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济全球化渗透着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又为世界各国及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何在世界大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寻求未来城市发展的具体定位至关重要。本文从文化全球化的视角出发,依托北京提出的“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建设方略,明确建设世界城市文化的目标,讨论建设世界级文化中心的必要性。
关键词:全球化;世界城市;世界级文化中心
作者简介:陈伟(1964—),吉林长春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贸易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等。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3.0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01-03
一、世界城市功能定位
世界城市是对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的控制中心,是世界文明融合与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是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体。
1966年,彼得·霍尔的专著《世界城市》对世界城市主要功能进行定位:政治管理功能,世界城市是国际机构、各类专业性组织和工业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同时还是国家和各类政府的所在地;金融和财政中心功能,世界城市通常拥有国际海港、大型的航空港,也是重要的商业中心;高级文化功能,世界城市是各类人才聚集的中心,有大型医院、大学、科研机构、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各项科教文卫设施,是新闻出版和信息传播的中心;人类居住功能,世界城市是巨大的人口集中地,尤其是富裕阶层的聚集地;休闲放松功能,随着市场的扩展,文化娱乐业成为世界城市的另一主要产业;同时,世界城市也是革新的市场、创造的中心。
世界城市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鉴于世界城市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彼得·霍尔和弗里德曼等学者将其功能定位概括为:政治中心、贸易中心、集疏运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信息中心、人力资本中心、跨国公司总部集聚中心、国际组织集聚中心、传媒娱乐(旅游)中心、高端工业产品制造中心等。
二、世界城市功能定位与世界级文化中心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城市建设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英文“civilization”(文明)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civis,意思是“市民”或“城市中的居住者”。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说:“人类聚居在城市中是为了生活,留在城市中不走,则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
1、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交融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历来十分密切。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商品、服务、技术和人员的高速流动、相互融合开放,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投资、跨国资本的全球流动日趋活跃,世界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潮流,加之信息、通讯、交通、计算机、卫星、网络等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文化是经济的反映,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为世界各种文化的交融奠定了基础。
全球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共性不断拓展丰富的过程,与全球化中经济、政治、文化不断超越国家、地域和民族的界限而日益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体系的过程相适应,文化的共性也日趋增长。
经济全球化为文化带来更直接的体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同化感受来自文化,各种文化表象,如报刊、娱乐、资讯、广告等的同化趋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例如,在消费领域中,人们所消费的文化产品以及消费行为中的文化品位大都已经与发达国家的水准同化,文化本身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要素,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产物和有效组成部分,文化全球化是必然趋势。
文化全球化的交融除了文化共性的增长外,还包括各异质文化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自古已有,如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是环地中海地区欧、亚、非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文化不但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文化,而且融合了欧洲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五千年一脉,它的形成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与外来文化相融合。
文化全球化是多个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进行相互交流、沟通、融合、对话的过程。现今,各民族本土文化借助网络和其它现代传媒手段冲破了原有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限制,以开放的姿态与异质文化积极进行对话,在相互交流中促使多元文化的沟通乃至融合,使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推进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在今天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的交融有加速的趋势。
2、城市化过程与现代文明发展相互伴随
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与城市化过程几乎同步,但全球城市的文化梯级和文化位势各不相同。一个城市的文化势能越高,就越有潜力成为世界文化创新的发源地和创造者,并把这种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数十年来,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城市体系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全球化进程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打造城市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而且近年来,学术界对世界城市体系的等级评价也越来越重视城市的综合实力,在考虑其经济因素的基础上,更是将文化因素也纳入其中,文化与世界城市的竞争力正在形成深刻的内在关联。
世界城市是世界性文化的高地,拥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地位也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优厚的基础和条件,具有较高的以亲和力、吸引力为特征的文化软实力。众所周知,纽约是美国的文化之都,不但拥有百老汇、林肯艺术中心、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这样世界著名的文化设施,还有2000多家非营利性文化艺术机构;伦敦拥有“创意产业之都”的称号,坐拥世界上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聚集了英国1/3的表演艺术公司、70%的录音棚、90%的音乐商业活动、75%的广播电视收入,全世界每年约有1亿人来伦敦参观各类博物馆和画廓,凭借着每年210亿英镑的产值,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伦敦第二大支柱产业,仅次于金融服务业。
世界城市还拥有世界级的媒体资源,掌握着国际舆论话语权、各种标准制定权,引领着世界潮流的走向。例如,纽约有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2000多种报刊和三大广播电视网;伦敦拥有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路透社等多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传媒总部;全球四大著名时装周中的3个都是在世界城市举办,巴黎更是“服装中心的中心”。除此之外,世界城市集聚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收集和处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因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既相对独立又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
3、世界级文化中心对世界城市形成的效用
199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文化与持续发展:行动主题》报告指出,“文化为当地发展提供新的经济机会,并能加强社会资本和社会凝聚力。”世界级文化中心以其特有的巨大的文化附加值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可以促使整个城市的增值,巨额的利润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而它所催生的城市新环境,又加快了城市人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速度,从而大大提升城市的集聚扩散功能。文化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巨大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以纽约为例,20世纪90年代文化产业成为纽约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吸引了大量的赞助人和外来游客,同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一起,成了一个重要的就业部门和城市经济出口部门。到2000年,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超过120亿美元,其中非盈利性艺术事业占纽约整个艺术产业经济贡献率的30%。①由此可见,在全球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双向推动,促使城市职能逐级提升,而当今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已呈现出与城市竞争力共生共荣的趋向。
显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城市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奥康纳(Justin O"connor)博士在论述欧洲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时指出,“文化产业的繁荣在城市”。与此对应,文化也在持续的自我创新发展中不断满足城市生活的需求,文化产业成了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正是这样的双向推动,形成当今世界城市竞争力与其作为世界文化中心共生共荣的局面,世界级文化中心直接构成世界城市的独特竞争力,成为世界城市的一个独特标志。
三、首都建设世界级文化中心的必要性
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发展中国家如果没有世界城市这样的节点,发展就会没有支撑,崛起就会失去依托。中国在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谋划建设世界城市,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
1、推进首都世界级文化中心功能定位的需要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需要重新确立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作为首都和文化中心,北京应该把握历史机遇,在中国文化崛起和文化输出中扮演新的角色,通过建设世界城市,北京应该逐步实现向“世界文化中心”的转变。
第一,北京要成为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地。纵观全球,世界城市都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在一个城市中高度聚集,文化交融是必然过程。首先,北京要坚持自己独有的文化特征,维持城市的特色和魅力;其次,要建设世界城市,必然要有可供多元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人文环境和物质载体。我们要通过建设世界城市,把北京打造成世界上最具特色、多元文化交融、充满活力的文化中心,在引领世界文化潮流和文化消费方式上发挥风向标作用。
第二,北京要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生产和输出中心。中国的崛起同文化的崛起息息相关。美国的产品和消费观念伴随着美国文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向全世界传播,其文化征服力不得不令人赞叹。北京要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崛起战略,大力培育文化及相关产业,使北京成为世界性的文化产品生产中心,并在图书出版、影视制作、演艺产业等方面确立世界中心地位,生产并输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产品,影响和引导世界文化消费趋势。
2、推进首都 “人文北京”发展的需要
“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是北京的城市品格和城市灵魂。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是由它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现实文化实力以及它对全国乃至世界的深远文化影响力决定的。
北京是一座历经3000余年的城市,辽、金、元、明、清5个王朝在此建都长达近千年,元、明、清三代甚至跃升为东亚文化的中心。历代皇朝在北京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迹,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陵园建筑群和皇家园林,加之各色王宫府邸,大都保存完整且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曲艺、戏曲、庙会、民间习俗等一些所谓的皇城根下传统市民文化,形态多样、风格独特,是北京城市文化中极典型的“活态文化”。北京自建城以来吸引各地知识分子云集,使之在文学、音乐、绘画、书法、古玩、建筑等领域中不但有极高水准的创造,且具有鲜明的北京地域色彩,比如京剧、老北京胡同和四合院儿,都是“京味文化”的代表。
另外,北京作为首都城市,新建的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一系列国家工程既向国际展示了国家形象,又向国人引介了国际文化,是北京作为“国家窗口”的文化象征。北京市的文物资源总量居全国首位,有6处超重量级的文化资源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长期的发展中,北京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魅力、品格与气质。
3、 推进首都“世界城市”发展的需要
2010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北京未来发展的目标是成为“世界城市”。北京作为首都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中国的象征。
建设世界城市,巨大的经济实力是首要条件,是实现世界城市的基础。2010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与建设世界城市同时提出的,还有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强调:“投入资金13亿元,支持文化创意、体育、旅游等产业发展。完善促进影视动画、网络游戏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增长9.8%和11.2%,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8%。”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始自2004年,成绩斐然。2004年至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实现产业增加值613.6亿元、700.4亿元、812亿元、992.6亿元、1346.4亿元、1497亿元、1697.7亿元,分别占当年GDP的10.1%、10.2%、10.3%、10.6%、12.1%、12、6%、12%,比重逐年提高,年均增速20.3%。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达7442.3亿元,而2011年,这个数字预计突破9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000-40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5%-20%,占全市GDP比重将达到20%左右。②
文化产业以众多的相关企业为媒介,把艺术家、经纪人、生产商、销售商等不同参与者联接成一条企业协作链,同时它又是一条文化价值链,因此企业的竞争力及其协作程度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至关重要。正如加拿大学者亚当·芬恩、司徒亚特·麦克法蒂因和科林·霍斯金指出的:由于面临的竞争压力,企业不可能只是关注艺术性和创造性,他们还不得不把资源投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上去,并且必须以竞争的姿态来处理所有的商业事务,否则就会因亏损而败倒途中。因此,文化企业必须顾及如何在文化产业竞争中稳操胜券的方方面面,包括市场运作和分配、账务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运营管理以及在全球化环境中的法律和竞争策略等等。③
加入WTO之后,我国本土文化产业出现了外资、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局面,民营资本、国际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现象逐渐增多。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要优化政策环境支撑体系,科学规划发展布局,健全完善产业体系,把文化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工作,把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北京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步伐。
注释:
① Rosemary Scanlon, Supporting the Arts in New York City.http://www. allianceforarts. org/who一Pays一report/whopays-discusspap.pdf
② 耿波.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范式创新与文化使命[J].城市问题,2011,(01).
③ stuart Mc Fadyen, Culturac Development in on open Economy,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ume18,Number4,1993.
参考文献:
[1] 鲍宗豪.世界城市与人文精神[J].中国城市经济,2010,(05).
[2] 陆军、宋吉涛、谷溪.世界级城市研究概观[J].城市问题,2010,(01).
[3] 耿波.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范式创新与文化使命[J].城市问题,2011(01).
[4] 连玉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思考[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0,(01).
[5] 李国平、卢明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模式与政策导向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2,(03).
[6] 陈剑.论“人文北京”建设的内涵[J].北京联合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
[7] 邓清柯.文化软实力-改变世界的另一种力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3).
[8] 李国平.世界城市格局演化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定位[J].城市发展研究,2000,(01).
[9] 林拓.世界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04).
[10]吴勤学、王晓芳.文化创意产业是建设人文北京的强大动力[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