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赵淑权研究员谈的最多的话题是稀土。作为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他工作47余年来一直从事环境放射性监测,包括放射化学分析和γ能谱分析,形成以γ能谱技术为核心的两个系列。人工放射性的监测,即核事故的应急快速分析;天然放射性的监测,即稀土生产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分析及其转移规律的研究。他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
他说,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机遇与挑战共存。我国曾经是稀土储藏大国和生产大国。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赵淑权认为“要充分发挥好稀土这一战略物资的价值。”
每每谈到稀土,赵研究员就似乎有满肚子的话要说。他说:“离子吸附性稀土(又称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简称南方离子矿)富集了中、重稀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更是我国特有的宝藏。要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同时要花大力气,投入适当的资金,加大对环境的综合治理,形成可持续的、长久的发展态势。他接着说“因此,在稀土生产中‘三废处理’要引起重视。在废水的排放上要重点投入,排放的标准要与国际接轨,检测的方法要更科学、合理、实用。”
关于稀土,赵淑权感慨不已地说:“我国是稀土大国,但是在稀土产业链上,一些稀土资源贫乏的国家垄断着稀土高端技术,而我国却沦为稀土原料的供应国,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上,在稀土价格上还没有话语权,这是极为不合理的。”
他继而满怀信心地说:“先前那种以稀土资源换取外汇的时代业已过去了,现在是到了以稀土资源换取我国所需要的高端技术,或者稀土资源随行就市的时候了!”
1965年,赵淑权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物理二系放射化学专业,在复旦的5年大学生活和1976年回校后将近一年的科研协作,使赵淑权得到了良好而又系统的严格教育。1965年至1982年期间他任职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在山东17年的工作锻炼,为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1994年赵淑权赴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进修,这段进修的经历,更是使他大开了眼界,终身受益。
在科研工作中,赵淑权加强协作攻关,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实验室平台,迅速占领知识产权的制高点,为我国的稀土研究培养人才,并积累了大量经验。1983年12月他参与的“核试验沉降物对济南地区环境放射性污染水平调查与卫生学评价”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9年12月“用Ge(Li)γ谱仪测定海底沉积物中137Cs、40K、U、Ra、Th的方法研究”获山东省第二届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1988年4月“上海地区放射性调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对上海地区污染调查”获上海医科大学成果奖,并通过上海市环保局的科研成果鉴定。他还先后发表论文38篇(两篇以英文发表),其中作为第一作者的有20篇,由他执笔的4篇。
科学研究需要团队的协作精神,需要前赴后继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更需要承上启下,海纳百川,这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攀登的过程。赵淑权希望自己能健康工作50年,回报母校的培养教育、回报社会。虽然已经退休,但是赵淑权认为这应该是新事业的新起点,他在“与时俱进”的鞭策下,在这个新起点上为新的事业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