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变与不变中前行(全文完整)

时间:2022-05-26 17:51: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变与不变中前行(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变与不变中前行(全文完整)

 

 在变与不变中前行 ——Walking Forward between Changes and Steadiness:Reflection on High School"s Education Brought by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作

 者:

 唐江林

 作者简介:

 唐江林,绵阳南山中学。四川 绵阳 621000

 原发信息:

 《教育科学论坛》(成都)2016 年第 20162 下期 第 72-75 页

 期刊名称:

 《中小学学校管理》 复印期号:

 2016 年 08 期

  2014 年 9 月 3 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高考制度改革终于尘埃落定。按照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2014 年浙江和上海出台试点方案,2015 年增加使用全国卷的省份,2017 年开始采用新高考模式,2020 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其内容涵盖之广,改革力度之大,乃是 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最大的一次。

 一、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

 此轮改革焦点在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与此同时课程改革也将同步推进。结合两地试点实践,参照《实施意见》内容,从政策本身看,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中涉及高中教育的主要有“十大变化”。

 (一)考试科目的变化

  不再分文、理,高考科目从原来的考六科变成了统一考三科:语文、数学、外语。每科目前仍为 150 分,今后可能逐步向语文 180 分、数学150 分、外语 100 分、综合 320 分过渡。

 (二)计分方式的变化

 总成绩=高考成绩+三科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成绩(即在理、化、生、政、史、地选择三科计入考试总成绩)。计入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按一定比例划分为 ABCDE 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存在一定的分差,同一等级分数相同;其他会考科目成绩以“及格”与“不及格”的方式呈现。

 (三)考试的时间和次数的变化

 除语文、数学统一在 6 月 7、8 日参考,且只能考一次外,其余科目均有两次考试机会。其中,英语高考将前置,在高中一年级就可参加全国社会化的统考,一年两考,三年六考,取最高分记入总成绩。

 (四)参考科目组合方式的变化

 学生可以实现“文理兼修”,不再是原来单一的“理化生”或“政史地”组合,而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再结合高校给出的专业科目限制清单自由地在理、化、生、政、史、地中进行组合。只要组合中有一科符合高校相关专业给出的学科范围就可报考相应的专业。

 (五)高校招生依据的变化

  由过去的只看高考分数到现在的“两依据、一参考”转变。两依据:统一的高考成绩和所选的三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六)自主招生方式的变化

 不再有“北约、华约”等各种联盟,所有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并于高考结束后进行。

 (七)高考加分政策的变化

 全面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体育特长生、奥赛获奖者、科技竞赛获奖者、突出事迹者等各种加分项目,只保留烈士子女、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考生等扶持性加分项目。

 (八)地区名额配置的变化

 逐步提高中西部地区、人口大省、农村地区的高考录取率,部属高校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录取率差距从现在的6%控制到 4%以内,2017 年农村地区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要明显增加。

 (九)录取方式的变化

 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机会。

 (十)高中招生格局的变化

 限制择校生,将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以破解择校难题。

  此轮高考改革将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选拔,更加体现社会公平。不分文理、自由选科,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有利于兴趣、特长的发挥;一科两考、一年多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负担;综合评价的纳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分项目的收缩、自主招生方式的规范、地区招生指标的均衡、择校问题的突破,缩小了区域和城乡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录取批次的取消、平行志愿的完善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等。新高考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对于克服“唯分数论”、“高分低能”、“重智轻德”等现象,回归教育“育人”的根本任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必将对中学教育产生多维度的影响,对高中学校来说,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高考改革为高中教育带来重要机遇

 (一)有助于进一步倒逼学校进行改革创新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习惯了“一考定终身”的传统应试教育,在教学和管理模式上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也造成了思维僵化、观念陈旧、没有斗志、没有活力、管理落后等一大堆问题。此轮改革,将极大地推动中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制度的创新,这种改变和创新将是深刻而深远的。中学教育观念的改变和创新,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间接的受益者是我们民族的教育事业。

 (二)有助于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些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多元开放的育人模式、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但受到高考分

 数、升学率、传统体制、单一评价模式等制约,未能彰显自身办学特色,而新高考的到来必将使差异化、多元化教育成为一种发展方向,这类学校的特色必将得到进一步彰显,而没有特色的学校也会逐步生长出属于自己的特色。

 (三)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校师资水平

 在学生可以自由选课、选班甚至选老师的背景下,为了吸引学生、留住学生,必然要求教师要自觉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拓宽知识面,这对全体老师来说既是一种外在压力,又是一种内驱动力。同时,各种加分项目的规范甚至取消,使得“裸考分数”在升学中的含金量进一步提升,这将使学校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上,也将改变招生制度中的不合理现象,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公平。

 (四)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学校的升学率

 根据《实施意见》,招生名额将进一步向中西部、向人口大省、向农村地区倾斜。这无疑将使广大西部地区及其学校、学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校和学生从中获益,这对于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无疑也是一剂强心针。

 三、高考改革为高中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一)重构课程体系的挑战

 传统课程安排必然不能满足一年两考、选课走班、综合评价等新需要,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利于学生多元成才的课程体系将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必修课分层教学、选修课选课走班、高中

 三年六个学期分学段排课等将得以深入探索和实践。然而,高中三年的课程如何整体规划,每个学期两个学段的课程如何细化,高考科目、选考科目、会考科目、选修课程、课外活动课程分别开设多少学时等具体问题都是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目前,试点地区只有两个,他们的经验很重要,将很有借鉴价值,我们非试点地区也可以结合实际探索课改。

 (二)重构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的挑战

 改革前我们面对的是统一的时间、统一的教室、统一的课表、统一的学生、统一的教案、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考试,改革后每个学生的学习科目、学习难度、学习进程都可能有所不同。教学组织逐步由分班固定授课制转变为学生走班选课制等模式,学生管理逐步由班级制、班主任管理制转变为根据学生学业方向划分的学院管理制、学科导师制等。学校必须处理好对学生的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的关系,处理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关系,处理好传统管理模式与新型管理方式的关系。其中,如何处理好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是最为棘手的问题。积极探索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不仅是试点地区学校的重要课题,未试点地区的学校也必须提前思考、提前准备。笔者认为,有效的模式主要有:高考必考科目采用传统的“行政班”集中分层授课,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和选修课程采用“选课走班”,班主任主要负责集中时段学生管理和学生选科指导,不同学院学科老师主要负责分散学习时段学生管理和专业指导等。

 (三)科学实施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挑战

  按新高考改革安排,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依据,增加学生课外活动课和社会实践课,建立完整的评价报告将成为必然。如何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规范、透明、公开、公平、公正是学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学校需进一步完善记录内容:一是确定纳入记录的项目、评价的原则和等级设置,制作符合政策要求、体现本校特色、可操作性强、利于高校参考的综合素质评价模版;二是健全机构组织,根据分块、分段、分项原则,明确参与记录的人员和职责,设立分级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综合素质评价的记录和管理,家长委员会、学生会、团委会可以参与记录过程;三是健全体制、机制,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参与记录人员,特别是评价人员实行责任倒查制、实行定期公示制、实行抽查制,对有争议的内容实行可申诉制和及时纠错制。

 (四)教师专业素养与选科指导能力提升的挑战

 国家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学校办学的特色化、选修课程内容的专业化对每个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知识广度和深度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从学业水平考试中选择三科计入高考总成绩,为学生减少学业时间、减轻学习负担、找准自身特长提供了可能,同时需要学校和老师在高一阶段就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发展方向的指导。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对学生较高的洞察能力、对高校专业组合的深入了解、对社会发展趋势和需求的准确判断能力。那么,教师专业素质能否跟得上新改革的步伐,教师新一轮的培训是否能够跟进,中学与高校的对接是否可以通畅等问题需要认真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学校主动组织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更需要教育

 主管部门做好指导、培训。教师个人的成长是否跟得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新高考形势下学习、培训的效果。

 (五)学校办学综合实力的挑战

 新高考改革的变化带来新课堂、新班级、新管理、新考试等诸多变化,这些变化将对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带来严峻挑战。例如,学校的教学场地、考试场地、实验室条件、文体设施条件等需要改造和完善;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需要建设或提升;课程资源和校本教材需要重新开发和整合;一些学科师资紧张,而部分学科出现师资剩余,需要学校合理安排,更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化解人事编制、资金缺口等矛盾。高考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的作用显得很重要。

 (六)完善教师业绩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的挑战

 过往的教师业绩评价和津贴计算往往以所承担的工作量与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计算标准,在学生重组、选课走班、班级重建、多元评价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各科教师的工作量、如何对教师业绩进行量化考核将是学校面临的长期难题。

 (七)生源组织和优化生源结构的挑战

 为破解择校难题、限制择校生,将普高和职高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这对优质学校特别是因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大规模优质学校将形成巨大的冲击,这些学校一旦压缩规模,将面临如何保障自己的生源质量、如何优化生源结构、如何解决富裕师资等诸多问题,可以说传统的大规模学校将面临生死考验,各地区教育格局将面临重新洗牌的挑战。

  (八)提升高中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挑战

 不仅自由选科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高考取消一、二、三批录取批次后客观上更要求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志愿填报的指导。因为北大、清华不是所有专业都是顶尖专业,而有的学校也许不是第一批次院校,但它的某个专业非常出色。指导得好,学生升学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反之则会大大降低。另外,取消录取批次后,上级主管部门如何对中学进行考核评价?社会如何评价和判断学校办学水平?这些问题值得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思考、探索。

 此外,西部地区地方财政能否为改善办学条件提供有效的保障?各地各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差异是否会加大?教育公平能否带来个体之间的平等?一年多考看似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必然会抓住每一次机会,拉长学习战线,这会否实际上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些问题,既需要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的完善,更需要教育一线的各位同仁们一起探索、一起应对。改革的路从来都不平坦,尽管此轮改革面临重重考验,但推进已是势在必行;尽管改革中面对诸多挑战,尤其是实际操作层面的挑战,但“在前进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推动前行”已经成为一种教育的新常态。

 任何事物都只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管高考改革如何变化,改变的只是教育的形式,教育的实质始终不会改变:教育“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没有变;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没有变;“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基本教育原则没有变……高中教育

 在顺应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守教育的正确方向、理念、优秀的传统、有益的做法,切不可“推翻一切,重头重来”。因此,当前的改革必须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变”是教育发展的动力,而“不变”则是教育发展的保证。任何改革既需要打破传统,又必须传承传统。改革只能在“变与不变”中前行。

推荐访问:前行 完整 全文 在变与不变中前行 在变与不变中前行作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