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广州市产业结构及其就业效应

时间:2022-10-29 11:42:03 浏览量:

摘 要 本文在梳理产业分类、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优化等概念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搜集广州市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构成和就业数据,用计量模型对产业结构和整体就业情况之间的变动关联进行实证分析。广州市在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获得了卓越的成效,理论和数据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为第三产业对广州市就业增长具有最大的正效应。第一、第二产业若以挤出第三产业为发展前提,都会造成就业的负增长。因此,本文建议广州市加快经济转型,深化向3-2-1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使就业结构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并带来就业的增长。

关键词 三次产业 产业结构 就业 挤出

一、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

(一)产业分类理论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分类标准,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产业进行分类。《产业经济学》一书中将经济学中对产业的分类方法归纳为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法、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产业地位分类法、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等八种。其中生产结构分类又分为霍夫曼产业分类法、“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生产结构分类法和日本经济企划厅的产业分类法三种方法。

不同的产业分类方法曾在不同时期盛行,主要适应于时代经济发展特征。例如,“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被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主要产业分类工具。”[1]

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建立在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基础上。这种分类由Fisher(1935)最早提出,根据社会生产发展阶段的资本流向将产业划分为与农业相对应的第一产业,与工业相对应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2013年版规定,我国对三次产业分类如下: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在广州市统计年鉴中两个子科目为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二)产业结构的内涵和广州市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也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的含义既有狭义的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不断更替的动态规律,也有广义的各产业间的数量比例上的关系。

在三次产业分类法基础上,本文聚焦对应的三次产业比重不同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结构分为1-2-3型,1-3-2型,2-1-3型,2-3-1型,3-1-2型,3-2-1型六种类型。其中数字1、2、3分别代表三次产业,数字越排在前面,代表的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越大。”[2]

3-2-1型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许多我国目前大城市所追求的以服务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形产业结构,广州就是近年来极力追寻产业结构调整向3-2-1型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之处,1978年广州的产业结构属于2-3-1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1.67%、58.59%、29.74%,而到了2012年,这三个数据分别为1.58%、34.84%、63.58%,已经初步转型为3-2-1型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一半,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已经低于2%。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产业结构效应会发挥作业。产业结构效应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本文研究广州产业结构的就业效应,即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对广州宏观就业情况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变化,三次产业吸纳就业人数比重也在不断变化:1978年广州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为43.69%、32.13%、24.28%;2012年这三个数据变为8.62%、37.50%、53.88%。从宏观数据的变化来看,第三产业在广州经济中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超越第二产业,成为主要的就业方向。(数据来源:广州统计信息网)

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就业原理

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调整属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也会产生正的就业效应。

温杰(2010)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一文中归纳了两个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的就业效应的观点,其第一个观点如下:资本深化在长期中促进就业增长。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增长水平,而长期看来,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在长期中,产业升级对就业增长的影响,集中表现为结构性转换效应,即:产业升级在减少低层次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也增加了高层次劳动力的就业。(胡磊,2010)从广州市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数据看,广州的产业升级对就业增长的结构性转换效应已经发挥作用——就业结构的调整明显慢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但仍以稳定的速度在进行调整转换,每年大量劳动力人口流向第二、三产业就业,而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和就业比重都在减少。

三、广州市产业结构影响就业情况变动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与系数解释

为了确定广州市产业结构与就业情况变动的关系,本文采用1990年~2012年的广州市统计数据来回归以下模型:

logE(t)=a+b1prisg(t)+b2secsg(t)+u(t)

logE(t)=a+b1prisg(t)+b2tersg(t)+u(t)

logE(t)=a+b1secsg(t)+b2tersg(t)+u(t)

其中,logE(t)代表就业情况,用广州市就业人数的对数表示;prisg(t)、secsg(t)、tersg(t)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广州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广州市产业结构;a、b分别为系数,u(t)为随机扰动项。

第一个模型的系数b1表示控制第二产业产值占广州市总产值的比重不变,第一产业产值占广州市总产值的比重每增加1(即原始数据的1%),广州市就业人数将增加b1个百分点。由于控制了第二产业的比重规模,改变第一产业比重的同时也改变了第三产业比重。因此,b1实际上衡量了第一产业对第三产业规模挤出的就业效应。其他系数解释同理。

(二)回归结果

三个回归结果如下:

在第一个回归中,prisg(t)和secsg(t)的系数符号都为负,且都在5%的水平下显著,即当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广州经济中挤压第三产业比重时,都会造成就业的减少。

第二个回归中,tersg(t)的系数为0.007,解释为控制第一产业比重不变,当第三产业产值占广州市总产值比重每上升1%(回归数据做了去百分号处理),将带来相应的0.7%的就业增长,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而当控制第三产业比重不变,第一产业产值占广州市总产值比重每上升1%,将造成7.6%的就业下降,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

第三个回归结果显示控制第三产业比重不变,第二产业产值占广州市总产值比重每上升1%,会带来就业增长7.6%;控制第二产业比重不变,当第三产业产值占广州市总产值比重上升1%,广州市就业人数数量增加8.3%,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

以上三个回归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差,不论是挤出第二产业还是挤出第三产业发展,都会造成就业的减少。第二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介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挤出第一产业有利于就业增加,而挤出第三产业则不利于就业增长。第三产业的就业校友具有绝对性优势,对第一、第二产业挤出的就业效应都为正,其中第三产业每挤出第一产业的1%都能带来8.3%的就业增长,且这一系数非常显著,即在回归样本广州市1990年~2012年的数据中,这一效应十分显著。

(三)实证启发

结合上一部分对广州市改革开放以来就业结构的改变分析以及这一部分产业结构和就业情况的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广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第三产业对就业拉动的作用最为显著。如前所述,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而服务业的主要生产力来自于人,这是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主要区别之一。

以农业为特征的第一产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除了人还有土地等资源,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根据规模报酬递减理论和利润最大化产量规划理论,第一产业对就业的拉动范围有限,因为当规模报酬达到最大时,就业难以继续增长或者最大规模报酬拐点滞后的就业增长变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以工业为特征的第二产业的主要生产要素为工人劳动力和技术、机器等生产资本,其中在规模化生产的工业中,技术、机器等生产资本显得比劳动力还重要,工人只需简单的培训即可进行重复性极高的工作。与第一产业类似,第二产业的规模报酬也受到生产资本的限制不能持续递增,只是由于资本的深化、技术的进步,最大规模报酬拐点出现得比第一产业晚,所以第二产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要大于第一产业。

第三产业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主导产业。“后工业化”说明工业化发展阶段已经到了后期,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加之前文所论述的与之相伴的劳动力素质提高,人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成分。以服务业为例,每一项业务都离不开人的执行,所以服务业部门的经济产出是与劳动力投入密切相关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称第三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不是工业化初期珠三角大量开设工厂的体力密集型产业类型)以及为什么第三产业对其他产业挤出能带来正的就业增长效应。

四、广州未来产业结构基于就业增长要求的调整

需指出,广州市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城市,其产业结构具有一般地区产业结构[1]的如下特点:第一,病不具备我国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第二,具有若干个在全国具有专业化分工优势的产业部门(如海洋船舶制造业)。第三,与其他地区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互补性和依存性(如与周边珠三角城市佛山、中山等的产业互补和依存)。

广州市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将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就是将更多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投入与到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降低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规模。黄安余(2010)认为,凡是生产能力过剩或资源枯竭的传统制造行业,失业规模较大,如煤炭、服装、防止、机械制造、冶金、森工、军工等行业部门,工人的基本利益受到损害。这些行业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由于资源加速枯竭而过早衰败。军工部门由于国家所需军工产品生产和采购订单不足,生产能力大量闲置,迫使工人纷纷失业。相反,在高科技、旅游、金融保险行业,失业相对较少。

广州城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措施包括进一步扩大生产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积极促进生产服务业创新,重视物流等新兴产业发展;还要与国际接轨,推进生产服务业国际化。杜传忠等(2010)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可通过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经济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全方位的调整来实现。对广州而言,这些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快从供给角度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良好条件。二是调整市场需求结构,应以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为主,通过刺激国内需求,促进需求升级进而引致产业升级,促进就业规模扩大。三是调整要素投入结构,重点是通过提高技术、工艺及知识在产业中的应用,提高要素使用和配置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就业。

(作者单位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冬梅,汪彤.产业经济学[M]. 2013:8.

[2] 孙志君.产业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60-62.

[3] 杜传忠,韩元军,张孝岩.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产业升级与就业规模[J].财经科学,2010(269).

[4] Fisher .安全与进步的冲突[M]. 1935.

[5] 胡磊.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的可能性悖论及其解决[J].唯实·经济探讨,2010 (1).

[6] 黄安余.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劳动力市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 李春洪,张东明.加快转型升级——再造广东经济发展新优势[M].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

[8] 沈家文.生产性服务业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关系的量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9] 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陈东野,译.商务印书馆,1978.

推荐访问:广州市 产业结构 效应 就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