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论文摘要(2篇)

时间:2023-05-03 17:30:05 浏览量:

篇一: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论文摘要

  

  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摘要]针对当前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本文重申了劳动之于人、之于教育的意义。提出了各阶段劳动教育实施的侧重点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对策

  劳动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劳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劳动实践,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现代大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生产技能。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组成部分,是和其他各育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经历一个世纪艰难的摸索至今,劳动教育似乎仍然是一个外加的东西,一直没有溶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成为它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以“智力本位”的应试教育盛行的情况下,我们的劳动课和实践劳动时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流于形式。受这种功利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者和家长忽略了对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意义的正确认知。这致使当前我们的学生出现了一下情况:上了大学生活不能自理;厌恶劳动,不愿干体力活,鄙视劳动人民;随意浪费水、电、粮食,不珍惜别人的劳动。一些大学毕业生贪图享受,不愿下基层,频繁跳槽,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有必要对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进行重申,探索劳动教育更好的实施途径。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之于人

  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劳动决定着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应的也决定着个人的收入水平。

  马克思说:“劳动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劳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智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劳动教育可以健体,锻炼我们的肌肉和感官。通过劳动使我们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者,克服困难征服困难的勇者。在劳动中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激发学习欲望,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劳动中,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生产关系,领悟劳动和其他方面和谐发展的道理,找到自我发展1的途径。从事不同的劳动,能加深人们对各阶层人们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人生,找到生活的意义,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树立平等观念,克服人际关系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劳动中可以发展和丰富个性,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另外,劳动可以使人学会宽容、理解、诚信、珍惜时间……所以我们通过劳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哈佛大学教授布朗特说:“从小爱劳动的人,长大后会增强办事能力,而且会时常感到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劳动是愉乐人生的起点。”

  21世纪的人才有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我们认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劳动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劳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所以劳动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内容,也应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方式。

  (二)劳动之于教育

  教育起源于劳动。教育过程服务于劳动过程,为社会发展提供相应的劳动者。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口耳相传的经验传递。教育和劳动结合在一起。不幸的是,到了古代社会,社会两极分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教育成了劳心者的专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排斥自然科学。由此,古代教育培养了片面发展的人:一方面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另一方面是年复一年的重复着简单的体力劳动的劳动人民。

  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多,体力劳动正向着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转化。劳力和劳心没有明确的界限,大部分劳动的性质走向“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劳动者的素质成了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是社会对教育的主要要求。现代教育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班级授课制,学校教育规模扩大,有了专门的理论支持,教育走向了独立。然而这种独立“又产生了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二次分离,即劳动者的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分离。”这种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主智”和“应试”的倾向。这种脱离劳动的教育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缺乏一定的劳动素养,在某些方面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所以,为了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实施成了必然选择。

  二、加强劳动教育的对策

  劳动人出生时的劳动条件是基本相同的,但成人后有的人仅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有的人则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表明在劳动能力上人与人的差别。另外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也影响劳动效果和个人的健康成长。以上个人的劳动素养是通过教育进行的。

  人的一生都在劳动,劳动素养的培养主要在青少年时期形成。我们要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注重培养劳动观念,年龄大些注重劳动能力的培养。学校里的劳动与社会劳动和家庭劳动有所区别。学校劳动有很强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劳动的目的和性质上不同于其他劳动。它是一种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的,在内容上是有所选择的。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专业教育的劳动具有专业技能培养的性质。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加强劳动观念和简单劳动技能的培养

  我国德育的“五爱”中就有“爱劳动”这一条。可是随着我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状况,使我们的新一代远离了劳动、不会劳动、厌恶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追求安逸与享乐。这种状况很值得我们对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我们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渗透劳动意识,做好劳动设计,保证劳动教育时间,选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保证劳动教育质量。相关教育部门要编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课教材,健全劳动评价机制。我们认为在初等和中等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在简单的生活服务性劳动和集体劳动中加强劳动观念的教育

  初等教育阶段教师要向学生灌输自我服务的意识,强调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合理安排个人时间,并和家庭劳动教育做好衔接,增强教育途径的一致性。校园服务劳动要建立长效责任机制,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利主人翁意识。除了环境责任区的保护以外,可以通过分组分班种植花草树木,饲养小动物,培养对自然的感情,学得一些劳动经验,培养劳动的幸福感和荣誉感。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校长曾让一位农民给学校的小学生上劳动课。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但获得了种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朴实的情感,增进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3“从此以后,孩子们亲切的叫他农民老师”。

  另外,教师要适当安排学生参加集体性的社会公益活动,参观或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劳动人民和火热的劳动场面,增强对劳动的感情。而且集体性的劳动可以加强集体协作,比在课堂上更能加强同学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相互之间的感情。

  2、在劳动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技能培养

  教师要通过劳动联系理论与现实,训练学生手脑并用。我们存在一种只强调书本知识,理论知识的倾向,忽略了学生技能的培养。建议在学习了一项原理之后,要适当进行试验性操作或强调原理的应用,要求他们动手制作小物品或模型,或结合社会调查试着写作文章,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占有一定和教学时间,并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

  3、注意教育过程中切不可以劳动作为惩罚的手段

  一旦劳动意味着强制与惩罚,就失去劳动教育的意义,且易使学生形成对劳动的错误认识。

  (二)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假如普通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基础,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则培养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直接培养劳动者。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劳动是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列宁提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相结合,无论是脱离教育的生产劳动还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都不能适应现代科技的要求。专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劳动教育便成了应有之意。另一方面,大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影响,贪图安逸舒适,金钱至上,追求高消费并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另外他们中有一些人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没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经验,生活自理能力差,经不住困难和挫折。还有一些大学生就业后频繁跳槽,稍有困难就选择逃避,为金钱随意放弃自己曾经的职业理想和手头的工作。这样做从社会角度看一方面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造成社会的信任危机,影响了市场秩序和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所以,加强专业和职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着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是当前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专业能力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劳动者的专业性4的核心因素。劳动教育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环节,在专业劳动中培养对未来职业的兴趣,而且更多的专业能力可以为就业增添砝码。从人自身来说,脑力与体力结合有利于缓解脑力或体力疲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勤工俭学或打工等劳动过程可以使学生接触社会,形成朴实的劳动观念。劳动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途径,不同于道德上的说教,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生动课堂。

  鉴于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此阶段的劳动教育相对于初等和中等教育逐渐走向了自觉,逐渐脱离老师的指导,而且劳动结果有了一定的社会价值。教育方式一般是在校内建立本专业的科研基地,在社会上相关的劳动部门成立实践基地;通过劳动实践课和值日周进行劳动等等。另外可以通过校内外的公益活动和实习和创业活动增强劳动能力。职业教育还有一些半工半读、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

  “据《中国教育年鉴资料》的统计,我国60年代初高校学生劳动实践的时间约占在校总时间的20%~30%,那时的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十年动乱’时期高校劳动时间远远超过20%~30%,有的学校高达40%~50%,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受到很大冲击。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劳动实践在教学计划外部分有了进展,但在教学计划内部分还不到10%。以上文字说明,高校劳动教育仍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充分利用好学生充裕的课外时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劳动教育的教育规划,健全引导机制和评价机制,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篇二: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论文摘要

  

  劳动教育论文

  劳动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梳理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具体的的劳动过程中,应该德育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了学生更深远的发展打好基础。

  人类起源于劳动。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创造了人类本身,而且创造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保证了人类的延续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要给学生参加劳动的机会,劳动是教学,是政治思想课……”值周劳动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责任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每个班级每学年至少要承担一周的劳动值周工作。

  目前,学生中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有所抬头,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忽视劳动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在劳动中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劳动过程中逐步渗透德育,具有行知合一的最佳效果,与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人之成德乃在于力行”的主张相符。毫无疑问,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融入劳动教育是培养一代新人的一条重要途径。可见,劳动课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应该充分认识这种独特而全面的功效,有意识给以强化。

  一、以德育为主题,树立健康的劳动观

  在目前重智力轻劳技的大背景下,学生心目中逐渐形成这样的观念:只要把

  学习成绩搞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做。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也被家长代劳。这些都导致学生缺乏责任心,在学校的劳动中表现为对日常劳动和值日工作能不做就不做,有时勉强做一下,也是敷衍了事。自私自利的多,主动为班级集体做事的少。“劳动创造了人类。”试想,一个人连最起码的劳动技能都没掌握,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怎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呢?还谈什么爱祖国、爱人民?劳动课中的德育目标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包括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劳动的成就感,让学生懂得劳动的重要性,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产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在这个教育过程中要倾注自己的情感,寓劳动教育与德育一体,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劳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保持环境的整洁需要靠我们的辛勤付出,劳动并不可耻,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换来别人的赏识,服务别人,快乐自己。只有体现到劳动的辛苦后,才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促进学生养成坚强的劳动意志,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而实践证明在劳动课中,恰如其分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还可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辛苦的,可是劳动更要付出汗水与艰辛。

  二、培养勤劳俭朴、节约利废的优良品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的家长正在代替或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蜜罐中长大的一代”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待遇,养成了吃要口味、穿要名牌的不良习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的勤劳俭朴,他们感受较少。时下,校园中对粮食、衣物和学习用具随意浪费丢弃、不会洗衣服、花钱无节制

  的现象比比皆是,正是这一社会现状的体现。甚至有的学生厌学,觉得即使外出打工也比在学校学习要自由、舒服得多。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认识?通过劳动课来进行教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劳动课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从而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自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劳动的可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校园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校园卫生也时刻影响着。校园文明离我们只有几步之遥!在劳动期间,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不爱护校园卫生那些种种陋习给别人带来的不便,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深恶痛绝。并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校园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校园卫生也时刻影响着。校园文明离我们只有几步之遥!在劳动期间,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不爱护校园卫生那些种种陋习给别人带来的不便,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深恶痛绝。并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作为大学生的我,已经走在社会的前沿,即将走进社会,为生活为梦想而拼搏奋斗。但目前我是幼稚的身上还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如好逸恶劳,怕脏怕累怕苦。这一星期的劳动增强了我对社会的认识。让我接触、了解社会,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克服身上的不好习惯。而学校组织的劳动周,更让我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以前我们依赖于父母,现在依旧依赖。脱离父母的支持我们将无法生存。这是个严峻的问题。一方面增加父母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我们啃老的意识。所以我们要培养独立意识。遇到问题要先想到自己的解决。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现在了解社会才能在今后顺利的融入到社会里。一周的劳动苦的是身体,但内心得到了升华。让我明白,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要想实

  现梦想就得不断拼搏,即使再苦再累,再不想去做你也得迎头直上,直到你完成梦想。劳动周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也让我明白吃苦耐劳的重要性。

推荐访问: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论文摘要 劳动教育 对策 性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