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在教育信息化的小路上坚持着、准备着

时间:2022-10-26 10:54:02 浏览量:

邱发文,1973年10月6日出生于吉林敦化。熟悉我的同事和学生都叫我qiusir,也是我网上常用ID,谐音求师得、求思德。

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那时能从山沟里走出来并能圆满完成学业并不比今天容易;1996年7月到东北育才学校任教,所教科目深受学生的喜爱;同年年底因在《几何画板》方面的突出表现破格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学习,1998年以优异的成绩修完所有必修课程结业;作为市骨干教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初、高中物理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同时兼任高中部数理综合探究课教师。多年从事毕业班物理教学工作,所教班级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多人次获得物理满分……

从1997年开始致力于“计算机与数理综合探究课的整合及创造力培养”的研究并在国内首创数理综合探究课程,第一个把《几何画板》作为课程引入中学课堂。提出物理认知五行说,作为中方正式代表被邀请参加1999年世界物理教师大会。2000年创建求师得教育实验室。同时是中国物理教育网教学研究部的首批成员,国家“九五”重点科研课题子课题《计算机与物理学课程整合》课题负责人,中国创造协会和中国超常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总课题组的核心成员,上海市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教研员,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兼职教研员……

在《中国电化教育》、《中国教育报》、《物理通报》、《中国电脑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论文一等奖,所撰写的科研论文多次被同行引用,参与编写的《研究性学习系列》以及《如何用几何画板教物理》等书籍已出版发行。多个范例入选美国KEYPRESS精品范例,《几何画板》的设计者也是数学教育的权威Nicholas Jackiw把我的一些范例介绍给美国同行,引起震惊。近百个课件范例被国内同行广泛使用。辅导学生的发明发现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得大奖,其中指导冯伟同学的《广义蝴蝶定理》获得学生发现特别奖;与牟乔同学获得’99新加坡国际中学生创意火花大赛“最佳创意奖”……

事物的不断深入总会让个体有深奥不可及的恐惧,放到整个环境里又有渺小得甚至可以忽略的焦虑,而真正的深入却能带来触类旁通的惊喜。教育信息化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情。

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过去十年教育的改变就是十年前的优秀教师进入到现在的课堂一样是合格的教师。教育的社会质量最大属性注定教育成为技术的最后壁垒。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价值的体现在于其策略的持续性,而对技术创新的肤浅追随导致教育的随波逐流,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必要的坚持比频繁创新的改变更重要。为改变而改变的改变只是在维持,某种程度上的妥协,坚持才能改变。

近十年的教师生涯,变化很多,但始终坚持用好一个小软件,维护好一个小网站……

动态的认知是需要坚持的

1995年在收音机里获知美国两少年借助软件发现线段无限等分构造的壮举,1996年在原北师大未来教育中心主任桑新民教授的推荐下有机会接触那个神奇的小软件——《几何画板》,这或许也是自己的“唯一一次机会”。1997年带领学生发现广义蝴蝶定理,续写着中国的传奇……

清晰记得演示“月亮相对于太阳的轨迹”时地理老师脸上的惊讶;“几何光学”、“振动和波”等原本抽象的知识被精准生动演绎时学生眼里的好奇……图景的动态变化印证、丰富和激发想象力。动态与创新思维的相关性是课题研究的核心结论。

也曾尝试其他软件和方法,但通过参数连续变化实现的动态图景来启发学生认知的思路不变,这是传统教育不能或者很难完成的,同时也是知识认知过程中非常必要的。这些年来对这个软件的坚持,不仅是习惯,更是对动态认知的坚持和深入。这是教育信息化不可缺少的过程,甚至是真正意义的教育信息化的开始。

物理图景的动态迁移到知识的网络认知,通过书籍或网页检索等途径获得知识的静态初步,网络的多层面交流和软件的辅助表达使知识逐渐丰富和深入,对比静态初象提升理解,最后形成个人相对独立和稳定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态的认知过程也在循环着。从认知图景的动态到认知过程的动态,信息技术对动态有了更多维度的诠释。

知识的探究是需要坚持的

好奇是人的天性,而技术为满足人好奇的探究提供了便利。一直认为对《几何画板》“点石成金的金手指”的评价是对教育软件的最高期望。屏蔽了技术的动态开放环境下的探究是已有认知图景基础上的再发现、修正和优化的二次建构。

1997年率先在全国开设面向中学生的相关课程,给学生提供知识“再发现”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像科学家一样工作”,和学生分享探究的成果和快乐。蝴蝶定理的系列推广如同美国GLaD构造一样,都是由学生相对独立发现的前所未知的规律,相关范例已被美国数学协会作为论文素材引用发表。后来的一系列发现和推广都是师生探究的成果。教育上知识探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发现了什么,而是对人好奇天性的满足和激励。教学中始终把个人见解视为最珍贵的学习成果,并相信亲历实践的收获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

当有老师痴迷于软件技术的钻研和陶醉于课件华丽外表的时候,自己仍坚持把学科知识放到第一位,投身于知识本身的探索,不断深入和归纳,逐渐形成了ICT环境下数理综合探究课程的框架,并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不断实践、丰富和完善着。

纯粹技术的结晶逃脱不了附属工具的宿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育,而知识探索、发现能力的继承又是教育的真谛和永远的核心。

开放的系统是需要坚持的

出于产权保护的技术封闭和教育上的开放共享是两回事。

最初CAI的很多课件是编译后的集成文件,要么用,要么放弃。经历了封闭的无奈后开始意识到开放的必要并体验共享的快乐,对教师开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调整增删,对原作者也是一种借鉴和提高;对学生开放,学生有机会了解表象背后的机理,这本身就是教育的追求。用“黑箱”演示的教学在逻辑上也是行不通的。

一直向往麦克尼利的“网络让每一个都可以站到别人的肩膀上”的共享和期待“渺小的你也可以让世界倾听你的声音”的开放,网络的发展张扬了开放的特质,甚至成为了一种精神。从“动态与创新”课题网站到求师得教育实验室,每一次给别人提供方便的开放也给自己带来机会。

坚信知识的传播包含在知识本身的信条。眼下求师得动态与创造社区已经成为国内最为专业的画板论坛,网友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有台湾的老师和就读海外的学生参与。同时也是张景中院士主持的《超级画板》主力推广论坛。这里每个人都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帮助别人解答疑问;这里开放的无私是一种习惯,分享和互助成为一种需求,大家在“合作中学习合作,发展中共同发展”。开放的共享也强化了对原创作品的尊重,开放使可成长的学习系统称为可能,开放给了每个参与者平等的机会。

务实是需要坚持的、自主协作是需要坚持的、诚实互动是需要坚持的……需要坚持的还有很多,这些亲历实践原则的坚持让你有机会看到事情的更多层面,坚持得深入才能改变。

如果我们还在“完全”用昨天的方法教育今天的孩子,就等于剥夺了他们的明天。而信息技术的一日千里与教育最大社会质量属性的矛盾注定教育信息化之路的坎坷。但如果真的实现了教育信息化,我们准备好了吗?其实眼下的很多工作是在为明天准备。

信息素养的养成是需要准备的

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传承,教师最基本的条件是先知。习惯了封闭却要推行网络合作,不曾亲历探究的好奇而去体会发现的快乐,没有先前足够信息体验的教育信息化是冒险的,源于实践的理论才是丰富和实效的。

过去键盘录入、鼠标使用到各种办公软件的学习,是为今天准备的;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的快捷、通过QQ、MSN、Skype等软件沟通的便捷……是网络拉近了时空的距离;网络社区里,每个人都有角色的双向性,大家讨论着同一个话题,是问题的提出者,也是问题的解答者;通过网志记录生活的点滴,雨后春笋的社会性软件……技术开始与生活融合,使交流更加深入,尝试着拉近人与人心灵的距离。

技术的花果装点和丰富了生活的餐桌,有人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这是对独立个体来说的,而教师的生活和教育是有界限的。技术对教育作用的夸大始于对技术的崇拜和好奇。最初收发电子邮件的兴奋对当时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那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时下这些不再好奇的东西却在真正起到作用。教育的惯性似乎决定了教育技术滞后的步调。

教育的信息素养需要通过真实体验去丰富和提高。有意识将生活中的信息体验迁移到教育上,比如外出学习时通过网络及时分享异地的信息;教师培训尝试网络大课堂;和学生的交流也尝试着通过网络沟通……教育信息化从技术改变生活和尝试着改变自己开始。

教育资源的积累是需要准备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信息获得的渠道,它在方便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在告诫我们,对信息的盲目贪婪和对信息的无知漠视一样愚蠢。眼下的技术无法保证获取信息的质量和实效,更无个性的满足。信息化的教育同样需要原创性、贴近实际和系统的资源,而这些有效资源需要通过教学实践的累积和整理。

除了社会信息化程度制约教育信息化之外,脱离常规教学的孤芳自赏和“黑板搬家”一样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羁绊。从开始的CAI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现在又有人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这些名称的变化都在演绎着技术与教育关系的进化历史。

远方的路是用来看的,脚下的路才是走的。一线教师没有理由脱离自己的教学实践,相反更有条件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信息化素材的积累,整理实践过程的点滴收获,以学教学的原则反哺常规教学。交互性的网络平台提供活的素材,使可成长型资源成为可能。眼下求师得画板联盟就是由广大教师和学生以及他们的问题素材和解答组成的一个素材和人力综合的开放性资源库,在线教程就是静态与动态资源相结合的范例,整个论坛也力求建设成为开放、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型资源库。相信这些真实互动的素材是普遍有效的。

没有孤立的教育,也没有独立的教学。这些教学素材积累过程中也伴随着教育素材的累积,全面、系统的教育教学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更高层次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同时这些素材积累的过程也是教育信息化的过程。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需要准备的

信息不是理解,信息的简单传递更不是教学。软件平台、硬件设施都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但仅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全新的信息环境下的教育实践更需有效教学模式的指导。

教育传统历经千年沉淀,很多东西是抛弃不了的,单凭对于信息技术抱有幻想的教育信息化势必会越来越远离现实,全新环境下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一点一滴的实践积累和提炼。ICT环境下的数学物理综合探究以选修课的方式,借鉴“再创造”理论,探索中逐渐总结和提炼出一套 “原型启发、重现质疑、探究发现、问题挑战、概括迁移和共享推广” 的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形成本身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对教育模式的探索伴随着教育的永久变革。而需要准备的还有很多,准备也是时刻的,准备的过程也是完成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就蕴藏在教育信息化的准备过程之中。

教育大山的山顶是民主,攀登需要勇气

教育以人为本在很多时候只是口号,而信息技术史无前例地把教师和学生放到同一起跑线上,有些时候教师甚至落后学生,所谓的后喻文化。可能正是对初为人师时和学生在同一起跑线经历的敏感,让自己深深体会到“向学生学习”的必要。无论是“以学教学”的教学模式还是“表扬为师”、“教学相长”的教学策略,无不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实践中。网络张扬了开放的同时也彰显了“尺短寸长”的人本。“你也是专家是你我的自信和彼此的信赖!”这是求师得教育实验室众多理念中的一条。信息技术迫使我们直面以人为本的呐喊。

教育信息技术不单纯是电脑、网络的技术,更是人的技术。教育信息化中坚持和准备的结果都包含在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以自己的学生为本,以自己为本,而是人人以人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条件,是过程也是结果,更是我们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坚持、需要准备的和值得期待的。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我想对于教育的大山,其山顶是民主,而攀登的过程需要勇气!

教育信息化仅仅是通向教育真理的千万条路中的一条,探索的路也从来不是阳光大道,但相信路是越走越宽、越走越通的,相信这条小路不断延伸下去是条光明大道。

信息技术创新、平等的特质凸显了开放和人本的光辉。它点燃了人心底尘封已久的热情,同时也导致了过多“冲动的表达”。而价值的主观放大和现实社会认同的反差容易产生挫折感。眼下的工作离自己的目标还很远,有时候甚至变得更远,相信自己有勇气去坚持,有耐心去准备。最后用自己的小诗作为结束,也提醒自己教育信息化的真正意义。

……

严冬考验着青松

却悄悄孕育着花和草的生机

困境中需要青松的坚毅

而花草才拥有真正的四季

推荐访问:教育信息化 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