成为了妈祖信仰的“调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