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从“同光十三绝”,“前三鼎甲”,“后三鼎甲”到“四大名旦”,“前四大须生”,“后四大须生”的诞生促进京剧的迅猛发展。随着科技时代网络信息不断进步,人们休闲娱乐乃至审美情趣都有了质的变化。上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戏照搬照演很难适应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党中央高度重视京剧艺术。花大力抢救经典剧目,录制音配像工程。京剧不但有大学。还招研究生,着力提高中青年演员文化艺术素质。“央视”设戏剧频道开辟’“戏迷俱乐部”、“空中戏院”、戏迷票友大奖赛等活动,收到一定效果。但前景不容乐观。为此提几点拙见。
一、缺憾
唱词是戏剧的核心。词生意,以词唱情,是人物感情的流露。传统戏中有的唱词、道白矛盾。《女起解》中苏三:“人言洛阳花似锦……低头出了洪洞县”;《三娘教子》中王春娥:“丈夫镇江丧命”,老薛保:“从开封将主人尸体搬回”。洪洞、洛阳;镇江、开封,让人质疑。如板式、唱腔、唱词、情节雷同甚多:《清官册》、《文昭关》、《捉放·宿店》都是大段二黄唱腔;《汾河湾》、《武家坡》,情节相似;“未开言”、“想当年”、“一轮明月”、“娘行”等套用押韵,易失去本意。而《霸王别姬》中“和衣睡稳”的“稳”字,与项羽当时处境不符;《空城计》“俺诸葛”的“俺”与汉丞相身分不称。再如递进句,《四郎探母》中杨延辉:“我好比……我好比”;《逍遥津》中汉献帝:“欺寡人……欺寡人”,没有递进到更高的情感境界。有的念“引子”、“定场诗”成通用语。有人戏言:唱腔是“阳春白雪”,唱词是“下里巴人”。《逍遥津》实指曹操逼宫杀害伏后及二皇子,有人误为“张文远威镇逍遥津”。不知定此剧名有何深意?程派名剧《锁麟囊》,富豪小姐薛湘灵新婚前后,用程派固有的深沉委婉缠绵的嗓音吟唱;张派名剧《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被虐待婚变,用张派甜美、圆润的歌喉演唱。这两折视觉良好,聆听总觉不那么和谐,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若流派互补如何?总之,不符人物思想感情的都需要提炼加工,以提高文学品位和思想深度,力求神似。以新的面貌重现舞台。
二、创作
剧本,一剧之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昆曲定为“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加以保护,这得益于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等一大批著名的剧作家。京剧就较少。近年也创作了一批高质量的好戏:《风雨同仁堂》、《徐九经升官记》、《骆驼祥子》、《宰相刘罗锅》等。这远远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多元化的欣赏需求。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之一的梅兰芳大师,看仕女画创作旦角的头饰、《霸王别姬》剑舞、《天女散花》绸带舞等沿用至今。这给我们一个深刻启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真实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希望有志于京剧艺术的编、导、演职人员深入生活,丰富社会阅历,提高悟性,做“有心人”,发现、挖掘一批小中见大、思想性较好、发人深省的好素材,合力攻关,吸取现代京剧思想性、艺术性都相当高的成功经验,不断实践、探索和提高。我们企盼推出一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唱腔动人、艺术迷人、情节感人的佳作。
三、改革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尚文化,有其当代意识。京剧能否“适”,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以为要突破传统,逐步淘汰“湖广音”。地方戏用方言,京剧姓“京”,理应用北京普通话(丑角除外)。现代京剧全是京韵京白,很受欢迎。改革冗长、杂、慢、散及武打、程式、唱词、道白和虚词。对经典唱段词不达意的重新填词,保持原味。自从现代京剧搬上银幕后,她的完美的表演形式,唱腔艺术,优美的音乐旋律,对改革京剧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
京剧二百多年的发展史,是改革史,为我国戏剧舞台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国粹”,外国人称“北京OPERA”。艺无止境,京剧要与时俱进,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审慎对待,既要继承,更要发展,要改变思维定势,对传统戏中主角唱戏,配角看戏的“木偶式”,要进行改革,可试行舞台“灵动”(侍从、侍女、太监等除外),更有利于发挥配角的表演才能,为舞台整体服务。京剧曲牌、锣鼓经亦多有它的局限性,需要从兄弟剧种和民乐中吸取营养,为我所用,达到“新中有旧,旧中有根”的目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弘扬国粹,责无旁贷。黄海村夫心有余而力不足,愿这朵绚丽的艺术奇葩,有亿万知音挚友的悉心呵护,有千万“园艺师”的辛勤整枝培育施肥,定能以崭新形象,悦耳的声腔,精湛的技艺,精练的语言深深扎根在神州大地这片沃土之中,走向世界,迎来又一个辉煌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