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我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关键词:水生态 文明城市 可行性
为让全社会牢固树立水生态文明观念,充分发挥水利的经济支撑、社会服务、民生保障、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功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我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市需要从更高的起点,更加全面的战略视角统筹规划水生态文明建设,为此,将我市列入全州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有利条件
1、都匀市位于长江流域沅江源“九溪归一”的剑江河畔,具有山水交融、山清水秀的天然生态环境。因水系发达,桥梁众多而有“山水桥城”之美誉。都匀因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厚,资源丰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市、中国毛尖茶都、中国摄影城等荣誉称号。2012年6月28日,都匀市被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授予了被誉为“人居环境奥斯卡”的“全球绿色城市”荣誉称号。
2、水资源与水生态条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一是自然生态保护完好。森林覆盖率达5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6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68平方米。二是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31毫米。是十分适宜居住、避暑、休闲、旅游的气候。三是水资源丰富。地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水岭地带,拥有大小河流275条,总长1321公里,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8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2.7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均远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四是生态环境优美,拥有众多国家级生态风景名胜区。都匀生态环境优美,形成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山、水、林融为一体的和谐画卷,也因此拥有了青云湖森林公园、斗篷山·剑江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一江两泉六园区”的山水生态布局。
3、水资源调配与水旱灾害防御的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通过坚持不懈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初步建成中、小、微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农业灌溉、农村人畜饮水、城镇供水、城市防洪等各类水利工程设施不断完善。现已建成中小型水库23座,总库容5819万立方米,人均116立方米,是全省人均的1.86倍。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76亿立方米,人均352立方米,分别是全国、全省的0.9倍和1.53倍。水资源开发利用率10.8%,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66亩,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防洪能力已经达到《防洪标准》所规定的防御五十年一遇洪水标准。
根据都匀市2011年地表水水质监测成果,主要的城市取水源地茶园段水质和市辖区范围的大多数河流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城市生活废水集中处理率达88%。
4、初步构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针对都匀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近年来,都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位置,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是全面实施了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和水资源有偿使用、计划用水指标核定等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实践区域总量控制、微观定额管理的计划用水管理新模式,为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水资源规划体系基本建立。组织编制完成了《都匀市水资源规划报告》、《都匀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成果》、《都匀市城市抗旱应急供水预案》、《都匀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都匀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报告》等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水资源规划体系。
三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节约用水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加强城市规划区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拟定城市节约用水发展规划,制定城市用水定额标准,审定、下达用水计划;组织和指导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应用工作;加大节约用水的监督和检查,组织交流和推广城市节约用水的先进经验。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加大农业节水力度,有效遏制农业粗放用水,完善和落实节水灌溉的产业支持、技术服务、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
四是水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完成了水功能区划分,核定了水域纳污能力,强化了各项保护措施。一是开展了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二是对茶园水库等三个水源地进行水质动态监测和监控,设置警示标志,完善了有关管理制度。三是进一步强化城区自备井安全用水监督检查力度。对16个水样进行了水质检测,检测合格率96%。
五是初步确立“三条红线”重要控制指标。加大自备井封停力度,全市城区自备井21眼共封停6眼,严禁城区新增自备井,地下水开采量总体呈下降态势。强化计划用水管理,建立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初步建立起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取水许可管理,对所有自备水源取水户,自来水用水量每月100m3以上单位,洗浴、洗车等特殊行业用水单位纳入计划用水管理。
5、已将水生态建设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高度谋划实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水生态建设工作,正在组织编写《都匀市剑江河水系水生态修复规划》,规划对城市主干河和汇入干河的九条支流,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修复,以达到城市发展与水生态建设的同步推进。同时,正在组织草拟《斗篷山—剑江河保护条例》,通过立法,将使水生态建设得到保驾护航。目前,都匀市旱河湿地公园作为全市水生态建设的示范区正在投入建设,预计今年底将显现成效。
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总体构想
1、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都匀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以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更加注重水生态的保护与现代产业的协调发展,用水生态的发展理念规划城市未来,构筑城市的自然美和生态美,用水生态文明创建的行动,促进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民族文化的融合,用水生态建设成效推动经济产业带发展,促进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后发赶超“都匀速度”。
2、总体目标和要求:按照人居环境“全球绿色城市”、建设“双百城市”和提前建成小康社会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个方面,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和综合治理,完善城市的自然和水生态功能,提升城市自然生态的综合承载能力,努力实现山都青、水都绿的生态都匀,城都靓、村都美的宜居都匀,人都好、物都丰的幸福都匀。
3、总体布局
围绕“九溪归一”的剑江河及九条支流,规划实施剑江水系生态修复,着力打造“十里剑江看匀城”的水生态景观带,并通过赋予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做足“剑江”水文章,来充分体现都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成效。
对剑江河支流,即杨柳街河、摆楠河、柳档河、洛邦河、茶园河、木表河、邦水河、三道河和王家司河共九条支流进行治理。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使河道两岸更加美观,新建堤防采用生态式堤防,使人能尽情亲近自然、亲近流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规划在杨柳街河、木表河、邦水河、剑江河上分别建设6个湿地公园。其中杨柳街生态湿地公园和污水处理厂生态湿地公园,其主要功能为净化污水;邦水河生态湿地公园和木表河生态湿地公园,主要功能为生态教育基地;旱河生态湿地公园和三溪汇口生态湿地公园,主要功能为滨河游乐公园。
建设水源工程对水源进行调节。在邦水河、茶园河已建成绿荫湖水库和茶园水库两座中型水库,规划在杨柳街河建设杨柳街水库,在三道河建设三道河水库,在木表河建设林荫水库,在洛邦河建设太阳庙水库等。
三、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保障措施
1、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我市坚持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位的主要手段来打造,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统筹部门力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创建体系。二是整合资源,齐抓共管。市委、市政府加强调度、协调、指导,整合各部门、各级党委政府资源,实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三是增强意识,通力协作。各级各部门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协同意识,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投入上切实保障,在服务上通力协作。
2、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发展,突出水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编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同时,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园区规划、路网规划、产业规划和水利建设总体规划中,并注重水生态保护与现代产业的协调发展,用水生态的发展理念规划城市未来,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的自然和水生态功能,提升城市生态的综合承载能力。构筑城市的自然美和生态美,创建人与自然、生产与生活和谐共生的水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努力建成一个茶都香、桥都俏的水文化都匀,山都青、水都绿的水生态都匀,城都靓、村都美的宜居都匀,人都好、物都丰的幸福都匀。
3、建立健全资金投入、部门协调、生态补偿、资源配置等政策性机制,以政策保证投入,以投入保证创建。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水生态建设的引导作用,整合水利建设、城市公用事业建设、旅游开发、产业发展等资金,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利用市场经济杠杆作用,盘活水生态建设资源,加大投融资力度,为水生态建设提供资金保证和政策支持。
4、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多渠道联动宣传报道,提高全社会对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水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通过强大的宣传,使水生态创建工作人人知晓、人人参与共建,在全市上下形成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良好工作氛围。
总之,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我市的建设条件较为优越,总体构想符合实际,保障措施切实可行,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典型的示范性和科学的指导性。因此,支持都匀在水利改革与发展方面先行先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