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介绍出口斑点叉尾鮰常见病害的流行情况、症状,并结合我国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安全用药的要求,提出了出口斑点叉尾鮰病害预防的基本准则、药物使用基本原则及常见病害的安全用药。
关键词 出口斑点叉尾鮰;常见病害;安全用药;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 S9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309-02
斑点叉尾鮰原产于美洲,具有生长快、适温范围广、适合集约化养殖、无肌间刺、肉嫩味美、易于加工等特点,深受养殖业、加工厂和消费者的青睐。目前,斑点叉尾鮰是美国第一大淡水养殖品种,占全美淡水养殖总量的70%以上,据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水产展望报告,仅美国对其年需求量即为80万~100万t,加拿大、欧盟和俄罗斯等国对斑点叉尾鮰也存在较大的需求。2007年4月美国以我国斑点叉尾鮰氟喹诺酮药残超标为由,实行“自动扣留”措施,导致随后出口量骤降。近年来,我国曾发生多批输美国产品因药物残留超标而遭退货,因此加强其病害预防,规范、合理、安全地使用药物,强化源头管理,对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病害预防的基本原则
1.1 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斑点叉尾鮰的抗病力相对较强,病害暴发很大程度上是因养殖水体环境不良、饲养不善、管理不当所致,因此在养殖过程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选择良好的养殖环境,控制养殖密度,定期巡查健康状况,定期进行消毒等工作[1]。
1.2 引种进前严格进行检疫和消毒
引种前进行疫病检测,确保其不携带传染性疫病。入池前应用1%~3%的食盐水浸浴5~10 min,或20 mg/L(20 ℃)高锰酸钾浸浴15~20 min,或用30 mg/L的聚维酮碘(1%有效碘)浸浴5~10 min。
1.3 养殖中执行严格防疫消毒措施
苗种入池前应用20~25 mg/L生石灰对水体进行泼洒消毒,各个区域工器具应专区使用,巡查中发现病死鱼应及时做无害化处理,病鱼池中的使用过的工器具要严格消毒,分池后必须进行消毒处理,高温或病害易发季节应定期消毒。
2 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
药物的使用应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和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同时遵守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应遵守我国及进口国或地区的相关法律要求,严禁使用成分不明或含有禁用药物成分的产品。二是应严格遵循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有关规定,严禁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以及没有生产执行标准的渔药。三是发生病害时应科学诊断,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对症用药,防止滥用渔药、盲目增大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等。四是根据不同的药物特性确定不同的休药期,应确保其药物残留限量符合我国及进口国或地区的要求。五是饲料中药物的添加应符合我国及进口国或地区的要求,不得选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或添加剂,也不得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菌药物。六是应建立病害预防和治疗记录,包括发病时间、发病症状、发病率、死亡率、治疗时间、所用药物的名称和主要成分等重要信息。
3 斑点叉尾鮰的常见病害与安全用药
3.1 腹水病
流行情况:水温低于15 ℃,主要危害春片鱼种,随着水温升高,发病率降低[2]。主要症状:食欲下降,离群独游,反应迟钝,尾向下,头朝上,悬浮在水中,出现间隙性抱转游动,鳍基部出现充血,腹部膨大,腹部有大量淡黄或淡红色腹水,肛门红肿,心、肝、肾、脾、腹膜出血。安全用药:外用药可用10%聚维铜碘按10 mL/m2围浸2 h;内服药可用氟本尼考20 mg/kg+VC 0.05 mg/kg拌料内服5~7 d。
3.2 出血病
流行情况:水温为24~32 ℃,随着水温升高,发病率增加,感染快,死亡率达50%以上[3]。主要症状:下颌、胡须充血,腹鳍红肿,皮下有血点、血泡,鳃丝变红,轻压鳃部口腔出血。肝脏片状或点状充血,胆汁变黑,有的油脂变黄,肌肉充血。安全用药:外用药可用10%聚维硐碘10 mL/m2浸2 h,隔1 d后用二氧化氯泼洒3次;内服可用氟本尼考20 mg/kg+三黄散25 mg/kg+板蓝根50 mg/kg+多维50 mg/kg拌饲料投喂5~7 d;防治用药可用2 mg/L土霉素泼洒;土霉素50 mg/kg或用大蒜头50 mg/kg+食盐10 mg/kg,拌饲投喂5 d。
3.3 柱形病(俗称腐皮病)
流行情况:水温15~22 ℃,死亡率达60%,套肠病过后继发柱形病情况更严重,死亡率达80%以上。主要症状:病体表出现不规则褪色斑,背鳍、胸鳍基部或体表出现棕黄色病灶,形成溃烂,口腔变黄、溃烂,鳃黏液分泌增多,鳃丝末端坏死,逐步扩展到整个鳃丝腐烂。安全用药:外用药可用溴氯海因或二氧化氯泼洒,隔1 d进行1次,连用7 d;内服用药可用氟本尼考20 mg/kg或磺胺间甲氧嘧啶100 mg/kg+VC 50 mg/kg拌料内服,连续用5~7 d,首次用量加倍。
3.4 肠道败血症
流行情况:水温为20~32 ℃,感染途径为消化道,发病快,死亡率高。主要症状:病鱼下颌部、腹部和鳍条基部有大面积点状充血,严重的头部形成溃疡性病灶,腹腔有大量积液,肝、肾、脾肿大,出血,胆囊肿大,胃充血,肠道充血,甚至溃肠、溶断。安全用药:外用药可用10%聚维酮碘浸2 h,后用二氧化氯泼洒3次;内服药可用氟本尼考20 mg/kg+三黄散25 mg/kg+板蓝根50 mg/kg+多维50 mg/kg拌饲料喂5~7 d。
3.5 套肠病
流行情况:水温16 ℃以上,一般病程在3~5 d,发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80%以上。主要症状:病鱼游动迟缓,离群独游,头向上,下颌部、鳍条基部充血,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褪色斑,肛门红肿,肠道内有大量含血黏液,肠道有1~2个套叠,部分肠回缩入胃内,肝肿大,有白斑或片状出血,胆囊、脾胃肿大,呈紫黑色[4]。安全用药:外用药可用二氧化氯或三氯异氰尿酸泼洒3~4次,隔1 d进行1次;内服用药可用氟本尼考20~30 mg/kg+三黄散25 mg/kg+根兰根50 mg/kg+VC 50 mg/kg,拌料内服5~7 d。
3.6 水霉病
流行情况:水温13~18 ℃,鱼种入池(箱)受伤或寄生虫感染后易发。主要症状:鱼体焦躁不安,在池(箱)边摩擦,患病部位可见灰白色毛状菌丝团,水霉过多时游动迟缓,食欲减迟,继而发生死亡。安全用药:入池、转池时注意操作,减少机械损伤,并用2%盐水浸5~10 min;入池后用二氧化氯或二嗅海因泼洒2~4次,隔1 d进行1次。
3.7 烂鳃病
流行情况:全年均可发生,水质变坏后易发。主要症状:游动缓慢,集群池(箱)边,鳃丝发红,带有杂质,末端溃烂,严重的局部溃烂,体表没有其他症状。安全用药:外用药可用10%聚维酮碘围浸2 h,隔1 d用二氧化氯泼洒,连用2~3次。
3.8 淋巴囊肿病
流行情况:水温20~28 ℃,水质变坏、阴雨连绵天气易感,死亡率高。主要症状:起初在鳍条基部和头部发现白色串泡,比小瓜虫产生的白点大,2~3 d后全身布满白点,镜检无虫,可见白色结缔组织,鳃丝发白。安全用药:外用药可用烤烟洒熬成汁放冷后加入四烷基铵盐络合碘,围浸2次,隔1 d进行1次,每次2 h,再用二氧化氯泼洒消毒。
3.9 小瓜虫病
流行情况:水温12~20 ℃,高于25 ℃以上不会感染,虫体随水温升高自动脱落。主要症状:体表、鳍条或鳃形成点状突起的白色串泡,如缝衣针尾般大小,严重的肉眼可见全身布满小白点,甚至身体披1层白云状粘液。安全用药:外用药可用辣椒粉和生姜加水煮沸30 min后泼洒,连用3 d,虫体脱落后用二氧化氯泼洒3次。
3.10 病毒病
流行情况:水温30 ℃左右,主要危害1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可感染,病程一般为3~7 d,死亡率高。主要症状:皮肤及鳍基本出血,腹部膨胀,有腹水,鳃丝苍白或出血,眼球突出,肌肉、肝、肾等脏器出血。安全用药: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应注意从预防入手,注意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的抗病力或在入池前注射土法疫苗。
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T 755-2013绿色食品 渔药使用准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 王硕文.斑点叉尾鮰常见病害的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318-319.
[3] 麻韶霖.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主要病害的防治[J].内陆水产,2009(9):37-40.
[4] 刘大志,刘小燕,熊刚.水库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及其防治[J].内陆水产,2006(1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