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随看辛亥罩命白年剑采,国服的话题又一次被热议,近日,拥有国内一流服装研究实力的东华大学组织专家开展相关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随着民众文化意识的增强,我国需要建立相应的“国服制度”,建立“国服元素库”。到底哪个更适合作为国服成为争论的焦点。这些专家认为,中山装和旗袍比较有代表性,但是国服需要经过调研,得到大多数人认可喜欢才有可能被接受。
在国际上有自己国服的国家很多。如日本民族的和服、大韩民族的白袍服等,特别是阿拉伯国家更视自己的民族服饰为生命。中国历史上也曾有国服的相关制度,中山装曾一度被世界公认为中国的国服。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中山装,1929年,国民政府将中山装定为礼服,同年公布的《民国服制条例》又选定旗袍为国服。中山装虽然在建国后并未被明确定为国服。但在50年代,中国一度以旗袍、中山装作为国家形象。
1983年,我国外交部《关于参加外事活动着装问题的几点规定》中,对出席庆典仪式、正式宴会、领导人会见国宾等外交活动时,明确了着装要求,男同志着中山服、西服(打领带)或两用衫等成套服装,女同志最好穿旗袍或长裙。这个规定似乎印证了中山装、旗袍等可以代表我国出席重要场合活动。2006年3月17日,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以“和谐·时尚·国服”为主题,邀请海内外专家为中国国服寻找答案。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纷纷提出建议,要求国家正式确立国服。
到近年来,中国人究竟需不需要国服更是大众关注、争论的焦点。反对者认为:第一,不能复古倒退。如今的自由时代,人们不再需要统一的服装来表现特征。第二,国服不符合现实生活。第三,不能限制了穿服装的自由。而支持者认为:首先,国服提升国人文明素养。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参与重大国际交流活动、重大节事活动日渐频繁,大众的着装要求、品位逐渐提高,希望通过服装突出国家身份的人越来越多。其次,国服是国家经济发展、国力的增强和自信心的体现。服装界人士认为国服是必须要的,它是中国成为服装强国的标志。
那么,国服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究竟什么样的服装能代表中国文447近几年,国内一些服装设计师对国服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都试图让自己的作品更靠近国服的称谓。那么,中山装能否被视作现代国服?全国十佳设计师刘晓刚表示:“夏天穿它就会太热。”他认为,国服应该包含一系列款式,而不是统一制服样式。作为一种文化,服装在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選择,比如祭孔的时候就不能身穿清朝服装。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卞向阳教授认为,国服既要继承、也要创新,更要符合当下人们的穿衣习惯。谭安认为,国服一定要有历史的积淀,应当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文化,并被广大国民认可。同时,国服也应当符合当今世界的潮流趋向,与世界的主流思想要结合。
中国拥有50多个民族,要全达成对国服的统一认同,解决国服之争的问题,有关专家们认为:
一、建立“国服元素库”。刘晓刚认为,“国服必须最大程度地得到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广泛认同和接受。应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从传统服装和民族文化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元素,作为构成国服的规定性元素。”刘晓刚还建议,为了使国服适应不同的礼仪场合和气候变化的需要,可尝试建立系统化国服款式库,通过征求和筛选,最终缩小范围确定方案。也正因如此。国服设计和制作必须要由国家牵头进行,不能被某家单位或某个设计师简单决定。
二、推动建立服饰制度。卞向阳指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服装经历了西式服装普及的过程,如今大家又在讨论回归于中式服装的再创造和中国元素的再运用,更多表现在内在的精致、讲究的穿衣风格和服饰礼仪观。他认为,中山装、旗袍,唐装,甚至古代服装都可以被吸纳入国服的设计。他呼吁推进服饰制度建立,1912年和1929年,我国都曾颁布过服饰制度。“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可以讲点服饰制度了,通过服装,由内到外,把国人的修养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