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对80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良好的人文关怀,细致地观察与护理,及时发现高危因素,及时预防治疗是产后出血护理的关键。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体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20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称为产后出血(postpartumhemorrhage)。为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目前居首位[1]。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预后严重,休克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结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席汉综合征(Sheehansyndrome))后遗症,故应特别重视做好防治工作。2010年1月~2011年8月收治产后出血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预防及急救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9年4月~2011年6月收治产后出血患者80例,诊断标准采用世卫组织标准,年龄19~38岁;初产妇43例,经产妇37例;孕周37~42周,平均38.9±3.2周;其中自然分娩40例,会阴侧切加产钳助产10例,剖宫产分娩30例。出血量500~2500ml,均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量血。80例全部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发生。
护理
产前护理:做好孕产期保健,通过定期的孕期检查,了解孕妇健康和胎儿情况,对于双胎、巨大儿及羊水过多等高危妊娠产妇,做好各项辅助检查;对于对有产后出血史、妊娠合并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等引起产后出血的高危孕妇实行专案管理,定期系统检查,及时给予恰当的预防治疗措施,稳定产妇情绪,从心理上克服妊娠分娩带来的焦虑、紧张等负性心理反应。对于临产后的产妇,通过幻灯、多媒体讲座,向其宣讲分娩生理知识,鼓励少量多次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食物,摄入足够的水分,以确保精力和体力的充沛,减少难产和滞产的发生。
产时护理:第一产程要密切注意观察产程、胎心、宫缩变化,定时检查,了解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的位置,用产程图描述监测产程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注意水分及营养的补充,避免产妇过度疲劳,必要时可酌情肌注度冷丁,使产妇有休息机会。重视第二产程处理,指导产妇适时及正确使用腹压。有指征者适时适度作会阴侧切或会阴正中切开。接产技术操作要规范,正确引导胎头、胎肩及胎头顺利娩出。对已有宫缩乏力,当胎肩娩出后,即肌注催产素10U,并继以静滴催产素,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正确处理第三产程,准确收集并测量产后出血量。待胎盘自然剥离征象出现后,轻压子宫下段及轻轻牵引脐带帮助胎盘、胎膜完整排出,并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检查软产道有无撕裂或血肿。检查子宫收缩情况,按摩子宫以促进子宫收缩。
产后护理:分娩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产妇的子宫收缩、阴道出血及会阴伤口情况。每30分钟测量产妇的血压、脉搏、体温、呼吸。观察产妇情况,若出现口渴、打呵欠、眩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闷、呼吸急促、出冷汗、面色苍白、脉细弱及血压下降等征象时,不可忽视,应及时给予处理;严密观察子宫的情况,包括子宫底高度和子宫的硬度,产后每半小时按摩宫底,了解阴道出血情况,包括出血量、色及有无血凝块;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宫缩致产后出血;协助早期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量;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产妇,注意保持静脉通畅,并做好产妇的保暖。
讨论
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死于产后出血的人数估计最高可达到25万/年,通过较好的治疗和护理、及时有效的抢救等措施,其中许多孕产妇死亡是可以避免的[2]。通过实践,80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发生。归纳经验如下:通过加强产前孕期保健,全面了解孕妇健康情况,对贫血,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要及时纠正,并及时给产妇及家属提供心理安慰和帮助;严密观察及正确处理各个产程,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全身情况和面色,注意有无内出血的临床表现,认真做好“三早”(即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通过刺激乳头,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加强产后观察,掌握各种急救常规、急救技术和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使用,及时发现并处理出现的异常情况;加之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饮食调理、休息及功能锻炼,快速恢复心理与生理健康。所以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正确实施上述护理程序,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6.
2胡馨予.产后出血相关因素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