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形态,是人类社会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河北省各个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存在着依赖能源的高投入、低效益的增长特征。因此,应按低碳经济的要求,合理优化河北省产业结构,以实现河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河北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河北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76-03
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的事件不断增多,而在2013年年初中国多地遭遇雾霾天气,使人们谈及“PM2.5”而色变,这些都说明解决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刻不容缓。中国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低碳经济作为解决气候问题和能源危机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对低碳经济下的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金涌等(2008)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消费过程等方面对低碳经济的理念、实践等进行了研究。潘家华(2009)指出,发展低碳经济,不能盲目寄希望于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的调整,重点应放在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引导消费者行为方面。于刃刚(2011)提出打造环京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提升整个产业结构的技术层次,以推进河北低碳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低碳发展的研究,还需要深入探讨下去。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以传统的钢铁冶炼、化工、制药产业为主, 能源消费总量近期内还会继续增加,因而碳排放总量会以较快速度增长,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本文结合河北省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并在现实基础上提出低碳约束下优化河北产业结构的具体建议。
一、低碳约束下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紧迫性
2009年11月26日,中国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明确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国政府已经在两方面对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具体目标,一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力争达15%左右;二是树立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环境保护部2013年3月6日发布公告,将对重点控制区的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据介绍,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地区为纳入国务院批复实施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控制区,共涉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区十群”19个省(区、市)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河北省从地理位置上看,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环绕首都北京和天津市,北与辽宁、内蒙古为邻,西靠山西,南与河南、山东接壤,东临渤海,自古就是京畿要地。从经济实力方面来看,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24 5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在全国排名第六。从能源消费来看,2011年全国能源总消费总量为348 002万吨标准煤,而河北省能源消费量为29 498.29万吨标准煤,占全国总量的8.5%。① 河北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京津自然环境质量的提高,更会为全国实现低碳的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做出重大贡献。低碳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推动低碳经济更顺利地进行与发展, 并从根本上促进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型,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河北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1.河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河北省目前处于人口迅速增加、工业化中期发展的阶段,能源消费总量在一定时期内会继续增加,碳排放总量也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以传统的钢铁冶炼、化工、制药产业为主,长期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格局,第二产业在总量上和比例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
由表1可见,自2007—2011年五年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较快发展速度,其中第二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都保持在5.7%以上,2007年高达7.5%,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明显较弱,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在5年间有小幅波动,基本保持在4%左右,2011年又回落到3.7%的增长率,发展劲头相对不足。因此,河北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第二产业的增长带动的。这种过分倚重第二产业的发展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但是其不利后果是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利于河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2.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滞后。河北省自2009—2011年粮食总产量分别为2 910.2 万吨、2 975.9 万吨、3 172.6 万吨,连续上升,不断创历史新高。但总体看,河北省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滞后(如表2所示):
由表2数据显示,2007—2011年五年间,处于第一和第二位的是农业和牧业。五年中,传统农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上,2010年高达57.32%,而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例甚少,都在5%以下。第一产业中农业和林业能够吸收大量的碳排放,因而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面。由于河北山区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致使部分山地废弃,不利于当地农业和林业经济的发展。河北省缺少大型的农业服务企业,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都相对落后,土地的使用效率较低,农林业收入增长较慢。而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的大量使用,致使土壤结构恶化,自然环境受到污染,所生产的农产品也不符合当前绿色安全食品的要求,降低了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3.传统工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2007年、2010 年和2011年河北省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8.7%、59.7%和62.7%,而工业产值占GDP比重分别为 56.9% 、54.5%和58.7%,① 数据表明河北省的GDP的发展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带动的,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又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结构导致河北省经济发展和碳排放量的增加几乎是同步进行,引发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河北省六大高碳排放产业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六大产业的能源消费占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碳排放接近工业排放总量的90%,给河北的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4.第三产业总体水平发展缓慢,内部结构有待调整。第三产业大多是属于低能耗和低碳排量的行业,因而其在总体经济中比重的提高有利于降低碳排放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技术、物流和旅游等行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健全良好的金融体系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通过对金融政策调控,可引导资金投向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企业和产业中去,有效地促进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但是河北省的金融产业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现代金融工具如创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不够,很多企业的增长方式仍较为传统,对创新金融工具的利用不足。河北省的第三产业普遍存在产业规模较大,但效率不高的问题,有待加快产业发展速度和提高产业质量。
三、低碳约束下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河北省长期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格局,与高度化的“三、二、一”型结构还有较大差距,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逐步扩大第三产业在地区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二是促进三大产业的内部升级。第一产业产业内部的升级主要体现在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特色农业和现代观光农业的转型,并协同发展以科技咨询、旅游观光、营销策划等为内容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业的内部升级表现为传统工业向信息技术高端领域的转型,并协同发展以金融、信息服务和教育等为内容的第三产业。具体如下:
1.以发展低碳农业为契机,实现第一产业低碳化。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不仅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更注重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农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这对降低碳排放、维护环境、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意义。第一,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保墒条件,提高土壤生产力。利用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特别是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量,提供无公害的食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第二,推进旅游农业的发展。根据河北省的具体条件,大力开发旅游农业,以此促进农业生产,带动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丰富城乡居民生活。同时要不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以开发利用绿色优质资源、营造优良环境为导向,加快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提供一流的食品和一流的服务。第三,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提高秸秆低碳化利用。河北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和稻谷,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是农业中的重要剩余能量,其中70%以上的纤维素、木质素得不到有效利用,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的气体严重污染大气和环境。因此急需探索出综合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的新途径,如采用秸秆气化技术,或者用作饲料、肥料、培养料等,这样既充分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又达到了防止环境污染的目的。
2.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促进第二产业低碳化。第一,以新能源技术创新带动第二产业能源结构升级和低碳化。第二产业是耗费能源最多的产业,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广新能源技术使用的范围,对于实现第二产业低碳化有重要意义。目前河北省各个城市正在逐步提高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比例,页岩气的开发利用也将逐步推进。河北省煤炭资源分布面积较广,而在煤层的顶板和底板有数百米厚的碳质泥岩和砂泥岩地层,这样的地理环境具备页岩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加大对页岩气资源的研究和勘探开发,是今后河北能源技术研发的主要方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促使能源结构优化,更从根本上使河北省能源供给和碳减排问题得以解决。第二,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在河北大力发展和推广清洁煤技术。现阶段,河北省能源消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煤炭为主,因此发展清洁煤技术对于河北省来说尤为重要。河北政府应根据实际制定碳排放税收制度,同时以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低碳工业,逐步减少河北第二产业对煤炭能源的能耗,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使用的整体效率,限制和淘汰高碳企业和产品,使低碳工业成为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工业领域。第三,优化第二产业组织结构,培育低碳支柱产业。第二产业应重点依靠科技创新,合理利用河北省的优势资源,培育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以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以低碳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同时积极扶持在产业中的中小企业,不断完善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各个企业之间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之上,实现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
3.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第三产业低碳化。积极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结合河北省的具体省情,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在不断推进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为信息产业、旅游业等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于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和餐饮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部门,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应以完善的法规制度,为其构建良好的环境,在低碳约束下,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实现传统服务业的内部创新。发展第三产业,需要政府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上支持,如降低第三产业的营业税,改善投资环境,为第三产业发展拓展空间。
四、结束语
河北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发展低碳经济有重要意义。实现河北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推动河北低碳经济更顺利地进行, 并从根本上实现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型。河北长期以来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各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在低碳约束下优化产业结构,使其向高端的“三、二、一”转化,并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合理优化的产业结构促进河北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2012)[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 河北经济年鉴(2012)[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 汪程程.低碳经济发展思路——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J].经济论坛,2011,(1).
[4] 母爱英,张良.低碳经济中的河北——机遇、挑战与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10,(9).
[5] 牛桂敏.基于低碳经济的天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4).[责任编辑 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