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时间:2022-10-26 18:24:02 浏览量:

【摘要】国内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尚未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体系,对高职高专如何培养具有采、编、播合一的并具有个性化的播音员、主持人更没有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文章阐述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切入点与创新点等,以期为我国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高专 主持与播音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影响其健康发展的更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专业和课程。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自1990年开始兴办主持与播音专业,2002年兴办高职,短短几年,办学规模得到快速发展。由1991年的一个班、在校生30人发展至2008年的20个班、600余人在校生规模,办学实力大大增强。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新一轮发展,与其他高职院校一样,我院主持与播音专业也面临着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尤其是课程的深化改革问题。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主持与播音专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对其专业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希望对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能有所裨益。

一、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院校课程模式的现状:逐步积累了经验,正在形成自身特色。

当前,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巨大发展以及受众群体的更高要求,活跃在前台的主持人播音员,其活动性质越来越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其角色定位越来越朝着文化型、智慧型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凸显出主持人、播音员在能力素质上更多的综合性,并对从事主持播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当前主持与播音专业教学改革在明确了培养目标之后,就是要按照“以职业为导向”的原则,对主持人、播音员的职业能力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符合职业要求的教学方案。先进的办学理念有力地带动了专业教学改革,并逐步形成了较为鲜明的课程与教学特色。

二、推行了“宽基础、活模块”教学改革

我们大力开展了“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改革,积极推动研究性、探索性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拓宽专业口径与柔性专业方向有机结合,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宽基础、活模块”是集群式模块课程,它体现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具有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双重功能的特点。它的主要特点是把高等职业教育全部课程依据培养侧重点的不同,分为宽基础和活模块两个阶段。“宽基础”顾名思义基础要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宽基础”的培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宽基础”阶段的教学内容,不但面向一个职业群,使学生毕业后有较宽的择业范围,而且有助于其在一个职业群中顺利转岗,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活模块”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知识本位体系,建立岗位能力本位的理念。岗位需要什么能力就培养什么能力。教改中主要体现在两大模块:一是专业知识模块;二是专业技能模块。按“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构建专业知识模块,专业技能模块是“宽基础、活模块”的重中之重。一个模块就是一个能力,强调重视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活模块”在专业“活”、层次“活”、课程“活”、主体“活”、管理“活”五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活”的特点。

(一)主持与播音专业“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改革原则:

1、打牢基础和够用原则:对课程进行较大调整和重组。将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课程进行调整,如《播音导论》课程就不再开设,增设《广告影视配音业务》、《活动与会议主持》课程,将有些课程进行整合,如原有的《各类节目主持艺术》课程,以前设置不太合理,理论部份强调过多,现将其进行组合,变成《广播播音与主持》与《电视播音与主持》,还将大课与小课进行调整,增加小课一对一辅导的时数与实训量,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实用和熟练掌握原则:增加了课程实验内容,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模块中,增加了小课、实训的内容和时间,在学生学完专业基础内容以后,每学期都增加了学生课程实习,真正掌握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

3、创新能力培养原则:设在原教学计划基础上,我们增设艺术素质、专业拓展方向、毕业设计环节等,着重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在指导教师确定课题与学生自选课题的基础上,利用一至两个月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另外,在教学计划中,我们新增设《表演基础》《声乐训练》《形体训练》《电视化妆》《营销知识》等多项新课程,增强工作中能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案和途径的能力等。

(二)“宽基础、活模块”教学改革具体过程

当前广播电视行业与三个专业模块方向相关的发展情况与趋势,依据与专业方向相符合的并具代表性的课程为主干专业课,并依据主干专业课制定相关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制定专业课时尽量考虑专业方向的明确性、实用性、社会需求性,同时也考虑拓宽专业面和扩大就业面的必要性。在课程设置上,将主持与播音划分为六个模块:基本素质模块、知识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艺术素质模块、专业主要方向模块、专业拓展方向模块。其中每个模块又分有子模块,就专业拓展方向模块而言,我们制订了针对主持与播音专业应用市场需求现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而对于每个模块及相应子模块的具体设定,可参阅《主持与播音专业模块化教学计划》及《主持与播音专业模块化教学大纲》。简而言之,设立本专业教学计划,我们依据一条专业主线,二条辅线,以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要求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辅线。

(三)创新点与切入点:

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课程改革的主要切入点是:研究改革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改进考核办法、创新改进教学方法等。

创新之处是:将构建新的课程结构、新的课程设置、新的培养目标、新的实践教学形式、新的考核办法、新的教学方法。

1、改变原来教学计划的制订模式,增加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可结合社会对广播电视行业人才需求的现况,适当增加或调整专业模块的方向,即在宽泛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模块,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真正满足社会需求。

2、打破原有课程设置过程中存在有些课程教学进程较长、界线不清的状况,针对本专业的专业方向模块培养目标,将有些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和重组。如将《各类节目主持艺术》的教学整合为《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增加小课时数与实训量。

3、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在模块设置上,我们也新增了专业素质模块、专业主要方向模块、专业拓展方向模块,以突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每学期对相应模块教学制定能力培养目标及要求,并相应实行实训计划。

4、增设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在采、编、播合一的基础上录制一档广播或电视节目,并撰写论文。

5、对全系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方向划分,每位教师都有主攻教学课程,使教师学有所长,教有专攻。

6、实行项目考核、考教分离,提高教学质量。

三、推行“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

2005年,“一教双证”的教学理念逐步形成,并结合专业的实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实验,形成了“双证”互通课程模式,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具体表现为以下形式:

1、专业层面的“双证”互通课程模式

这种课程模式的特点是,将某专业的培养方向与某一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统一,使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在满足学生普适性能力的基础上,完全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来确定。

主持与播音专业根据“全国播音员主持人”上岗资格证书的要求,将“全国播音员主持人”上岗资格考试的课程《新闻基础知识》融入到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在毕业获得大专学历的同时,可以参加全国播音员主持人上岗资格证书的考试,获得资格证书。

2、单门课程层面的“双证”互通课程模式

调查发现,这种模式为许多专业所采用,即一门课程是专门为某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设计的。该课程包含了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应知、应会的技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就是课程的目标。

四、推行了行为导向、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培养模式

从2005年开始,主持与播音专业就致力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例如,《播音创作基础》在课程中,需要学生录制稿件,如果有问题,老师现场解决,对于学生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在现场做理论讲解、示范,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播音主持系是学院项目教学法的试点单位,进行了模拟广播频率、电视频道和课程等项目教学法的试点工作。一方面许多课程开始尝试设计工作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播音创作基础》课设计了诗歌散文朗诵比赛,《活动与会议主持》设计了婚礼策划与模拟,《影视配音》设计了电影、电视画面配音,《即兴口语表达》设计了“五项技能”汇报表演比赛。另一方面,播音主持系创办了“明日之星”模拟电台、电视台,采取了班级与课程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全年共制作广播节目16期48档、电视节目8期24档。全系有200多名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

五.改革成果

1、《主持与播音专业模块化教学方案》荣获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2、05-17、18、19班作为新专业教学计划首届应用班级,就效果而言,已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情况十分良好,学生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

参考文献

①陶秋燕.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M].科学出版社,2004.10.

②付程.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

③胡正荣主编.世纪初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6.

④张颂.中国播音学[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3.1.

⑤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⑥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⑦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若干发展趋势【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0(6).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播音 初探 高职高专 课程体系 主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