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柳钦,湖南邵东县人,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市知名青年学者,青年经济学家,产业经济、城市经济和城市金融问题专家。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哈尔滨商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天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工业大学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
摘要:本文从健康的内涵着手,分析了健康城市的兴起,诠释了健康城市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并进一步介绍了健康城市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倡导下,不少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积极响应,至此,国内外健康城市实践如火如荼。未来健康城市发展将主要呈现四大趋势:健康城市向和谐社会发展的趋势;健康城市向健康安全城市发展的趋势;健康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将更多地遵循“循证”的理念;健康管理日益成为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基石。
关键词:健康 城市 健康城市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299.2
城市是人类的聚居地,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据有关资料显示:仅从1950年到1995年间,发达国家超过百万居民的城市从49个增加到112个,发展中国家这类城市的数量从34个增加到213个,据预计,到2010年全球将拥有20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将达到25个,2025年城市人口将占世界人口的61%。联合国最新预测,到203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比目前增加20亿。这种全球性的趋势,将使城市问题变得更为广泛且突出。伴随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是城市健康问题大量出现——疾病大规模蔓延、人口密度过高、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水资源污染、暴力与犯罪等“城市病”症状逐渐凸显,噪音、废气、贫困、卫生等诸多社会、经济、环境、生态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问题开始严重困扰并危害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所以,当今世界对城市的存在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城市不仅仅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来存在,首先应该是一个人类生活、呼吸、成长和愉悦生命的现实空间。同时,城市发展“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牺牲人类健康,不能牺牲社会文明”。因此,健康城市的建设已经摆在首位。城市应该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增长效率的经济实体,更应该是能够改善人类健康状况的理想环境。随着现代化步伐的不断迈进,未来的城市,将被“健康”所主宰。我们的生活也将被“健康”覆盖。
一、“健康”内涵探寻
(一)健康观念的演变
健康是一个古老而又永远年轻的话题,人们对其的认识随着时代特征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而处于持续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最初,人们简单、机械地认为“健康即无病、无残”,人类对疾病的恐惧极大地催生了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曾经致命的传染病和其他疾病如小儿麻痹、肺炎、阑尾炎等已被人类征服。《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医学卷》中将“健康”定义为:“人体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查不出任何疾病,其各种生物参数都稳定地处在正常变异范围以内,对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日常范围的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对疾病的了解逐渐深人,但同时已不再满足于停留在追求温饱和低层次的生活状态中,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健康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生理上无病,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创建之初,就在其章程中将“健康”定义为:“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的良好状况,而非仅仅指人没生病或不虚弱。”这标志着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已发展到了躯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见图1)。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该宣言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WHO1979年发布的《2000年世界全民健康战略》(Globa1 Strategy for hea1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1强调:亟须采取行动,以改善人民健康和福利状况的主要领域,并非健康部门本身,还应包括城市、区域乃至国家、国际层面的许多其它部门。WHO(1981)这样定义健康:“健康并不是一个单一清楚的目标,它是领导人们迈向进步发展的过程。健康的人有工作能力、参与所在小区的事物;而健康系统则指在家庭、教育机构、工作地点、公共场合、小区及健康相关机构都处于健康状态。它也包含个人和家庭应采取主动态度去参与和解决他们自己的健康问题。” WHO在 1986 年里斯本议中,特别阐述健康的特征如下:(1)健康是社会事物,而不仅是医疗事物;(2)健康是都市中所有部门的责任;(3)健康应受自然科学、社会、美学和环境领域的人所监督;(4)健康是小区居民参与及公私部门合作的表现。这里的健康概念重视的是自主权及合作。自主权是指人民对于影响生活的事务有控制权;合作意谓着健康不只是公部门的责任,健康应是公部门、民间组织及小区居民共同的责任。1986年11月21,WHO在《健康促进渥太华宪章》(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2中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表述:“应将健康看做是日常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标。健康是一个积极的概念,它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提出了四维健康新概念,即健康包括躯体健康(physical health)、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社会适应良好(good social adaptation)和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四维健康新概念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21世纪医学发展动向的展望和概括,这种新的健康观念使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个现代健康概念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是对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的有力补充和发展,它既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又考虑到人的社会属性,从而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该模式是当今健康促进理论的基础,它强调人的健康是要通过全社会动员和全民参与,创造一个建设和维护健康的环境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公众健康工作者们逐渐明晰,许多健康问题的最终根源,都是来自物理、社会环境的影响,环境比人的行为对于健康的影响更具普遍性。大量的调研资料表明,身心的健康问题源自贫穷、低劣的居住条件、失业、不均衡的食物与营养、缺乏受教育机会、环境的健康灾难等因素,它们比人们自身因素对健康有着更大的决定作用,是它们构成了个体健康改善的艰难梯度(如图2)。
资料来源:Taket, A.R.:Making Partners: Intersectoral Action for Health, document from the outcome of Joint Working Group on Intersectoral Action for Health[M], Utrecht, Norway, WHO, Geneva ,198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