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偶然的一个机会,听到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说,他到了基层“不会看病”了,因为很多检查都不能做,甚至许多村卫生室连基本的血、尿常规及血糖检查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辅助检查结果就直接诊断病情、处方、静滴药物,让他畏手畏脚,结果一天下来,他觉得自己“不会看病”了。无独有偶,在与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科主任郭艺芳教授谈及此事时,教授说,“这很常见,很多大、中型医院的医生下乡义诊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因此,作为大、中型医院的医生,在日常临床工作中要加强基本功训练,力争通过问诊、视触叩听以及心电图、x线胸片等基本检查了解患者病情并做出适当治疗方案,努力减少对价格昂贵的大型辅助检查设备的需求;同时,基层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转诊指征,对于病情较为复杂、初步治疗后效果欠佳的患者应及时转诊,以免延误病情。”
本期以医生怎么看待辅助检查为话题,邀请了专家讨论,现把各位专家的意见整理如下。
应客观看待辅助检查 张秉琪
笔者是20世纪50年代参加临床工作的,那时的医院检查手段很少,有x线机和基本的化验项目就算不错了。工作几年之后才有A型超声,那是大事。听诊器的作用很大,上级医生言传身教,特别强调注意一些对诊断很有帮助的微小迹象,比如腹部触诊中的“揉面感”,可帮助诊断腹膜结核病。从名称看就不难想象,揉面感是一种很难说得明确的感觉,揉的面团还有软有硬!于是努力去体验,渐渐变成了经验。许多经验都是这样积累起来的,那也是不得已的结果。但经验也体现了医生的水平,所以很受重视。那时还有一项规定:医生开的检查单,要统计阳性率,每月公布一次,如果阳性率低,说明“乱开”单子,更说明该医生不仅水平低,还不愿为患者省钱,那是品德问题。所以也促使医生高度重视每一项体检的必要性。也许你会说,那时的医生照样把病看了、治好了,但那时的水平与今天的水平是绝对不能相比的,这些年来医学水平已有飞跃性的发展,这是必须承认的基本事实。
随着科技的发展,检查项目越来越多。20世纪70年代,已有人讥讽说,“有的医生靠各种检查过日子,连听诊器也不要了”,这种说法不是完全没有根据。80年代进入改革开放,成绩卓著,但在医疗领域也有错误,错误地把医疗事业从原来的公益性质推入了市场,检查收人与售药差价(利润)是医院的重要收入,即所谓的“以药养医”,所以医院领导愿意多开药、多检查,可以多挣钱;医生也愿意,因为这里有奖金,连卫生行政领导也愿意,这样可以少给医院发补贴金。记得那时医院购进了一台磁共振,但利用率不高,有一次厅里的一位处长参加院周会,介绍省里另一家医院的磁共振昼夜开动的经验,有人问哪里来的这么多患者?回答耐人寻味:那要靠你解放思想了。于是,CT、磁共振等大型设备曾经一度都建立“给回扣制度”,医生每开一张单子可以领到几元钱,这个后果是什么就不言而喻。有幸后来得到了纠正。所以患者当时埋怨乱开检查,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到今天还有后遗症。
但是必须指出,许多检查是必须做的,比如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病,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必须及时检查诸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项目,如果已经出现“心梗”,那么在相当长的治疗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等一些项目,否则就不可能很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在我工作的经历中,曾经多次去基层工作,时间较长,对基层医生的环境很熟悉,也颇多理解,基层医生是很难当的。因为条件困难,面对的患者是和大医院同样的要求,而且有的患者根本就不信任基层医生。但我不同意有的基层医生说的“我有经验”的说法,医生都有经验,否则当不了医生,但这个经验只能是前面提到的“与当今的水平无法相比的”经验,时代发展了,技术提高了,千万别忘记自己必须不断提高,否则将处于不利的局面。要有20世纪50、60年代的精神,处处为患者着想,为他们节省每一分钱,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习惯了“三甲”条件的医生到基层去,并非不会看病,而是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对于有的病种可能的确没法诊断和治疗,因为要完成诊断必须有充分的检查资料作为依据,治疗过程中要有必须的监控设备,这样才知道哪些患者是属于转院的对象。
如何走出乡村医生无检查设备的尴尬境地 严国进
乡村医生是最基层的医生,担负着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的医疗保健职责。但据调查了解,目前相当一部分乡村医生诊查疾病仍仅靠年代已久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俗称“老三样”的医疗设备。
曾有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跟笔者说,他在基层呆了一天,发现自己不会看病了。比如,在村卫生室连基本的血常规、血糖都不检测,乡村医生就能判断病情,给糖尿病患者开药,而三甲医院的医生不能这样做。在三甲医院,医生基本上都是基于相关医疗器械检查及理化检查结果,才给予诊病、开药。再如,面对一个感冒发热的患儿,乡村医生直接上抗生素“挂水”,还认为没必要测血常规。乡村医生往往凭经验看病、开药,加上一些基层群众的无知,不愿意做相关检查,怕多花费用。
其实,乡村医生在无检查设备的情况下,就开药、“挂水”,存在很多医疗安全隐患,这方面导致的医疗事故多有报道。一方面,乡村医生过于凭经验,且缺乏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在于村卫生室缺乏基本的诊疗器械。
要走出“乡村医生无检查设备的尴尬境地”,一是要定期强化乡村医生、全科医生医学教育,不断提高其诊疗水平;二是要多给乡村医生敲“医疗安全警钟”,多通报一些“医疗责任安全事故”,让乡村医生不要盲目自信,注重医疗安全,时刻拧紧“安全”、“事故”这根弦;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医保倾斜力度,创新村卫生室筹资渠道,发挥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优势等途径,加大对村卫生室基本医疗设备的投入。硬性规定为村卫生室配备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电生理、血糖等实用医疗设备;配备基本急救用品;配备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设备,从而更好地降低基层医疗风险,增加乡村医生诊疗“底气”,让乡村医生有“用武之地”,从而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健康服务,缓解广大农民看病难的窘境。
辅助检查被滥用,大医院医生下乡后“不会看病” 梅松政
当前,大多数综合医院医生依赖辅助检查诊病,然后根据辅助检查结果处方,看似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已让临床医生诊疗水平大打折扣。然而,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却因为辅助检查设备不到位,或者设备陈旧,或者有设备无人员等,最终导致基层医生基本按照自己的主观思维诊病,滥用药物、误诊在所难免。
2003年夏天,笔者在卫生院工作时,市里某三甲医院医生前来义诊,其中一位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被安排在我的诊室,我成了那位副主任医师的助手,帮助开单(化验单等)、开方。短短4小时的义诊,真让我大开眼界,“大医院的医生不会看病”,这是当天好多前来义诊患者共同的感觉。
当时,我们卫生院只有一台简易的X线机、一台B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连测血糖也不能做。印象最深的是很多以“头晕、乏力、纳差”为主诉来诊患者,若是凭借经验应该是中医所称的“湿温病”。症状轻的,口服藿香正气液之类即能缓解;症状重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运用几剂中药应该能愈。
可是,那位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始终认为患者血糖“不知道”,T3、T4“不清楚”,无法明确诊断,自然无法处方。最后大多数患者得到的结论就是“改天到我们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后再谈治疗”。几乎所有的患者都纳闷,“我有时间、有钱到几百里路外的市级医院看病,还何必到这儿啊?”
医生的首要诊断方法是“四诊合参”
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最佳方法依然是“四诊合参”。西医“四诊”为视、触、叩、听,中医“四诊”为望、闻、问、切。任何疾病都必须通过“四诊合参”方法才能达到相对准确,也就是说,离开“四诊合参”去诊断疾病是不完善、不可取的。
辅助检查只能是帮助医生更详细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受机器质量、人为因素、患者疾病等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和“合理误诊”性。自然,不能迷信辅检结果去认识疾病。临床医生必须学会“四诊合参”方法,不能轻易的以辅检结果定论患者病情。
百姓迷信辅助检查助长医生滥用辅助检查除外不健全制度导致医生“爱上”辅助检查外,百姓信任“新机器”、“高科技”等也是辅助检查被滥用的原因。面对具有未知性、局限性等特点的医学,任何医生、任何机器、任何科学手段都不能研究透彻所有医学问题,固然部分误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笔者认为,当医生过度依赖辅助检查时,医生就是或有或无的一种职业。必然让医学成为一种怪物。正如罗伊,伯特所说,“如果不坚持正确的医学目的,重技轻人,那医学的成功可能导致一个自己创造但又无法控制的怪物。”如此看来,大医院医生在基层“不会看病”的现象源自于辅助检查被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