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园林植物常见蚜虫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10-22 13:36:02 浏览量:

摘要:蚜虫是园林植物常见虫害,它们刺吸嫩芽、新叶和花蕾,使树木不能正常展叶开花,易诱发煤污病,还是多种病毒病传播的媒介昆虫。通过对常见园林植物蚜虫种类进行调查,并结合工作实际对防治措施进行简述。

关键词:蚜虫;危害;防治措施

1 蚜虫危害特点

各类蚜虫一般3月中下旬大量孵化,往往呈集群式暴发,刺吸嫩芽、新叶和花蕾,导致新叶、新梢、花蕾扭曲、萎蔫或产生虫瘿,使树木不能正常展叶开花。大量发生时还会诱发煤污病,造成树势衰退。同时蚜虫在各种寄生植物上来回迁移刺吸为害,是一些草花病毒病传染的媒介昆虫,如棉蚜、桃蚜等,是香石竹坏死病、仙客来病毒病、美人蕉花叶病等病毒病的主要传播昆虫。

2 常见园林植物蚜虫

2.1 秋四脉绵蚜(Tetraneura akinire Sasakj)

秋四脉绵蚜又名榆四脉绵蚜、谷榆蚜、高粱根蚜,属同翅目,瘿绵蚜科。分布在河南、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辽宁等省。寄主以榆科植物如琅琊榆、醉翁榆、大叶榉、榆树、刺榆、白榆等和禾本科植物为常见。无翅孤雌蚜体长2.0~2.5mm,椭圆形,体杏黄色、灰绿色或紫色,体被呈放射状的蜡质绵毛,触角4节,短。喙短且粗,呈矛状,超过前足基节。腹管退化。尾片半圆形,有5~7根毛。有翅孤雌蚜体长2.5~3.0mm。头、胸部黑色,腹部灰绿色至灰褐色,触角4节,前翅中脉不分叉,共4条,后翅中脉1条,没有腹管。卵长椭圆形,长1mm,初黄色后变黑色,有光泽,一端具1微小突起。每年发生约10多代。以卵越冬,翌年4月初孵化刺吸植物嫩叶成虫瘿。5~6月从虫瘿中飞出迁移到第二寄主上为害。9~10月后,侨蚜回迁至榆树上,并在老树干上产卵越冬。

2.2 杭州新胸蚜(Neothoracaphis hangzhouenisi Zhang)

杭州新胸蚜又名蚊母瘿蚜、蚊母瘿瘤蚜,属同翅目,蚜科。第一寄主为蚊母,第二寄主不明。有翅孤雌雄蚜头胸黑色,体灰褐色,翅平覆体背,额瘤不明显。无翅孤雌蚜1龄时体扁,灰黑色,蜕皮后体变为嫩黄色。以卵越冬,翌年3月孵化为干母,在蚊母嫩芽上刺吸成虫瘿,蚊母萌芽展叶时是该虫主要的侵害期。5~6月从虫瘿中飞出,迁移到其他寄主上繁殖为害,11月底到12月,侨蚜回迁蚊母产卵越冬。

2.3 竹茎扁蚜(Pseudoregma bambusicola (Takahashi))

竹茎扁蚜又名居竹伪角蚜,属同翅目,扁蚜科。主要寄主慈孝竹。全年都有为害。无翅孤雌成虫体椭圆形,长3.3mm,宽2mm左右。黑褐色,体被白色蜡粉。触角4~5节。喙粗短,不达中足基部,腹管位于有毛的圆锥体上,环状,围绕腹管有长毛4~9根。尾片半月状,微有刺突,有长毛6~16根。尾板分裂为2片,有长毛16~34根。有翅孤雌成虫长椭圆形,体长约3mm,宽1.6mm左右,触角5节。腹管退化为一圆孔;前翅中脉分2岔,基段消失,2肘脉共柄。以孤雌蚜在竹竿基部越冬,2~3月、7月、9月间新笋萌发时移至新竹梢为害,虫口密度常极高,铺满嫩枝和茎秆,嫩枝受害后萎缩变褐色,诱发严重煤污病,致使整株嫩枝、茎秆上形成厚层黑色煤污,地面也一片污黑,并散发出一股浓烈臭味,重者造成竹子枯死。

2.4 莲缢管蚜(Rhopalosiphum nynphacae)

莲缢管蚜属同翅目,蚜科。一年发生20多代。第一寄主为梅花、红叶李等,第二寄主为睡莲、荷花、慈菇等水生植物。无翅孤雌蚜体卵圆形,长2.5mm、宽1.6mm,体色由褐绿到墨绿色。触角有瓦纹,腹管缢管状,中部收缩,端部膨大,顶端又收缩。尾片长锥形,足腹节有成排卵形纹。有翅孤雌蚜体长卵形,长2~3mm、宽1mm,腹部褐色至褐绿色,腹管缢管状,端部1/2膨大,基部向中部渐细,顶端收缩,膨大部分光滑,基部有瓦纹。以卵在第一寄主上越冬,翌年3月孵化为害。4~5月在第一寄主上形成为害高峰,6~9月迁移到第二寄主上繁殖为害,10月后回迁至第一寄主,产卵越冬。

2.5 梨二叉蚜(Schizaphis piricola (Matsumura))

梨二叉蚜又名梨蚜,属同翅目,蚜科。第一寄主为梨,第二寄主为狗尾草、茅草等。无翅孤雌胎生蚜体长约2mm,宽约1mm,体绿、暗绿、黄褐色,被有白色蜡粉。头部额瘤不明显,口器黑色,复眼红褐色,触角丝状6节,端部黑色。各足腿节、胫节的端部和跗节黑色。腹管长大黑色,圆柱状,末端收缩。尾片圆锥形。有翅孤雌胎生蚜体长1.4~1.6mm,翅展5.0mm左右。头、胸部黑色,腹部淡色,额瘤略突出。口器黑色,端部伸达后足基节。触角丝状6节,淡黑色。复眼暗红色,前翅中脉分2叉,足、腹管和尾片同无翅孤雌胎生蚜。一年发生约20代。以卵在第一寄主上越冬,翌年3月孵化为害,4~5月在梨树上大量繁殖,使新叶和嫩梢卷曲。5~6月迁移至第二寄主越夏为害,6月后在梨树上难匿踪迹,10月后回迁至第一寄主产卵越冬。

2.6 桃蚜(Myxus persicae(Sulzer))

桃蚜又称烟蚜、桃赤蚜、菜蚜、腻虫。属同翅目,蚜科。寄主主要有桃、李、杏等蔷薇科植物,女贞、大叶黄杨、扶桑、柳及十字花科的蔬菜、棉、麻等经济作物。无翅蚜体长2.6mm,宽1.1mm,体淡色,头部深色。额瘤显著,中额瘤微隆。腹管长筒形,端部黑色。尾片黑褐色,圆锥形,近端部1/3收缩。有翅蚜头部和胸部黑色,腹部淡色。腹部第4~6节背中融合为一块大斑,第2~6节各有大型缘斑,第8节背中有一对小突起。一年发生20多代。以卵越冬,3月孵化,群集在寄主嫩芽上刺吸为害,4~5月是为害高峰,常诱发严重的煤污病,6月迁移到其他寄主上为害。9月回迁到第一寄主上形成第2次为害高峰,11月产卵越冬。

2.7 夹竹桃蚜(Aphis nerii Boyer de Fonscolombe)

夹竹桃蚜属半翅目,蚜科。每年发生约10多代。主要寄主为夹竹桃。无翅胎生雌虫身体卵圆形,长约2.3mm,宽约1.2mm,体色黄或金黄,腹管、足黑色。有翅胎生雌虫体长卵圆形,长约2mm,宽约1mm,头、胸黑色,腹部色较浅,有黑色斑纹。已成蚜、若蚜越冬,翌年4月开始为害,5~6月是为害高峰,夏季高温,虫量明显减少,9~10月有一个新的繁殖为害高峰。11月后虫量减少,进入越冬期。

2.8 桔蚜(Toxoptera citricidus)

主要寄主有柑桔、桃、梨等植物。无翅胎生雌蚜全体漆黑色,复眼红褐色,触角6节,灰褐色。足胫节端部及爪黑色,腹管呈管状,尾片乳突状,上生丛毛。有翅胎生雌蚜与无翅型相似,翅2对白色透明,前翅中脉分三叉,翅痣淡褐色。无翅雄蚜与雌蚜相似,全体深褐色,后足特别膨大。卵椭圆形,初为淡黄色渐变为黄褐色,最后为漆黑色,有光泽。若虫体褐色,复眼红黑色。每年发生10~20代。以卵越冬,翌年3月孵化为害。春末夏初、秋季两个繁殖期气候干旱,有利于大量发生,主要寄主食料不足时,有翅蚜迁飞到其他植物上取食为害。11月后有性蚜产卵越冬。

2.9 栾多态毛蚜(Periphyllus koelreuteria Takahaxh)

栾多态毛蚜属同翅目,毛蚜科。主要寄主有栾树、黄山栾树、七叶树、五角枫、椿树和石楠等。无翅孤雌蚜体长3mm左右,长卵圆形。黄褐色、黄绿色或墨绿色,胸背有深褐色瘤3个,呈三角形排列,两侧有月牙形褐色斑。触角、足、腹管和尾片黑色。有翅孤雌蚜体长为3mm,翅展6mm左右,头和胸部黑色,腹部黄色,体背有明显的黑色横带。越冬卵椭圆形,深墨绿色。若蚜浅绿色,与无翅成蚜相似。每年发生5代,春季3代,秋季2代。以卵越冬,翌年3月上旬孵化为害。4~5月大量繁殖。分泌的蜜露大量洒落,整个树冠之下的人行道上黏连发黑。有性蚜11月中下旬产卵越冬。

2.10桃粉大尾蚜(Hyalopterus amygdali Blanchard)

桃粉大尾蚜又名桃大尾蚜、桃装粉蚜、桃粉绿蚜、桃粉,属同翅目,蚜科。主要寄主有桃、李、红叶李、杏、梅、榆叶梅等蔷薇科植物及禾本科杂草。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2mm,翅展6.6mm左右,头胸部暗黄至黑色,腹部黄绿色,体被白蜡粉。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3~2.5mm,体绿色,被白蜡粉,复眼红褐色,腹管短小,黑色,尾片长大,黑色,圆锥形,有曲毛5~6根。一年发生10多代,以卵越冬,翌年3月下旬孵化为害。5月上中旬为繁殖为害高峰,常诱发严重的煤污病,5月后有迁移蚜迁飞至夏寄主上越夏为害。10月后回迁至越冬寄主上产卵越冬。

3 防治方法

3.1化学防治

每年蚜虫发生为害较早,一般3月中下旬集中孵化为害,此时蚜虫大多为无翅蚜或干母,也是一年中孵化最整齐、发生时间最长、扩散为害最慢的一代。蚜虫的天敌活动频繁期一般在4月下旬以后,所以3月下旬~4月上旬蚜虫未迁飞扩散之前是化学防治蚜虫、保护天敌的最佳时期。可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10%吡虫啉1000倍液、1.2%苦·烟乳油800倍液或10%蚜虱净超微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进行防治。若已有煤污病现象,在杀虫时可添加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来控制病情。

3.2 农业防治

蚜虫卵、若蚜、成蚜多在树皮裂缝、嫩枝、芽苞上越冬,可结合冬季修剪、涂白、喷施石硫合剂消灭越冬卵、成虫或若虫。及时清除绿地、苗圃等周边杂草。杂草是很多蚜虫的夏寄主,是蚜虫栖息、繁殖的主要场所,所以春季及时中耕除草也是防治蚜虫的重要手段之一。

3.3 保护天敌

早春及时药防,4月下旬以后是天敌活动的频繁期,若此时虫害发生未造成大的经济损失,尽量不使用化学杀虫剂。蚜虫的天敌有瓢虫、草蛉、食蚜蝇等。较常见的有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七星瓢虫、食蚜蝇、十三星瓢虫、两星瓢虫、多星瓢虫、步行虫等。

3.4 利用黄色板诱杀蚜虫

利用蚜虫的趋化性,在黄色板上涂上黄油,蚜虫发现黄色,就会纷纷扑向黄色板,这样蚜虫就会被粘于黄色板上。待到一定数量时,把粘于黄色板上的蚜虫加以处理即可。

3.5 利用杨柳枝把诱集蚜虫

蚜虫对杨柳散发的气味具有很强的趋性,可取一定量的杨柳枝条扎成把,置于蚜虫大量发生的植物地点,可把大量的蚜虫诱集到一起,便于集中杀死。

3.6 利用黑光灯诱杀蚜虫

蚜虫具有很强的趋光性,把黑光灯置于蚜虫大量发生的植物地点,诱杀效果极为显著。

3.7 利用叶面喷肥防治蚜虫

利用10%的碳铵溶液、0.5%的氨水溶液、2%尿素溶液进行根外喷施,每隔7天左右喷施1次,连喷2~3次,对于防治植物上的蚜虫效果很好。

(收稿:2013-11-08)

参考文献:

[1]孙耀良等编著.园林花木病虫害及其防治[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6294,229

[2]刘振宇,邵金丽等编著.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22054838

作者简介:王柱波,男,汉族,濮阳人,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工程师职称。

推荐访问:蚜虫 园林 防治措施 植物 常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