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青少年田径训练中,训练员应当明确训练目的,与文化教育有机融合,仔细分析青少年各个阶段的特征,制订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根据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以及发育特征培养其单项技能,实现训练的科学化,进而达到训练目的。
关键词:田径;训练;青少年
青少年田径训练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青少年参加田径训练,不仅能够激发其运动潜能,为今后优秀运动员的选拔提供必要条件,而且能够培养其坚忍的意志,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为了进一步实现青少年田径训练的根本目的,训练员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应当准确把握青少年发展特征,结合个体素质,制订针对性的训练方案,通过人性化的训练内容,提高训练水平。
一、明确青少年田径训练的主要目的
我国青少年田径训练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训练员未明确训练目的,在意识方面有所欠缺。这一现象不仅降低了青少年田径训练的效率,而且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明确青少年田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开展训练活动的基础。在体育运动项目中,田径属于竞技类运动,要达到提高青少年运动技能的目标,就应当健全其身体器官的基本功能,提升其运动的综合素质。一般来说,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并未发育完全,其身体素质发展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空间。因此,著重训练青少年田径运动的基本步骤,在训练身体的同时重视其心理发展,才能为其体育技能的长远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有效融合田径训练与文化教育
相对来说,青少年的田径训练专业性不强。一方面,青少年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身体可塑性较好,适当的田径训练能够为其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在青少年的田径训练中,必须有机融合文化教育与田径训练,实现二者的共同进步。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构成分析,大部分队员年龄处于8~15岁之间,而这一阶段的队员大部分在接受小学或者初中文化教育,青少年只有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训练时间,才能在构建丰富的文化知识体系,明确个人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利用理论知识辅助个人训练,以此顺利完成田径训练目标,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三、注重青少年田径训练的阶段性
一般来说,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特征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因素决定了青少年田径训练的阶段性。青少年对于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身体可塑性较强。有专家指出,5~10岁的青少年的训练效率最高,合理的训练模式能够帮助其协调自身身体机能;而处于13~16岁的青少年,身体发育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因此,训练员应当仔细分析青少年各个阶段的特征,制订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根据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以及发育特征培养其单项技能,实现训练的科学化,进而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
四、青少年田径训练模式
1.训练内容
青少年田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其个人身体素质,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因此在实际的训练中,训练员应当准确把握训练内容的科学性,通过多方面的训练内容培养其身体功能的健全性以及肢体协调性,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田径训练的作用。
2.训练方法
有田径训练专家表示,青少年自制力较差,在训练过程中不具备耐力,注意力不集中。因此,为了提高田径训练的效率,训练员应当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优化个人训练方法,改变传统训练单一枯燥的形式,重视田径训练的趣味性,避免青少年因训练方式产生厌倦情绪。提高青少年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升训练水平的直接手段,训练员可让其提出个人期望的训练模式,有效借鉴队员意见与建议,树立以人为本的训练理念,设计可行的训练方案。
3.训练步骤
青少年田径训练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训练量小但训练强度大,这一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的短期发展,但不利于其长期体育训练;二是训练量大但训练强度小,这一方式有利于改进其运动技能,提升身体素质。由于青少年的训练目标和个人身体素质有差异,训练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训练活动,因人而异地选择训练方案,给队员一定发展空间。一般来说,第二种较为适合青少年的长期发展,而训练员应根据实际效果变换训练方式,以更好地达到训练目的。
五、结语
田径训练能够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训练青少年的身体协调性,因此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青少年应当明确训练的根本目的,恰当处理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同时,训练员应当准确把握青少年的个体差异,了解青少年的发育特点,不断完善其训练内容以及训练方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促进青少年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志明.青少年田径训练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4):132-133.
[2]王德强,陈旭.基于田径发展新特点的青少年田径训练措施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1(18):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