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在全国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地确定后勤保障服务运行成本,文章以模型法为研究方法,在分析原有确定后勤保障服务运行成本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生均法作为确定高校后勤保障服务运行成本的方法,并运用相关的规范导出了相关参考数据。
[关键词] 高校后勤 保障服务 运行成本 模型 生均法
[作者简介]欧阳炯炜(1964- ),男,三峡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行政管理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湖北宜昌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7-0052-0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2000年正式全面启动以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一直未能破解,那就是在后勤保障服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地确定后勤保障服务的运行成本。这个命题未能破解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国家关于高校科学的办学运行成本未能确定;二是高校实际操作时的路径依赖。本文将在分析原有确定后勤保障服务运行成本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用生均法作为确定后勤保障服务运行成本的方法,并由此导出相关参考数据。
一、我国确定高校后勤保障服务运行成本的方法及分析
纵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前后,后勤保障服务运行成本的确定方法有如下三种:
1.需要法。即根据学校后勤保障服务的需要确定运行成本的办法。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时期高校后勤保障服务运行成本的确定方法。这种办法运作的经济学根源,是当时完全没有为高校提供后勤服务的市场及机制,信息化程度低,高校与外界建立服务合作的交易成本很高,使得高校逐步成为后勤服务功能齐全的小社会,由此形成了后勤人多、后勤服务项目全、后勤运行成本高、学校负担重的局面。很显然,这种方法确定的后勤保障服务运行成本是高指标、低效益的。
2.包干法。即学校根据后勤服务的运行状况确定一定的经费包干给后勤管理部门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或按一定比例分成的办法。这种办法普遍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有三方面的社会经济背景: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形成、建立,效益、成本观念逐步植入人心;二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对高校的收费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建立由国家、社会、学生家长和个人共同分担高校培养成本的机制;三是高校后勤顺应社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开始组建劳动服务公司,参与校内外的社会服务,有了一定的收益。由于包干的基数大多是协商产生的,并没有经过认真的测算,有的甚至是“张口”政策,所以这种方法确定的后勤保障服务运行成本尽管比“需要法”有进步,但仍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3.拨改付法。就是高校对后勤保障服务经费的支付由原来的拨款方式改为根据服务项目支付服务费用的一种办法。这种办法实行的背景是,我国从2000年起全面启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服务人员及相关资源成建制的与学校剥离,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后勤服务实体。学校在后勤保障服务上形成了甲(学校)乙(多个提供后勤服务的实体)方模式,双方通过谈判,以契约化方式,根据不同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和服务价格支付不同的服务费用,从而形成了后勤保障服务的运行成本。从表面上讲,这种方法似乎科学合理,但问题在于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标准和对应的价格体系并未形成,于是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在做预算时,往往采取确定一个预算基数,然后用倒推的办法确定服务价格。基数则以学校的财力、历史数据及谈判为主确定。拨改付法从形式上看是一种进步、合理的方法,但本质上仍是一种包干的办法,仍无法体现科学合理的后勤保障服务的运行成本。
二、生均法是确定高校后勤保障运行成本的一种科学方法
所谓“生均法”,就是用高校在校学生每人平均分担某一项目的多少来衡量的一种方式、方法。首先,高校因学生而存在,学生是高校的主体,高校的办学成本应与学生数相联系。其次,生均法作为一种方法在高校领域中被广泛使用。比如从教育财政的统计口径,生均法已被作为衡量评价高等教育财政的一种重要指标。从高等教育的办学及评估来看,生均指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另外,生均指标作为一种办学成本的度量衡更是目前社会关注高校的一个焦点。自从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担,并且确定了以生均办学成本的一定比例收取学费的政策出台后,生均办学成本、生均运行成本已经成了高校办学成本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和研究对象。因此,以生均成本来显现后勤服务保障的运行成本,不仅可以使高等教育的统计口径、评估口径、高校的收费依据、财务效益分析口径相一致,而且可以使高校后勤服务经费建立在科学合理的预算机制上。那么如何用生均法来确定后勤保障服务的运行成本呢?
1.明确范围。后勤保障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很广泛,明确纳入后勤保障服务运行成本的范围是最基础的工作。一是要将后勤保障服务的总成本与运行成本区分开,后勤保障服务成本包括基本建设(如房屋、道路、绿化工程等)成本和运行成本,因此后勤保障服务的运行成本是后勤保障服务成本的一部分。二是与后勤社会化改革相结合,将能够社会化的部分剥离出去。纳入后勤保障服务运行成本构成的范围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学生公寓管理、教学楼、行政办公楼栋物业管理、体育场馆管理、绿化、环卫、维修、水电管理以及公共事业单位托管管理。具体可概括为物业(包括校舍、环境卫生、绿化养护)、水电(公用水电)、专项(包括水电气管理、零星维修、垃圾清运等)三个方面。
2.建立模型。为了客观科学地分析出高校后勤保障服务运行的生均成本,本文采用模型法为基本的研究方法。考虑到数据的采集和平衡东中西部高校的区域差别,选择处于中部地区的湖北省高校中的综合性大学为研究样本,学生数为折合的在校生数①。基本的技术参数为: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指标和合格标准(教发[2004]2号)、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湖北省高等学校园林式学校评估指标体系(鄂教发[2003]78号)、湖北省教育厅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部分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及质量考核的通知”、湖北省水、电收费价格标准等。因此本文的基本模型是:按国家规范进行基本建设、办学条件达到国家合格标准的、处于中部地区(湖北省)的、以折合在校生为计算单位的、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后勤保障服务的生均运行成本。具体由三个子模型构成,即以土地面积为核心的生均物业运行成本模型、以水电为依托的生均公用水电运行成本模型、以项目为载体的生均专项服务运行成本模型。
3.数据测算。第一,生均物业运行成本模型的相关数据。生均物业运行成本模型是以土地面积为核心的,根据高校土地用地性质,可划分为校舍建筑用地、体育场(馆)用地、绿化用地、道路用地四种,因此我们必须首先确定这四种用地的生均面积的大小和比例。(1)校舍建筑用地。按照普通高校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生均占地面积为54m2,十三项校舍规划建筑面积总指标(综合性大学)27.5m2/生②,平均层数不低于4.5层(取通常的六层),除去十三项校舍中风雨操场0.34m2/生,则十三项校舍占地面积为4.53m2/生。(2)体育场(馆)用地。根据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和合格标准,生均运动场馆面积为3m2。(3)绿化用地。按照湖北省高校学校园林式学校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各高校都应基本建成园林式学校,学校绿地率45%以上(取45%),则绿化用地为24.3m2/生。(4)道路用地。由生均用地减去校舍建筑、体育场(馆)、绿化用地,则道路用地为22.17m2/生。四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学校需要支付生均物业费用的应是道路22.17m2、绿化24.3m2、体育场馆3m2、校舍中的教学行政用房14m2 ③,校舍中的学生公寓的管理运行成本。
第二,生均公用水电运行成本模型的相关数据。高校水电按使用性质可分为:学生(公寓及食堂)用、教职员工生活用、生产经营用、公用(公共场所及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四个方面,按照本文研究的模型划分,学生公寓水电进入生均物业运行成本,学生食堂水电进入饮食成本,教职员工生活用及生产经营用按社会化方式结算,水电线路损耗进入相应的价格体系,水电管理成本进入生均专项服务运行成本中,因此在水电这一块,我们实质上只需考虑生均公用水电运行成本这一部分。为便于研究,本文选择水电管理较为规范的三峡大学四年公用水电费数据作为参考,见表1、表2。
第三,生均专项服务运行成本模型的相关数据。生均专项服务包括水电汽管理、零星维修、垃圾清运、白蚁防治、信件收发、校医院及幼儿园托管等。由于各高校在这些项目的处理上不太一致,有的单列、有的没单列,有的列了一部分,因此本文依然选择了各项目都单列的三峡大学的数据作为模型数据,见表3。
4.标准计算。第一,生均物业运行成本模型的计算标准。按照湖北省教育厅高校后勤服务中心的“高校服务收费标准”,绿化养护和环境卫生分为不同的项目和标准,见表4和54页表5。
为了确定环境卫生和绿化养护的不同级别,笔者调查了解了几所高校,具体数据见表6。
由于四所学校在后勤保障经费核算模式上存在差异,故选择相同项目的平均值,见表7。
按照湖北省教育厅高校后勤服务中心的“高校服务收费标准”,取上限和下限的平均值,结合表7,并将体育场馆的室内馆部分按教学楼、办公楼标准取费(16.0元/m2·年)⑦,室外场地按一级环卫标准取费,得出模型高校生均绿化运行成本A、生均环卫(道路)运行成本B、生均校舍运行成本C、生均体育场馆运行成本D、学生公寓管理的生均运行成本E。
A=(23.2%×4.25+60.0%×1.75+16.8%×0.88)×24.3m2/生=
53.22元/生·年
B=(48.7%×3.0+51.3%×0.88)×22.17m2/生=42.34元/生·年
C=16.0×14m2/生=224.0元/生·年
D=(19.0%×16.0+81.0%×3.0)×3m2/生=16.41元/生·年
E=220.00元/生·年⑧
由此,模型高校生均物业运行成本W=A+B+C+D+E=555.97元/生·年。
第二,生均公用水电运行成本模型的计算标准。由53页表1、表2得出表8:
由此,模型高校生均公用水电运行成本S=45.71+198.85=244.6元/生·年。
第三,生均专项服务运行成本模型的计算标准。由53页表2、表3中的学生数,可以计算出生均专项服务运行成本Z=12.83元/生·年。
5.结论。由上述标准计算,得出模型高校后勤保障生均运行成本:H=W+S+Z=813.4元/生·年。为便于计算,取整数815.0元/生·年。因此,在目前条件下,高校合理的后勤保障生均运行成本应为815.0元/生·年。考虑到东中西部的差别、CPI上涨及劳动用工成本上升因素,一般意义下,高校合理的后勤保障生均运行成本应为:H=K815.0元/生·年(K为调节系数,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K大于、等于、小于1)。
[注释]
①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和合格标准规定: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
②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规定:十三项校舍为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场所及附属用房、风雨操场、校行政用房、系行政用房、会堂、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工住宅、教工宿舍、教工食堂、生活福利及其他附属用房。
③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和合格标准规定:教学行政用房(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行政办公用房面积)14m2/生。
④⑤表1、表2中,2003~2005学生数数据来源于《三峡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2006年学生数数据来源于《三峡大学2006年年鉴》;2003~2006年水电费数据来源于三峡大学“2006年湖北高校水电管理交流会”的文章。
⑥表5中数据分别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校园网、湖北大学后勤集团、武汉科技大学后勤集团和三峡大学后勤管理处。
⑦⑧湖北省教育厅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部分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及质量考核的通知”中,教学楼、办公楼管理收费标准为14.00~16.00元/m2·年,学生宿舍管理收费标准为200.00~240.00元/m2·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号)[Z].2000-01-14.
[2]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的通知(建城[1993]784号)[Z].1993-01-04.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教发[2004]2号)[Z].2004-10-07.
[4]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高等学校标准化食堂、标准化学生公寓、园林式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的通知(鄂教发[2003]78号)[Z].200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