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生活更美好,低碳环保少不了;随手关灯拔插销,避免过度用空调;垃圾分类事虽小,文明城市离不了;和谐宜居环境好,大家一起来创造……”在河北唐山,已经有不少百姓能够随口吟起这琅琅上口的科普宣传语了。此外,走向街头的科普秧歌、神奇而又蕴含哲理的科学表演秀、生动有趣的科普报告,新兴的短信科普、网络科普等,越来越多地表明科普正以其灵活多样的形式、贴近生活的内容悄然走进了这座城市的千家万户。
近年来,唐山市科协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通过创建科普工作机制、搭建科普宣传平台、丰富科普活动载体、实施科普资源共享,不断扩大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努力打造群众性科普工作“民心”品牌,将科学思想、科普知识深深播撒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坎之上。
创建活动长效机制 科普宣传入民心
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几年来唐山市每年都举办10次以上大型主题科普活动,重点围绕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如迎新春科普、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食品安全宣传周、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科普日、科普嘉年华等,使科普活动高潮迭起。在这些活动现场,图文并茂的科普展板、耐心细致的科技咨询、幽默谐趣的文艺表演、互动感十足的知识竞答吸引了数以千计的群众参与观看。
今年春节前后,全市科协组织以“传播科学文明,提高公民素质”为主题,开展各类科普展览30次,专题科普讲座28场,科技下乡50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20万张,受益群众50万人次。在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唐山市科协在路北区龙东街道办事处北一社区举办了科普宣传集中活动,摆放食品安全宣传展板20块,邀请市药学会、市养生协会专家进行现场咨询解答,免费发放科普宣传环保购物袋300个、科普扑克100副,将科普知识送到了百姓家门口。在科技活动周期间,围绕“携手建设创新型唐山”的主题,与市妇联、市农促会联合展出了“美之源阳台菜园项目”,引起了现场群众的浓厚兴趣。在新学期伊始,10场精彩的“专家院士科普报告”,让4000名中小学师生和在校大学生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报告会现场,同学们积极踊跃,与科学家互动频繁。许多听完报告的学生表示,这是他们听到的最有意义的一场报告,希望今后能多听到这样的报告,不仅开拓视野,而且深受鼓舞,回去后一定认真学习科技知识,为祖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争做创新型的有用之才。
“文艺搭台、科普唱戏”。在开展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科普活动的同时,唐山市科协更加注重科普与文艺的结合。科普与文艺的结合既是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科普工作的创新形式。今年以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在河北召开为契机,唐山市科协承办了“河北中片科普文艺汇演”。整场演出历时2个小时,共包括4个地市16个质量上乘、时代气息浓厚的科普文艺作品,通过以音诗画的表现手段,热情讴歌了科学发展的春天,以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展现了科普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共有1000余名群众观看演出。其中,唐山市科协与市音乐家协会合作,精心创作了7个集科普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文艺节目,特别是舞台剧《科普志愿者》,几位大嫂用诙谐风趣的表演,向人们传播了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也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唐山市科协已将开展科普活动作为常规性科普宣传的重要载体,形成了“领导挂帅、齐抓共管”的活动领导机制和“分工负责、协调联动”的活动运行机制,逐步由“抓活动”转向“促常态”,并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地点、不同对象,准备恰当的科普内容、采取适合的科普形式,让科普活动有的放矢、群众喜闻乐见,不断提高其科普宣传的实际效果,切实将科学知识、科技成果播入人心。
创建教育培训机制 资源共享得民心
开平区栗园村科普服务站内,“联帮扶”专家王永存正在为当地村民讲解适合本地区的大棚种植技术,并结合幻灯片和图片一一解答了村民提出的关于蔬菜种植过程遇到的病害和管理问题。这已是半年来王教授应村民要求开办的第四个培训班了。像这样面向农民需求,邀请各类农技专家进村入户,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农民科技知识,是全市科协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最有效的方式。
近年来,唐山市科协不断探寻教育培训模式,引导各级科协组织转变教育培训理念,开展教育培训渐渐由过去的“大锅饭”变为“点菜单”,由“连续剧”变为“专题片”,由简单灌输变为自主选学,真正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并针对五类重点人群,如对未成年人,以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为重点;对农民,以富民增收为重点;对城镇劳动者,以促进创业就业为重点;对社区居民,以倡导健康生活为重点;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以提高科学管理能力为重点,制定培训计划,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建立起了有科协特色的教育培训机制。一年间,全市完成农民培训13.2万人次,组织2万多名农民群众参加了科学素质网络竞赛活动;完成再就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阳光工程培训9.8万人次;举办公务员培训班105期次,培训各级各类干部近3万人次。
加强科技教育培训,更需要科普资源的硬件支持。唐山市科协主动树立“大科普”意识,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求全市各级科协组织进一步集成已有的科普资源,开发新的科普资源,努力提高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社区,先后建成了科普画廊、社区科普大学、科普大讲堂、科技馆、科普宣传角、媒体专栏六大科普载体,全市街道科普设施建设率达到100%,社区达到80%。在农村,逐步形成了县级科普惠农中心、科普服务站、科普示范村、科普示范基地四位一体、上下贯通的科普服务体系,还有3100多个“农家书屋”遍布在全市各个村镇,惠及百姓。仅丰南区唐坊镇双港村一个科普书屋,就能带动200多名村民成为科技致富专业户,有80多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这种科普资源共享服务模式,受到当地村民的一致欢迎。
今年,又建成使用了唐山市科普惠农培训基地(河北省科协科技培训中心)。基地占地面积19.8亩,投入新建和改造资金880余万元,落成四个月以来,开展科协系统干部、科普摄影、科普惠农工作等各类培训10余场次,培训人数1000人次,充分发挥了科协系统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作用,是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也是全市科普工作由“游击战”向“阵地战”的一个明显转变。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省委主委、省科协主席段惠军,省科协党组书记唐树钰,唐山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曹征平等领导先后视察这里,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创建典型示范机制 科普惠农惠民心
乐亭县东南庄村食用菌协会通过建立大棚食用菌示范基地,在基地建设上集新品种、新技术、新药品、生物肥料、生产模式于一体,广泛进行试验示范,辐射带动周边村食用菌种植户800户、食用菌棚1000余个,仅栽植姬菇一项,就为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750元。滦南县程庄镇V字型日光温室科普示范基地通过引进V字型温室种植技术,建造规范大棚,发展科技示范户720户,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目前基地以科技力量推动基地发展,以基地建设带动科普示范,不断扩大辐射带动范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农业产业的科学规范化生产,促进了辐射区蔬菜产业的良性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像这样的科普惠农典型近年来在唐山发展起来不少。唐山土地面积广,全市现有187个乡镇、5121个村,农业人口488.6万人,开展科普惠农,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具有一定难度。为此,唐山市科协在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四创一争”(在县级创建标准化科普惠农中心,在乡镇创建优秀科普服务站,在村创建科普示范村,在全市创建优秀科普示范基地,争做科普带头人)科普惠农工作载体,建立了“典型带动、榜样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机制,把培育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等示范典型作为科普惠农基础性工作,既注重寻找、发现典型,又亲自培养、创建典型。选择培育的典型,既要按照国家省和市的有关产业政策和标准要求,又要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成效显著、影响广泛、与科协工作紧密联系”为创建原则,将典型示范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积极争取科普惠农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累计推荐国家、省级科普惠农项目40项,获奖23项,共获得科普惠农奖补资金275万元。其中,国家级科普惠农项目获奖10项,奖补资金 170万元;省级科普惠农项目获奖13项,奖补资金105万元。
实施科普惠农工作,培育是基础、带动是目的,核心是让群众得到实惠。唐山市科协通过“四创一争”、“联帮扶”等有效载体,依靠典型引路、榜样示范,切实为广大农民搭建了增收致富的重要平台,使科普惠农真正成为“益民智、惠民心”的富民工程。(唐山市科协 肖婷 赵恒 编辑:崔薇 责任编辑:武丹)
(来源:河北省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