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现状,继而分析了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最后解读了德育“微课题”研讨沙龙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构想,阐述了“微课题”“寻‘微’而知‘著’”及“实践——理论——实践”快速有效的特点,并就我校所做的实践探索进行简述。
关键词:微课题;初中德育实效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5-2
德育实效性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是德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它涉及学校教育方方面面,也涉及学校德育工作以外的许多相关因素。目前,国内外对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尚未有现成的、系统的成果。国内现在正掀起研究德育实效性的热潮,但仍没有形成研究体系和操作性强、推广性大的工作机制。教育部曾多次下发文件强调学校要加强德育的有效性,可以说,德育实效性的研究正方兴未艾。然而,在德育实践中,诸多的困惑和新问题总是此起彼伏,严重消磨了德育人的斗志,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行而思之,我们尝试将困惑问题化,问题课题化,形成了“微课题”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理论框架,并就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当前关于“微课题”的研究
“微课题”全称“微型课题研究”,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小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研究课题,是以“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为基本特征,以“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微课题”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或合理手段对细微的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往往会用到一般课题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但又相对简单,不追求方法自身的严密性;它与实践操作或行为改进紧密互动,又有机融合,更注重过程性;它服务于教育实践者的日常工作,但又在实践反思、经验积累中养成理性智慧,以此指导和改进研究者将来的工作。它不强调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较为自由,是一种平民化或草根化的研究样式。
南通市微型课题的组织管理者,教科所所长冯卫东给微型课题下了一个大致的界定,较为通俗:“微型课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小课题。他还曾用这样的话说出了他对微型课题的描述:微型课题的表现形态是微型的、自由的、亲民的、可为的。它不大,不会让教师有无处下手的感觉;它不需要严格的、统一的程式,可以有很强的个人和个性化色彩,几乎不存在“会”与“不会”、“能”与“不能”的界限或区分;它不同于经院式研究会,没有贵族之气,完全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人都可以去做,最终有没有成果,关键是“你做了没有”……如皋市微型课的积极推进者,教科室副主任袁玥的界定较为科学,普遍被认可:微型课题研究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或合理手段对细微的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
常州市同济中学贾秋萍认为:(1)“微课题”往往会用到一般课题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但又相对简单,不追求方法自身的严密性;它与实践操作或行为改进紧密互动,又有机融合,更注重过程性;(2)它服务于教育实践者的日常工作,但又在实践反思、经验积累中养成理性智慧,以此指导和改进研究者将来的工作。(3)“微课题”具有微小、成型、切时、正向、深度的特点。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江宁分校督学罗刚淮认为:比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学生中比较固定的落后行为、课堂中的意外、教学的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可以成为一项研究的起点。其次始于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也就是教师把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作为支点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事件当中。这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自己最为熟悉,最有发言权,最容易把握,而且从感情上来说也更容易接近和投入。
陈唐明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7期中写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性学习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亦成为学校探寻素质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浙江省大溪二小王朝森校长提出了“微课题促薄弱学校教师科研微成长”的教师专业微成长发展策略,他要求教师在做微课题研究时要以微观研究、行动研究、校本研究为主,以“求实”、“求本”为原则,经历教研课题化,课题教研化的微课题研究过程,使微课题研究成为薄弱学校教师科研微成长的有效平台。
“微课题”这种研学形式已经得到了很多专家和老师的肯定,它的草根性、平民性、实践性、务实性、可操作性也越来越多地被广大一线老师所接受,正逐渐地成为教科研机构和学校培养、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
二、德育“微课题”研讨的缺失及尝试
虽然“微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能对提高学校教师教育教学修养、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笔者于2015年2月23日在《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完全版)上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匹配为精确,检索时间为1999年~2015年,检索主题为“微课题 德育实效性”、“微课题 德育”、“微课题和德育”等,检索结果均为0篇。这说明基于“微课题”背景下的德育实效性研究或德育“微课题”化的研究还没有卓有成效或者说比较明显的成果性研究还比较少。百度搜索关键词“微课题 德育实效性”找不到相关条目,搜索“微课题 德育”发现华东师大第四附中徐晓霞老师2012年6月主持开展了名为《学校微型德育课程内容与方法创新的研究》的县区级课题研究,目前正在研究中。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2012年底围绕“让德育走向专业化发展”的主题开展了德育微课题展示活动。诸如此类关于德育“微课题”研究的条目也仅有数十条左右,而且大多是规划类或研究中,其他多是学科类“微课题”研究方面的信息。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是教育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学校德育面临的重大的难点问题。为了更有效地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必要对德育实效性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等两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指导德育的实践。而近些年,德育实效性提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各有偏重,“微课题”视角下的德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通过“微课题”群的组建、实施与管理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调整教师教育心态、提高教师德育能力、增强教师德育魅力。
通过“微课题”框架结构群体性德育探究式研究,解决德育工作实效性缺失的问题。具体而言包括:在学校前期德育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和谐、高效为基础,推行规范化管理;突出“以生为本”的德育管理理念。尽一切可能关注学生的需求理应成为学校德育管理的精髓。在全面关注学生需求并确保落实的同时,注重发挥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探索全员育人的规范化德育工作机制;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探索网络德育规范化新途径;探索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德育工作规范化机制;探索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规范化管理机制。
三、我校“微课题”背景下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实践探索
我校基于“微课题”背景下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实践探索就是以占据着实践舞台的德育管理者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为主体,利用“微课题”“寻微而知著”的特点,采取“微课题”群的途径对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智慧经验加以总结推广,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路线图研究德育现状、定位德育目标、探讨德育问题、商榷德育策略、拓展德育途径、细化德育内容、优化德育模式,以提高我校的德育实效性,促进德育人员素养提升的效果或目标。目前,我校实践探索的德育“微课题”分为理论研究和主题研讨。
1.理论引导更新理念,组织保障助推执行。
学校以德育处为管理和组织机构,引导班主任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选择合适的切入口,进行微型课题理论研究,这种“草根式”平民化的德育科研注重的当然是研究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求在德育微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须有5篇以上读书笔记,每月要有阶段总结,同时还要撰写能反应研究过程的若干篇实践报告,最后,每人要进行总结陈述,以文字实例和图像资料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引导,使全体德育人认识到,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德育“微课题”研讨架构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微型课题研究这一抓手,找到提高初中德育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微课题”框架结构群体性德育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思考并以实践验证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提升学校管理者与班主任的理论层面,使班主任德育管理系统化,实效化。
2.微课研讨形式多样,成果丰硕实效显著。
德育“微课题”主题研讨主要以短会的形式探讨并交流班主任在平时班级事务及德育教育中遇到的问题。研讨活动首先提前确定一位班主任老师作为主发言人,就自己在相关主题工作上的尝试、经验或教训发言;接着,其他班主任进行针对性发言。在已经进行的“新班主任的困惑”、“问题学生的处理”、“如何促成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班级管理中‘小组合作’模式的探讨”等主题研讨活动中,班主任老师积极参与讨论,气氛热烈。
总之,通过这种实践探索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这就是“微课题”研讨的根本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许学东.农村初中德育管理实效性的思考[J].学校管理,2011(02).
[2]曾伟红.浅谈中学生品德教育的薄弱环节[J].中学时代,2012(18).
[3]王付欣.浅析主体性德育模式建构的途径[J].教育革新,2007(11).
[4]赵金方.把小事做精致,提高德育的实效性[J].吉林教育,2012(31).
[5]高波.转变德育模式,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