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统购统销 工业化 计划经济 票证制度 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232;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08)01—0050—11
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是新中国经济史中最值得关注的事件之一,这一政策的推行和不断发展不仅对此后中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体制造成深远影响,而且成为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统购统销一直是国内外学者较为关注的一个命题,梳理这些文献不仅有助于在学术层面上继续展开深入的讨论,同时也利于对建国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作出客观的审视和公允的评价。
一、统购统销政策的确立与发展
统一全国财经工作、统购统销以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被并称为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三大战役”,由此可以看出统购统销政策的重要地位。建国之初,中央政府并没有封闭自由市场,征收公粮和市场收购是政府获取粮食的两个重要渠道。然而,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国家所能掌握的粮食与其必须负担的城乡粮食供应量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缺口。为了尽快摆脱这一困境,中共中央在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斟酌之后,于1953年10月16日作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同年11月19日,政务院颁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详细地规定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具体办法,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由此正式确立。
概括而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简称统购)的政策,统购价格及统购粮种均由中央统一规定;第二,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简称统销)的政策;第三,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私营粮食工商业进行严格管制,并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第四,在中央统一管理之下,由中央与地方分工负责,除拨给各大区的粮食以外,其他粮食包括各大区间的调剂粮、出口粮、储备粮、全国机动粮、全国救灾粮等,统归中央统筹安排。
在执行的过程中,统购统销的对象不断增加。1953年11月,中共中央批准了中财委关于在全国实行计划收购油料的决定,次年9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棉花计划收购的命令》。除了粮、棉、油三种最重要的农产品之外,烤烟、生猪、羊毛、牛皮及部分中药材、水产品、废铜、废锡、废钢等几十种产品都被纳入统购统销的范围。农民即使要卖出自己留用的部分也不得在市场上出售,必须卖给国家委托的收购商店。而像鸡、鸭、鹅、鲜蛋、调味品、分散产区的水产品、干果和鲜果等少数可以进入自由市场的农产品,在必要时可经各省人民委员会的批准按照统一收购物资的规定办理。由此,一个庞大的统购统销体系逐渐形成。
从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的实施到1985年改行粮棉合同定购制度为止,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推行了32年的时间,而它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农产品流通的范围。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关于统购统销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有大量著述,但总体而言,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学术论文占绝大多数,相关的专著较少,而且学者们讨论和关注的焦点比较集中,主要包括统购统销政策的形成与演变、统购统销对农业生产及农民的影响、统购统销与工业化、统购统销与粮食流通体制等几个方面。因此,为了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条理并从整体上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认识和把握,本文将按照这些专题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一次归类和梳理,而不是采用逐一列出文献及其观点的方法进行文献综述。从笔者掌握的文献来看,学者们对于统购统销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统购统销政策形成原因及决策过程的研究
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原因与形成过程是我们对统购统销展开深入研究的逻辑起点,因而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很多学者在讨论中都提到了1953年前后出现的粮食危机,认为这是导致国家推行统购统销的一个重要因素②。薄一波曾明确指出,统购统销政策是当时粮食供求矛盾发展的产物,由于经济建设规模上升造成的城乡粮食供应面迅速扩大、土改后农民粮食消费量的提高以及自由市场上私营粮商同国家争夺粮源的行为,是导致1953年夏秋之际粮食购销方面出现紧张局势最主要的原因。而徐建青则是从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成本的角度分析了国家推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经济动因。她以对粮食和花纱布的分析为基础,指出市价与牌价并行这种价格运行机制本身就是一种高成本的机制,在牌价市价严重脱节、牌价控制市价困难增大、国家粮食购销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为保证粮食的基本供应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对粮食实行计划购销,虽然不是最合理的,但可能是交易成本较低的选择。以较低的预期成本迅速实现国家的计划目标,是这一时期国家进行制度选择的依据。麦克法夸尔和费正清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一书对1953年前后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及粮食供应危机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指出粮食收购价格与国家财政收入及对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投资规模等因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高速工业化处在最优先位置的条件下,在1953年秋末按不变价格实行粮食统购制和适当加快合作化步伐成为被政府采用的解决方案。
对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决策过程,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赵发生主编的《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中都有较为详尽的叙述,林毅夫等人的著作中也对统购统销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介绍。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陈云在统购统销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从他的著述以及别人研究他的文章当中同样可以获得关于统购统销的大量信息。1953年10月,陈云在全国粮食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讲话,其中对当时全国粮食问题的严重性、为解决这一难题可能使用的其他几种方案及其局限性以及实行征购的时间、数量和办法都作出了详细的分析,这应当说是系统地讨论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最早的文献,它从决策者的角度揭示了这一重要政策形成的原因与经过。而亦水则从陈云的工作和决策方法的角度探讨了统购统销政策的形成;张凤翱的《简论陈云的“无粮则乱”思想》则着重于对陈云粮食思想的讨论,为人们认识统购统销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事实上,这些文章的核心内容大多是围绕着统购统销的原因与决策过程而展开的。
(二)关于统购统销与工业化的研究
1953年粮食供求之间的巨大缺口加速了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而工业化战略的确立正是造成粮食需求量迅速上升的重要原因,换言之,统购统销的推行与工业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成为不少学者关注的焦点。
刘传江认为,统购统销的粮食流通制度安排是随1953年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开始实施而建立和逐步形成的,目的在于完成国家粮食收购计划和保障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庐陵认为,小农经济和工业化之间的矛盾引起了1953年的粮食危机,他同时还分析了粮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