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可爱的灿灿快1岁了,每天咿呀学语,张着小手、迈开小腿开始学走路。妈妈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女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可是今天妈妈却发现灿灿的小脸红扑扑的,用手摸摸额头,呀,发烧了!由于平时护理得十分周到,灿灿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发烧呢!妈妈赶紧把灿灿送到了医院,一测体温,38℃。医生说是病毒感染,并告诉灿灿妈这种情况在家也是可以处理的。灿灿妈连忙请教,并在医生那里学到了很多在家护理发热宝宝的知识。
正确判断小儿发热
√正确的判断
发热是指小儿体温的异常升高。小儿的正常腋下体温应为36℃~37℃,只有超过37.4℃才可以认定是发热。
╳错误的判断
A妈妈用手摸一摸宝宝的额头和手心,觉得宝宝的皮肤发烫,就认为宝宝发烧了。
B用体温计给宝宝测量腋温,宝宝的体温超过了37℃,就认为宝宝发烧了。
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新陈代谢较旺盛,但脏腑的形态尚未成熟,各种生理功能尚不健全,其中包括体温调节中枢。所以,小儿时期的正常体温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有一定的波动。正常情况下,小儿腋下的体温为36℃~37℃,晨间低,下午稍高,但波动幅度不超过1℃;饭后、饮水、哭闹、运动、衣被过厚或室温过高等情况下,都容易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如果您发现小儿有这种暂时的、幅度不大的体温波动,只要一般情况良好,精神活泼,没有其他症状和体征,就不用着急,因为这种体温变化不属于病理性发热,所以不会是病态的。
了解小儿发热的原因
小儿发热在生长发育过程当中很常见,家长应该学会观察,正确处理,过于敏感或漫不经心,对小儿的健康都是有影响的。
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大体而言,可以分为三大类:
1.生理因素
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得太多,水喝得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等。例如:
A脱水热
新生儿体内水分占体重的80%,婴儿水分占体重的70%。如果让小儿天天处于室内温度过高的环境,就会出汗过多,加上婴儿的肾功能尚未成熟,不能像成人那样浓缩尿液,以减少水分的丢失。出汗多、尿多,体内因水分大量丢失而缺水,难以调节体温,体温就易升高。如果不及时给小儿补充水分,就会因脱水而发热,出现高热、精神萎靡不振、哭闹烦躁和拒食等症状。
处理方法:给小儿及时补充水分,降低环境温度,减少盖被,体温就会慢慢回复到正常水平。
B蒙被过暖窒息综合征
多见于刚出生的婴儿。妈妈搂着婴儿睡在一起,婴儿的头部常被蒙在被窝里边,在这种过热的情况下就会发生蒙被过暖窒息综合征:小儿大汗淋漓,全身皮肤发烫,体温可以达到40℃以上,面色苍白或青紫,甚至神志不清。
处理方法:蒙被过暖窒息综合征除了体温升高之外,还会造成小儿窒息缺氧,危及生命。因此,在小儿睡眠的时候,一定不要用被子盖住其头部。
2.病理因素
A感染性发热
这是小儿发热常见的原因,可由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寄生虫等感染所致。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是呼吸道感染。
B非感染性疾病
非感染性疾病包括结缔组织疾病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具体举例说,有风湿热、类风湿病、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处理方法:要积极查找病因,治疗原发病。发烧只是疾病的症状之一,而不是疾病本身,更不是全部,所以治疗也不是单纯退烧。在某些情况下,应该让发烧症状持续表现出来,以探寻内在的真正病因。从这个角度看,发烧对小儿来说也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3.其他因素
在生理和病理性因素之外,小儿发热还容易发生在预防注射之后,如百口咳、破伤风等接种后的反应。
发热的3大积极作用
1.发热是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
发热是小儿生病的信号,但也是机体抵御外界各种致病因子入侵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病原微生物在人体内引起感染的时候,机体会立即通过发热来调动各种防御力量进行抵抗,例如使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增多,以便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作用。因此,当小孩因感冒或其他感染疾患引起体温升高时,家长急于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把小儿的体温立即降到正常范围,并非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可能降低小儿自身的抵抗能力。
2.抑制某些致病因子的生长和致病能力
体温的升高还能抑制部分致病菌在人体内的活动能力,因此,一定程度上说,发热是人体具有防御能力的表现,它有利于进一步清除病原体,战胜疾病,使身体康复。体质很差的小儿在生病时,不但不发热,体温反而比正常的温度还要低,这是因为身体抵抗力低下,对于外界病毒病菌的侵犯无能为力。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发热就是小儿自身的抵抗力与入侵的病原体做激烈斗争的表现。
3发热是疾病的一种信号
有的家长认为,是因为小儿发热了才又生出更严重的疾病。其实不是这样的,通常是由于各种疾病导致了小儿发热,而不是发热导致了小儿产生各种疾病。而且,发热本身并不能使宝宝的智力能力变差,只有脑炎、脑膜炎等使脑组织本身遭受破坏的疾病才会部分地伤及智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发热就是一种疾病的信号。
小儿发热有哪些危害?
小儿发热有可能引起惊厥,或叫高热惊厥,俗称抽风。主要发生在6个月到4岁的婴幼儿期间。由于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 当体温上升到39℃以上时,很容易引起小儿惊厥。小儿惊厥的表现是:全身肌肉僵直,肢体一阵阵抽搐,双眼上翻或凝视,神志不清。一般发作只有几秒钟,神志会很快恢复。偶尔一两次高热惊厥对小儿并无大碍,但是,如果是反复发作,抽搐时间比较长,则容易发展成癫痫,这样就会使大脑受到伤害。
如果小儿长期发烧,伴随有其他的症状,则提示病情比较严重,需要尽早到医院及时就诊。
小儿发热的处理流程
1.增减衣物
宝宝发烧了!虽说家长不用过于担心,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发烧很可能是在告诉你,宝宝的身体出了状况。要细心观察,正确处理。
一般而言,发热会经历三个阶段:发冷——发热——出汗。当然,也有些发热可能不经历发冷,也有可能没有出汗的情况,不过全面了解发热的三个过程之后,做出正确的应对方案总是有备无患。
发冷阶段:发冷一般是发烧的前期,小儿会全身打冷战,甚至有畏寒的情形,这种情况大多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当家长发现小儿不停地发抖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添加衣物,或者用小被子轻轻裹住孩子,同时,要让孩子多喝温水,以帮助体温升高。
发热阶段:小儿的体温会迅速攀升,皮肤摸起来很烫。有些父母误以为此时要帮助小儿快点出汗,因而可能又给小儿穿衣服或者盖被子。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在发热的阶段继续促进发热,会让小儿体温过于升高,甚至引发高热惊厥。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已经发热的小儿积极散热,适当减少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洁净和温度适宜,同时让小儿继续补充温水。
出汗阶段:这是小儿正在散热的表现,父母应该及时帮助小儿擦去汗水,防止因汗水堵塞毛孔而排汗不畅。要用热毛巾擦去小儿面部、胸部、腋下和背部的汗水,并及时更换内衣。
2.密切观察宝宝状况
如果小儿只是在38℃左右低烧,精神状况很好,则不用急着马上带小儿就医,可以在家先行照顾。不需给小儿吃退烧药,让小儿自然痊愈,反而可以增强小儿的抵抗力。只需提供流质的食物与水分,依小儿所出现的症状来判断发烧的原因。
此时,最好每4小时给小儿测一次体温,高烧的每一两个小时测一次。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面色、呼吸,以及是否有皮疹和腹泻,同时要让小儿多多休息。
3.发烧宝宝的环境要求
宝宝所处的居室要保证清洁、安静,温度在18℃~20℃左右。一定要注意,每天至少通风一次,冬天里也不能因为怕小儿受风寒而将门窗紧闭,因为让新鲜的空气进入室内,可以降低病菌在空气中的浓度。在通风的过程中,应该避免让风直接吹到宝宝身体。在流行病流行期间,应该尽量减少亲友探视互访,以便防止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小儿休息,增强抵抗力。
4.发烧宝宝的饮食
小儿发烧时营养物质和水分消耗增多,但因为其消化功能也有所减退,所以应该吃些有营养、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豆浆、米糊、面条汤、馄饨等。应该尽量多地给小儿喂水,如果汁和白开水等。多喝水不但有利于降温,也有利于把体内的细菌病毒排出去。此外,高热时口腔中的细菌容易繁殖,要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可以在饭前让宝宝用温水漱口,饭后用盐水漱口或刷牙。
如何给发热宝宝降温
A物理降温
常用的办法是,利用物理法给小儿降温,其中有冷湿敷法、温水擦浴法等等,都可以尝试使用。
1)冷湿敷法:将小毛巾折叠数层,放在冷水中浸湿,稍拧干,敷额头。最好两条毛巾交替使用,每隔3~5分钟换一次,连续敷15~20分钟。还可以同时在宝宝腋下、颈部和大腿根部冷敷,效果更好。但如果小儿出现寒战、皮肤颜色呈花色,则应立即停止。
2)温水擦浴法:将毛巾在略高于体温的温水中浸湿,为小儿擦拭全身皮肤,使皮肤表面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用以散热。擦拭一遍后,可待皮肤水分蒸发后再擦第二遍,直至体温明显下降。或者,也可以直接给小儿洗温水澡。
3)酒精擦浴法:这是以前人们常用的退烧方法,但是现在不提倡给小儿使用,因为用酒精擦拭小儿的身体,会造成小儿皮肤快速舒张及收缩,对小儿的身体刺激过大。
B药物降温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2个月以内的婴儿禁止使用任何退热药品。在一般情况下,药物退热治疗应该只用于高烧的小儿。
我们建议:在体温超过38.5℃以后,再给小儿吃退烧药。如果小儿以往有高热惊厥史,可以在38℃时就给小儿吃退烧药。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常有家长给小儿混合使用不同种类的退烧药物,但由于各种药物的持续性不同,混合使用可能使药效重叠,结果退烧退得太猛、太急,使得小儿的体温迅速降至36℃以下,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家长可以选定一种小儿退烧药,熟悉它的剂量和间隔时间,这样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掌握好自行观察的尺度
1.小儿发热初期
小儿发热初期很多是无汗的。一般先是四肢发烫,手心和脚心却冰凉。当手心和脚心都感觉很烫时,证明热度已达到了顶峰。家长可以根据小儿的体温决定是否需要降温处理。
2.低热到中热期
这个时候家长也不必急于给小儿降温。38.5℃以下的低热不需要上医院,可留在家里观察,尽量让小儿多休息、多喝水,然后物理降温即可。
3.查找伴随其他症状
小儿低热可以由家长在家自行观察,原则上是正确的,但是家长要学会观察小儿伴随的其他症状。
A.观察小儿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咳嗽、流鼻涕等,那可能就是感冒了。
B.哭闹不止、耳朵里流出液体,可能是中耳炎。
C.哭闹不止、颈部发硬、不易被叫醒,有可能是中枢系统感染。
D.小便疼痛、尿液发红,可能是尿路感染。
如果有以上这些症状,就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小儿长期发热或发热原因不明时,无论低热、中度发热还是高热,都应立即就医,不宜在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