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时间:2022-10-30 08:06:02 浏览量: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分析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双元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现状可知,建立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岗位能力为主的“集群式模块”课程内容、“双元一体化”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加强“双师型”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能有效地提高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2-0051-04

加强实践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及提高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成功实现就业创业的基础;是职业教育增强服务能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因其教学场地的不固定性和开放性,与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大区别。传统的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下不足:(1)教学内容简单,程序死板,实践教学时间不足,导致理论的应用和验证受到局限,且遇到突发故障或问题就束手无策;(2)实践教学资源不足,设备比较落后;(3)“双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师实践能力薄弱,所培养的学生能力与地质勘察行业的需要还有很大距离。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属于实践性较强的施工类应用技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驱动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国内工程地质勘察类单位也将深化管理改革,实行项目法施工的管理体制;众多工程建设项目逐渐向山区复杂地质环境深入,涉及岩土工程勘察施工的项目越来越多,技术更新加快,工艺操作技能要求高,一系列工程地质勘察项目亟待解决。工程地质勘察施工技术的施工类单位特别需要一大批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急需配备一批熟练掌握岩土工程施工生产运用本领,懂管理、会经营、能履行现场施工项目经理职责的复合型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知识,具有现场施工管理、技术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及独立的市场经营能力。具体而言,应具有熟练操作各种钻探施工生产设备、仪器和机具的能力,熟练掌握工程勘察施工现场各施工岗位的操作技术和生产工序的能力,独立处理施工现场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工程事故的能力,编制小型工程地质勘察施工组织设计和贯彻实施的能力。

一、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五年制高职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是由学校传统的三年制中职钻探技术专业转变过来的,随着地质勘察行业的快速发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是由学校原钻探工程专业改变过来的,偏向地质找矿,岩心钻探实践教学训练多,工程地质勘察实践教学相对较少,也比较简单,岩土力学试验实践教学和大口径工程钻探用设备及施工实践教学基本没有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与工程地质勘察实际生产脱节,技能训练不足且形式单调,泥浆实验等验证性实验过多且内容比较落后。江苏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虽与同类区域面积不算大,但区域经济比较发达,深孔岩心找矿项目少,加上工程建设全面开展,工程地质勘察项目多,工作量大,所以现有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地质勘察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

(二)实践教学规划不科学

从工程勘察项目的多变性来看,目前的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时间和顺序安排不合理。在不同的学期开展何种实践教学活动,尚未形成合理的整体规划,如岩心钻探操作实习应在工程勘察实习之前,大口径钻孔实习应在最后;低年级学生过早参加生产实习;《建筑地基岩土工程评价》课程超出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计划之外等,导致实践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实习阶段的安排科学性和实用性不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等相对滞后。

(三)实践教学基础工作不能适应专业发展需要

实践教学的基础工作包括管理机制、教师和教材三个方面。由于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实习方式多、组织难度大,学生实习管理跟不上,制度建设薄弱;现有专业教师大多由学校到学校,有的是业务能力单一,专业实践能力满足不了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对学生培养的需要;专业教材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本科、专科和中职教材内容基本相同,教材中对操作规程、操作要点及有关操作注意事项等经验性、实用性强的内容涉及太少,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适应岗位操作要求,往往需要较长的过渡期,择业能力及职业适应性不强。

(四)实践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实践教学资源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资源。近几年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增加幅度较大,学校在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方面建起了岩矿石鉴别地质实验室、土工试验室、岩心钻探实训场、工程勘察实训场等,但还不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主要是因为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不健全,教学实践设备陈旧、品种单一、更新滞后,且工程勘察施工流动性大,校企合作缺少有效法规和机制,很难在企业建立长期固定实习实验基地,无法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二、基于校企“双元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

双元是指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人模式中的学校与企业。所谓校企“双元一体化”是指学校和企业融为一体构建的由学校相关专业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相应的生产经营资源整合组成的若干紧密型实体。校企双方合作体现在共同办学、共同育人、共同生产、共同经营等多方面,以此为平台通过资源共享,提高学校的技术技能型 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

学校通过树立校企“双元一体化”理念,改革实践教学现有不适宜的目标、内容、管理及保障体系,建立以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具有较高实效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改善管理运行模式,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一)建立以工程地质勘察职业能力为主的目标体系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也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中心环节,更是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培养工程地质勘察、施工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工程地质勘察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办学过程。因此,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校企“双元一体”共同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人才的基本职业素养包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艰苦奋斗,事业心强;一专多能,实践能力强;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强;体魄健壮,适应性强;从传统的单一技术型人才转变为综合技术型人才,从技术型人才转变为技术经营型人才,从知识型人才转变为智力技能型人才等。职业能力包括识图、绘图能力;对不同的岩土层和不同的施工条件下的施工方法分析和选择能力;钻机等设备操作、调试、维护和维修能力;处理工程勘察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和事故的能力;小型工程施工组织和安全管理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包括项目经理、相关专业拓展能力等。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都是以工程勘察职业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四者关系如图1所示。

(二)建立以岗位能力为主的“集群式模块”课程内容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课程内容包括职业基础模块(含文化课、职业道德、思想品德、身体素养、基本技能等内容),职业技能模块(含岩心钻探施工、工程勘察施工和岩土工程施工等内容),职业岗位专业技术技能模块(含钻工、机械维修工、泥浆工、钢盘工、砼搅拌工、测量工、机长、班长、记录员、土工试验员、地质编录员、预算员、安全员、技术员等岗位内容)。学校应据此按10个学期分层次递进式设置课程,有序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

如工程勘察施工中基本工作方法和技能训练内容如表1。实习要求:了解钻探施工方法与工艺;掌握岩心编录技术与方法;理解常见原位测试原理和操作技能及测试资料整理等原理概念;掌握室内土工试验样品的取样技术与方法;掌握室内岩土力学试验仪器操作技能及数据整理方法。

(三)建立“二元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与江苏煤炭地质局作为校企双方合作成立了经济实体——大地工程勘察院。大地工程勘察院作为校企双方的二级单位,由江苏省煤炭地质局长江集团工程勘察院与学校共同提供人、财、物支撑。勘察院注入资金,学校地质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提供教师及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实行股份制,独立运行,独立核算,江苏省煤炭地质局占股份49%,学校占51%。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保证经济实体及实践教学正常运行。大地工程勘察院成立了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整个专业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资源配置和利用,质量监控与考评工作等。并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制定了《实训工作规程》、《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实习生管理制度》等。这种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模式能真正实现校企双方共同组织管理,共同承担责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基于校企“二元一体化”成立的大地工程勘察院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具有参加工程勘察施工项目以及长江集团提供或现有工程勘察项目任务的职责。教师通过完成工程勘察项目施工,熟悉工程勘察项目生产施工工序、工艺流程和工艺技术,掌握各种钻机等设备的操作技术技能,积累工程勘察施工经验,在勘察技术研发和技术革新及成果转化中提高自身的新技术开发能力。工作中,还应构建大地工程勘察院实践教学、施工科研团队和技术创新团队,深入钻研技术、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实实在在地提高“双师”队伍素质。

(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就业

因长江集团工程勘察院及大地工程勘察院的先进技术及专业领域的前沿设备条件等,使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更贴近施工现场,更真实,更先进,更能体现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基地的先进性、共享性的要求,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使用实训基地,形成了“课堂与项目生产施工现场统一、教师和师傅统一、学生与学徒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作品与产品统一”,“教、学、做”融为一体的生产教学科研共享的校企合作良好态势,促进了学生“零距离”就业。

三、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使实践教学系统化、规范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切实可行有效。如此,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技能大赛获奖率高,就业率为100%。很多学生在地质勘察单位很快就成为业务骨干,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目前该专业学生供不应求。

参考文献:

[1]康树元.对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1).

[2]南亲江,丁莉东.高职工程测量专业“主体双元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3]蔡国军.岩土工程勘察实习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6).

[4]高慎淦.基于校企“双元主体”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

[5]杨劲松.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刍议[J].江苏教育研究,2013(9).

(责任编辑:沈彬)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勘察 探讨 工程地质 实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