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好检验标准。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动机不强的现象。教师如果只注重一节课或一个方面的讲解或评价,就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的整个过程,就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本文研究的重点就在于怎样抓住学生的心理实现教学全过程的公开评价及有效激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及应用效果。
【关键词】全程激励;学习动机;教学效果
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从教育心理学来说,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职业院校的学生做为青少年具有好表现自己、好强的心理特征,但也有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客观现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一门基础技能课,对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该课一般开设在第一学期上期,与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期开设,其内容与本专业的基础课大相径庭。很多学生不得要领,认为上计算机理论课没有意思,上机课又受游戏的诱惑,很多学生难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掌握必须的操作技能。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的开设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若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激励机制引进到教学全过程,创设一种促使他们积极兴奋地学习的情景,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唤起他们极大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易于接受;教师教得轻松,乐在其中。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在教学中采取的是学分制,也有些学校采取的是多种评价综合的复合式评价机制。有的学校考试科目成绩考核采用百分制,经实践收到良好效果。即:
该评价机制强调了学生课业成绩中平时表现所占的比重及学生纪律行为方面的表现,经运行对教学效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可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较严重的问题。比如对于学生的平时表现没有具体的、严格的量化标准,教师无所适从。使得学习效果评价机制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例如平时成绩中课堂提问占多少比重(课堂表现又分为理论课、实践课)具体有哪些标准;小测试占多少比重;作业占多少比重,作业完成优秀、良好、一般怎么、没交作业的分别怎么评。更有的教师不注重学生平时表现记录,只在期末交成绩册时根据印象粗略的给学生打上平时成绩,使学习效果评价机制流于形式。
本人所教的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一年级一至三班的学生。教学中使用的是全程激励教学法。这是我在教学中逐步探索和总结出的与本院学生学科成绩评价方式相适应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具有具体的、严格的量化标准,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可执行性强。该方法具体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出勤:学生上课出勤一节加一个满分,旷课一节扣两个满分,正常请假不加也不扣。
理论课表现:课前提问主动回答问题一题两个满分,回答不完整或不正确可适当给一个满分或不给分,但是不扣分。被动回答问题者答对给一个满分,答不完整或不正确扣一个满分。有违反课堂纪律者一次扣一到两个满分。
实训课表现:按要求完成操作给一个满分,作品效果突出者另加一个满分,自己做完并能辅导其他同学者,每教会一个同学加一个满分。
作业表现:按时交作业者加一个满分,作业得“难能可贵”(难能可贵是我对学生作业的最高评价,意为:因为难能,所以可贵)者另加一个满分。作业迟交者不加分,不交作业者一次扣两个满分。
阶段测试:阶段测试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每一部分结束进行一次。每次总分为10个满分,理论和实践各占5个满分。以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分别评定得分为5、3、1、0个满分。
学期初我就把该激励教学法的评价标准向学生公布并具体实施,对于学生的得分情况每月一公布。让学生了解自己得了多少分,在班里处于什么样的名次,强项在哪里,弱项在哪里。通过一次次的强化刺激,让学生感觉到得高分是一件很光荣而又可以实现的事情。对于某方面严重不足的学生进行个别提醒,与他们交流快速提高的方法。上课时有意识地给这样的学生以机会,让他们感觉到哪怕听一次课也能马上得到回报。学期末的时候再把学生的平时得分按名次与学院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套改,得出学生的平时综合表现成绩。
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所教的三个班的课堂纪律多次受到教务处的好评,在我院举行的科技周办公自动化应用项目比赛中我所教的学生获一等奖一名(共一名)、二等奖两名(共三名),学生普遍反映在计算机课上学到不了少的知识和技能。我认为全程激励教学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不管是在教学过程还是在教学效果上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的探讨[OL].http://wenku.baidu.com/view/7482b5ed19e 8b8f67c1cb90f.html.
[2]陈经做,肖自乾,王弗雄.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2(34):9906-9908.
[3]李晖,李俊文,张卫东.《现代通信技术》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子世界,2012,3:162-163.
作者简介:邵换峥(1981—),女,大学本科,助理讲师,现供职于漯河食品职业学院,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