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戏曲的混搭讲究和谐

时间:2022-10-30 17:00:05 浏览量: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摘 要:戏曲作为多种元素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符合现代流行的“混搭”思想,且很明显地体现了混搭的核心:和谐,本文试以元杂剧为例分析戏曲的混搭风格,找出其讲究和谐的关键点。

关键词:戏曲;混搭 ;和谐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

戏曲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反映了一个事实:戏曲包含多种元素。由于混搭出戏曲的元素众多,按照排列组合对其任意搭配,必定产生多种结果,但只有一种才能使其发生真正的质变,即和谐状态。

从宏观上看,首先,戏曲作为可阅读的案头文本,就必须是戏剧性、叙事性与抒情性的综合,因为从本质上讲戏曲属于戏剧,核心是故事,因此戏剧性应当是其本质属性。同时作为中国的戏曲,它应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如小说及说唱文学的叙事特点及诗词等的抒情功能就会影响它整体的文本性质,所以中国传统戏曲最终既有戏剧性,又包含叙事性和抒情性,三者和平共处,相互渗透。此外,戏曲不仅供人阅读,更多的是被搬上舞台进行舞台表演,而中国戏曲追求的是一种形象生动的声色表演,因此要声则离不开“唱、念”,要色则离不开“做、打”,要生动形象则“唱、念、做、打”缺一不可,四种方式共处一体。再次,从整体上来说戏曲要求雅、俗的混搭,因为它所对应的观众属于不同阶层,既有高官贵族,也有平头百姓,所以在创作上也得是一雅一俗的对应,即文人灯前笔下的“案头剧”与艺人台上口头的“演出本”,在实际演出过程中,戏曲不能完全偏向一方,因为只有实现“案头剧”与“演出本”的和谐交融,才能取得雅俗共赏的效果。

再从微观上看,首先戏曲的核心目标在于向观众呈现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故事,那么要表现一个故事,就得先在创作上找到符合的题材来建构一个大体的框架,戏剧的题材有很多,如清官断案型、爱情婚姻型、伦理道德型等等,有的取材于历史,有的来源于小说、说唱文学等民间故事,但基本上都是两者的混合,即史不按实或将虚构的故事放于真实的历史当中。如元杂剧中的三国剧、水浒剧等基本上是由民间说唱的历史故事改编而来,其中既包含了部分历史的真实又夹杂着大量的民间传说,再如《冻苏秦》出于历史记载的书籍《史记》,但由于元杂剧的主要观众是市井百姓,所以最终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也就变成具有浓厚市民色彩的历史人物和情节了。而这些变化也真实地体现了小说、说唱等通俗文学与史实类正统文学的和谐混搭。当剧作家选择好题材以后,必然要加进多个情节和适当的冲突来丰富简单的框架,使之更为饱满,而这些情节若具备一定的传奇色彩,则会更加生动有趣。如《单刀会》中关羽单刀赴会,神勇无比;《博望烧屯》中诸葛亮才智过人,料事如神,各个情节都显得紧凑而妙趣横生。此外像《竇娥冤》中六月飞雪、鬼魂诉冤,《倩女离魂》中张倩女离魂出走后又魂归真身等,都属于超越现实的幻想状态,但元杂剧将他们放置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中,以合理的情感发展作为联系观众与剧情的纽带,如窦娥之冤申诉无路,绝望之时唯有祈求苍天,这与当时人们相信的“天人感应”、“苍天有眼”等情感寄托是相符合的,因而能与观众产生共鸣,让剧情有了可信性与继续发展的可能性。从心理上来说这种情节给了观众强大的震撼感和力量的崇拜感,但从文学角度而言,这是一种史实性客观世界与诗性化美好主观世界的混搭,真实中渗透着点滴的虚构,而且二者和谐的交融使得虚构变得更加真实,这也足见民间文学的魅力所在。众所周知,冲突是戏剧的生命力,它能紧扣人心,但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情况却有所不同,虽有些作品以丰富尖锐的戏剧冲突取胜,如《赵氏孤儿》,但也有些作品相对而言冲突较为平缓或干脆没有,如《救风尘》,以强烈的喜剧效果冲淡了戏曲冲突的严肃性,《误入桃源》、《扬州梦》等几乎就没有什么冲突,但这类作品仍能获得观众的喜爱,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主要是由戏曲的和谐美决定的。中国古典戏曲相当重视曲词的写作,而在写作曲词时又常常将诗、词、典故、口语等融合在一起,使得优美的曲词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如《误入桃源》中当他们遇仙之后,二仙频频劝酒之时,刘晨唱道:

真乃是罗绮丛,锦绣中……歌尽桃花扇底风,筵宴将终。[1]

这里运用“真乃”、“受用些”等衬字消解了诗词原本的严整格律,使句式更加灵活自如,而且通过以上美妙的曲词给观众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桃源世界,加之歌舞、科白及剧情本身的情感表达力,使得戏曲的抒情性更加强大,所以即使没有扣人心弦的冲突,完美的画面想象和真挚情感的和谐搭配仍能打动人心。而且,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相当多,除冲突外还有动听的音乐,好看的舞蹈,夸张的妆容,幻化意象的杂技,幽默诙谐的科诨滑稽等,使得戏曲可供欣赏的地方太多太多,从而弱化了观众对冲突的需求,这也足见观众追求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和谐美,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突出。

其次,戏曲是放在舞台上供人观赏的,所以它的故事就需要演员将它演述出来,而要呈现其间的冲突、情节,就不得不运用到语言及与之相适的动作。语言一般集中在宾白与唱词中,由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加之宾白多为人物之间的对话,所以交流时自然需要更多地使用包含虚词、方言等的口语,以便观众能轻松理解。这样虽说较俗,但由于宾白在内容上融进诗文成句和典故,并在形式上运用一些新奇的巧体以直露的表达方式出现,所以整体呈现出一种俗中有巧,白中带文,隐中见显的和谐美。此外,唱词因要和音律且多为抒情,故而语言较之宾白需更为典雅,虽保留了曲的本色,但也是雅俗兼有。如《金钱记》中:

俺则见香车载楚娃……香馥馥麝兰薰罗绮交加。[1]

总体而言,该唱词在语言上具有诗词的端庄婉转,华丽美幻,但“蹴鞠场”、“秋千架”等俗化意象与“香车”、“王孙”、“游人”这三组一短一长的灵活句式以及大量的叠字、重字的融入,使整个曲词变得俊爽直露,形成一种“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雅俗共赏之混搭语言风格。相对于与语言表达相适的简单性动作,舞蹈表演及杂技之类的复杂性动作对于整个戏曲的表演效果更为重要,因为戏曲要有一定的观赏性,所以歌舞音乐、武术杂技等元素就需要融进说唱交替的文字表述中,以增加整个戏曲的动态性和丰富性。

最后,戏曲作为一门综合型艺术,针对观众的爱好和表演的上下场制,还需要部分科诨滑稽的穿插,一方面为增加场上气氛,调节大段宾白唱词带来的乏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演员一定的时间准备下一场戏,因此常在宾白中或折与折之间插入科诨、队舞、吹打之类的伎艺来弥补舞台间隙。如《孤本元明杂剧》中《降桑根》一剧。该戏的每一折之间都加插大段浑闹、宾白、科泛,把原本宣扬孝顺父母的庄重气氛冲散得七零八落,这不仅有调笑和弥补间隙的功效,也是以行孝的情节为框架来串演各种伎艺的方式,展现了戏曲讲究各元素和谐搭配的审美心理。

总之,在现代社会看来,这种搭配很平常,但对于当时还没有将各种文学形式和表演手段综合运用的社会而言,即戏曲成熟之前,诗、词、赋、散曲、文、小说、对子等各种文学样式和科诨、歌唱、舞蹈、音乐、故事、美术、建筑、杂技等表演手段都是相对独立的东西,是难以将其全部和谐搭配或者还不知道这些风格不同的元素能够完全融入一种艺术形式当中。而后,戏曲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它做到了这一点:将多种不同的元素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那么在那个时代的人看来,这些元素的共处就属于混搭,而戏曲也就开了“混搭”的一个先例!

参考文献:

[1] 臧晋叔.元曲选[M] .北京:中华书局,1958.

[2]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推荐访问:戏曲 讲究 混搭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