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对通用物流能力的分析,结合应急物流的特点,建立了应急物流能力指标体系。并应用灰色模糊数学中隶属度和灰度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应急物流能力指标体系灰色模糊理论
我国历来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近些年的洪灾、雪灾更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如何有效的开展救援活动,最大程度的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摆在自然灾害管理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课题。目前国内外关于应急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急物流系统方面,例如相关学者提出建立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决策支持系统,或者是从应急物流的特点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专门对应急物流能力进行研究的。在影响应急物流能力的相关因素中,存在着定性和定量因素,而模糊数学可以把定性的问题巧妙地转化为定量描述,而应急物流活动本身又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因而兼有模糊性和灰色性两个特点,所以本文采用模糊数学与灰色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综合评价。
应急物流能力关键因素分析
(一)应急物流能力的界定
应急物流能力是指特定的应急物流系统,从应急需求分析、应急需求确认、应急物资采购、分拣、运输到交付给应急客户的全过程中,在响应时间、响应速度、物流成本、订单完成准时性和订单交付可靠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应急物流能力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应急物流系统的物质结构形成的客观能力,二是由应急物流系统的管理者对整个应急物流运作过程的协调与控制能力。应急物流能力既包括应急物流系统中的仓储、运输、分拣等物流设备和资源的处理能力(有形要素),也包括对应急物流活动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的能力(无形要素),是对整个应急物流过程中的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进行组织、控制和协调的综合反映。
(二)应急物流能力指标体系
参考通用物流能力的5个最关键的因素,再结合应急物流自身的特点,归纳总结出应急物流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即快速反应能力、服务能力、支持能力和保障能力。
1.快速反应能力。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随机性使得应急物流系统区别于一般的企业内部物流或供应链物流系统,它具有一次性和临时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应急物流系统必须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快速反应能力通过对物流系统内各环节时间的压缩,来实现快速响应灾区需求的,它是针对系统整体的快速反应,需要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的出发点是时间效率重于经济效益,并且要遵循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法律机制并存的原则。应急物流系统应该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和良好的开放性,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地结成或重组体系,能够方便地将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相关组织纳入到应急物流系统中,快速反应能力是区别于一般的物流能力的显著标志。快速反应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指挥机构的建立。应急物流系统是国家或地区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突发危机中,为做好物资筹措、调度、运输和配送等工作而建立的一个特殊的临时的物流指挥中心。专业的应急指挥中心,可以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指挥机构在机构性质上是政府救灾工作的一个执行机构。
第二,时间管理。根据应急物流时效性非常强的特点,确立了时间是快速反应能力的核心标志之一。从物流本身的属性而言,任何形态的物流运作都有时间限制,区别只是时间限制的宽松与否。基于时基竞争思想的引导,物流快速反应能力注重时间的管理,时间是连接物流各结点的纽带,快速反应能力就是通过对物流各环节时间的有效管理快速响应灾区需求。
第三,人员管理。应急物流系统中涉及到很多人员,它是由各类专业人员(应急物流决策人员、指挥人员、协调人员、物流作业人员、交通运输人员、物流技术人员、信息员等),专家队伍(预警专家、物流专家等),骨干突击力量(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等)以及群众力量(社会志愿者)组成的,人员多而杂,因而管理上具备一定难度。再加上应急物流人员多系临时抽调而成,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方案将会使得应急物流活动的开展举步维艰。
第四,信息处理能力。高水平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应急物流的有效保障。高效准确的处理信息,不仅可以筛选出有利于开展物流活动的信息,也可以使得公众及时了解灾区情况,积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到支援抗灾救灾的活动中来。
2.服务能力。应急物流同普通物流一样,由产品的流体、载体、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和时间效用,其物流关系也需要实现空间均衡与时间均衡。但是普通物流更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应急物流更强调效率。在研究物流能力时,主要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研究的。对应急物流能力的研究也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上可以认为是集中在物流运作方面,在企业层面来说,物流的运作能力实际就是服务能力,那么应急物流活动也可以理解为是国家开展应急物流活动拯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时所做的服务。物流服务能力可以参考一般物流企业,例如物资筹集、物资调度以及物资运输等,这也就是所谓的狭义的物流能力。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物资筹集。在物资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指挥中心根据灾区所需的应急物资的储备、分布、品种、规格等具体情况,确定应急物资筹措的方式、数量、种类以及应急物资供应点的数量、分布、物资供应量、品种等,确定物资筹集的方式(包括动用储备、直接征用、市场采购以及社会捐助等)。鉴于各筹措方式又有区别,故因分别制定具体的措施。
第二,物资调度。物资调度的任务是对筹集的物资制定计划,做好如何安排运输和配送的事前准备,正确掌握物流进度,并根据灾区最新情况向负责物流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组织正确发送指令信息,并督促这些机构及时做好各项物流作业准备工作,合理调配,实时向指挥机构回馈信息,通过信息的双向传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救援物资及时送达。
第三,物资运输。如何在第一时间将救援物资运送到灾区直接关乎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在物资运输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的选择,还要与灾区保持实时联系,方便及时调整运输路线或指导方针,确保物资能够准时到达灾区。
第四,物资配送。根据灾害的种类和级别,合理规划并建立相应级别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应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精简物流中间环节,减少物资在途时间,以适应急应物资的来源广泛、突发性、不确定性、品种多、批量大、时效性强的供应特点。
第五,信息分析与反馈能力。准确地收集和传递信息,并对此进行分析,评估灾害发展形势、灾害危害等级以及预测受灾群众数量等,并及时反馈给应急指挥中心,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
第六,物料流转质量。物料流转质量包括应急物资数量的正确性、质量的正确性、时间的正确性及地点的正确性,物料流转质量能够充分揭示应急物资管理工作的水平。
3.支持能力。宏观层面上可以认为应急物流能力是集中在基础物流设施、人员等一系列因素,而基础物流设施、人员均是实施应急物流活动的支持性因素,可以理解为是应急物流的支持能力。支持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道路状况。自然灾害有别于公共卫生灾害,往往造成正常交通的阻断或延迟,因此,一方面要在平时加强非常规运输通道的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另一方面在灾害发生时,应迅速成立应急物资集散地、转运基地和配送中心,并对灾区受损公路、铁路、水路等进行抢通与养护保通,灾情严重时可以利用航空不受地面路况影响的优势进行应急物资的运送,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来确保运力充足。
第二,人员素质。物流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人员因素是取得优势的三大关键因素之一,应急物流中涉及的人员素质直接决定了物流系统内部合作的程度。
第三,专家辅助决策能力。在灾害应急物流的组织体系中,政府实际上扮演了主导的角色,然而政府领导机构在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并非都具有相关专业背景,而非专业、盲目的指挥很可能给处置行动带来负面影响,甚至造成更大的危害。在灾害发生后,政府领导机构引入专家进行辅助决策,让物流专家参与应急物流活动的决策过程,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盲目性可能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第四,GIS技术与综合数据库能力。GIS(地理信息系统)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施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可以实时提供灾区的地理动态,借助对地理动态的了解作出相关地理决策。综合数据库是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数据的数据库,在灾害应急物流中必不可少。
4.保障能力。应急物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时间效率为第一目标,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因此应急物流建设的工作不可能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来完成,而是由政府作为负责人,在某一层面上可以理解为等待救援的受灾群众就是顾客,而政府就是无偿满足受灾群众需求的企业,也就是一种满足需求的保障能力。这就使得应急物流包含很强的政策含义,在相关层面上国家能给予应急物流活动更多的保障,因而应急物流的保障能力的特点更为显著。保障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绿色通道机制。在自然灾害发生后以及救灾过程中,为了确保应急物资和相关决策以及救援人员顺利抵达灾害现场,政府可以设立地区间的、国家间的“绿色通道”,为救灾活动开辟专用通道或启动应急程序,通过简化作业周期来提高操作速度,保障救援前线的物资人员充足。
第二,法律保障机制。法律是立国之本,法律也是应急物流能力的第一道屏障。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时,政府有权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利对军用、民用建筑和设施、交通运输车辆、救灾物资等资源通过有偿和无偿征用的形式开展应急物流活动,用以解决救灾活动对于各种应急物流资源的利用。
第三,全民动员机制。全民动员是指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通过社会媒体告知民众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灾害的类型、灾害影响的程度和影响范围、救灾过程中的困难、抗灾救灾工作进展、民众如何参与贩灾、有哪些途径可以有效参与等等内容,调动全民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参与救灾的积极性。
第四、政府协调机制。政府作为救灾活动的主导者,承担着协调各方面资源的角色,对各种灾区急需的国内可获取的或国内数量不足要国外补给的资源的有效组织协调和调用,及时出台解决应对自然灾害事件的处理措施或预案等,以确保救援活动顺利展开。
理论介绍
模糊数学着重研究“认知不确定”问题,其研究对象具有“内涵明确,外延不明确”的特点,灰色系统理论着重研究“外延明确、内涵不明确”的对象。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方法,将灰色系统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已知的信息,寻求系统中各因素的主要关系,从而科学评估风险。根据评价因素的特点,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在考虑专家评判信息的不完全性的同时,利用灰色聚类理论得到灰色统计量,进而构造出灰色模糊矩阵。灰色模糊评价模型的构建。和模糊综合评判一样,灰色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也分一级模型和多级模型(或称单层次模型与多层次模型)两类。
(一)单级评判
设评判对象的因素集合为:X={x1,x2,…,xm},对各因素的评语集合为:Y={y1,y2,…,yn}。
1.建立评判矩阵。
2.总评判为直积空间X×Y上的灰色模糊关系R,用矩阵表示即:
其中:称为单因素GF评判矩阵,这里的与分别为的模部与灰部。
3.建立权重集。权重集用于描述评判对象与指标集之间的灰色模糊关系,给出同一层次中各因素关于上一层准则的权重及相应的点灰度,构成权重集:=[(a1,v1)(a2,v2)…(am,vm)]其中:ai为的模糊部分(简称模部);vi为的灰色部分(简称灰部)。各权重值满足归一化要求,即。
由于信息很难用数值来衡量,所以,使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来对应一定的灰度范围,如将信息多少分成以下几类:很充分,较充分,一般,比较贫乏,很贫乏,分别对应灰度值为0~0.2,0.2~0.4,0.4~0.6,
0.6~0.8,0.8~1.0,具体视评判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4.进行综合评判。为了保留尽可能多的评判信息,在模部运算中采用算子,而在灰部运算中采用算子,因此灰色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果为:。
(二)多级评判
设评判对象的因素集合为:X={x1,x2,…,xm}且满足条件,且,把它按某些属性分为S类,即把它划分成S个子集:X={x1,x2,…,xm},然后对每一类Xi作一级GF评判,由得一级GF评价。再将中的隶属度归一化,二级GF评价为,以此类推。评价灰度为:。
实证研究
本文以国内某次自然灾害作为案例,对此次应急物流能力进行评价。
(一)评价步骤
1.确定应急物流能力因素集。
U1:快速反应能力;U2:服务能力;U3:支持能力;U4:保障能力,U={U1,U2,U3,U4}。
2.建立评语集。
V1:很好;V2:较好;V3:一般;V4:较差;V5:很差,V={V1,V2,V3,V4}。
3.确定应急物流各因素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赋权,并假定所有因素灰度均为零。且当g=0时,说明没有灰度;g=0.5时说明灰度适中,g<0.5时说明灰度较小,g>0.5时说明灰度较大。
4.建立评价矩阵。根据已填好的表,先做一级灰色模糊综合评价,再做二级灰色模糊综合评价。
(二)灰色模糊综合评价
1.确定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根据公式,,进行检验。以快速反应能力为例,求出各二级指标权重,见表1。
,
=0.0263,=0.0292<0.1,具有一致性。同理可用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其他指标权重,经计算检验,各判断矩阵的随即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具有一致性。最终指标权重及专家现场对评分和评分灰度进行填写的结果如表2。
2.一级评价。以快速反应能力为例:
同理可得,服务能力:
=[(0.2998,0.3) (0.48834,0.004) (0.2168,0.06) (0,1) (0,1)] ;
支持能力:
=[(0.5049,0.3)(0.2638,0.2)(0.0866,0.5)(0.1432,0.1)(0,1)] ;
保障能力:
=[(0.4659,0.1) (0.4382,0.04) (0.0959,0.3) (0,1) (0,1)] ;经检验上述结果均归一化。
3.二级评价。应急物流能力:
,说明灰度较小。
对评价结果进行处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和最小灰度原则,此次应急物流活动的评价结果为“较好”,信息也比较充分。
结论
上述内容根据通用物流能力的影响因素结合应急物流的特点建立了应急物流能力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权重,运用灰色模糊数学进行综合评价。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充分利用了信息,减少了人为误差,是评价应急物流能力的一种比较好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LINET, EDIZ & BESTE. Emergency logistics Planning in natural disasters [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eh, 2004
2.高东椰,刘新华.浅论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
3.马士华,孟庆鑫.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集成制统,2005
4.Anonymous. World-class logistics: Managing Continuous Change [J].Industrial Engineer.1995, 27(12)
5.王旭坪,傅克俊,胡祥培.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6)
6.沈建国,熊坚.物流与应急物流略谈[J].物流科技,2005(4)
7.左小德.应急物流管理[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8.马士华,申文.企业物流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交叉作用研究[J].物流技术,2005(4)
9.龚卫锋,徐东,刘海军.应急物流保障研究初探.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集:145-149
10.刘普寅,吴孟达.模糊理论及其应用[M].国防科技出版社,1998
11.马佶,吕军.基于灰色模糊综合评判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J].价值工程,2009(1)
12.卜广志,张宇文.基于灰色模糊关系的灰色模糊综合评判[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