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茶尘在茶叶生产中是不可避免的。从茶尘成分、形成、影响因素出发,先后分析了茶尘对人体(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皮肤、心血管系统)、设备、制成品损耗的危害。重点分析了茶尘对于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例如易引起茶工咳嗽、哮喘、肺部改变等。分别从法律、技术、卫生保健方面,介绍我国控制茶尘的一些主要措施:国家制定一系列法律、标准,保障劳动者权益;技术人员在设备选购、安装、工艺改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企业把好原料进货关,组织员工体检,购置劳保用品;员工个人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个人卫生。
关键词 茶尘;危害;控制
随着茶叶规模化生产,茶尘在茶叶的生产中不可避免。茶尘是一种植物性粉尘,属于有机性粉尘。长久以来,对于茶尘的危害,在学术界始终存在争议。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着工人自我防护不足,对茶尘危害认识不够的现象。本文试着从各方面讨论茶尘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1茶尘的成分
茶叶的成分有:水、生物碱、蛋白质和氨基酸、酶、多酚类化合物、糖类、脂肪类、有机酸、色素和芳香物质等。在茶叶生产中,茶尘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茶尘是一种混合粉尘,其成分主要是:(1)鲜茶叶;(2)泥沙或泥灰;(3)各种霉菌[1]。辛业志[2]等认为,茶尘主要来源于:(1)在茶园采茶和茶叶加工中产生的、茶叶固有的茸毛灰;(2)加工过程中碎断产生的细尘;(3)泥沙、泥灰。
2茶尘的形成
茶叶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茶尘,主要来自于3个方面:(1)从鲜叶原料到成品茶,由于水分含量的减少,在制品经过揉捻(切)、烘干、筛分、风选、拼配、装箱的过程中,茶尘就产生,这种粉尘在一般老叶中更容易产生;(2)茶叶背面固有的茸毛,形似针状,经加工脱落,一般幼嫩的芽叶更为突出;(3)茶叶采制过程中夹杂的泥沙,一般黑毛茶多于红、绿茶[3]。
3影响茶尘分布的因素
根据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的规定,茶尘在工作场所空气中容许浓度为2 mg/m3。而实际车间茶尘浓度达19.019~39.211 mg/m3(粒径≤10 μm)[4],有的甚至达到322 mg/m3[8],远远超过国家标准。茶尘在车间内的分布,除了与物料本身的性质有关外,还受工艺、设备,茶厂车间的气温、湿度、风向、风量及风向的上、下游之影响。一般说来,在尘源附近的粉尘浓度,主要取决于物料本身的性質,如茶类、等级、含尘量、含水率等,而离开尘源的地方,其粉尘浓度还受当时、当地的条件,如工艺、输送高度、速度、落差、气温、湿度、风向、风量、风向的上、下游等对粉尘散发的影响[5]。
4茶尘的危害
4.1茶尘存在爆炸危险
茶尘在空间中达到一定的浓度(32.8 g/m3),就存在爆炸的危险。而且由于茶叶加工多在高温环境下进行,这种危险性就更大[6]。
4.2茶尘对人体的危害性
4.2.1 茶尘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通常我们将直径小于15 μm的尘粒称为可吸入性粉尘。其中10~15 μm的粒子主要沉积于上呼吸道,5 μm以下的粉尘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是引起矽肺及其他的职业性肺疾患的“元凶”。但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仅直径3 μm以下的粒子才可进入肺泡[7]。茶尘中85%以上为5 μm以下尘粒[8]。茶尘对人体的危害主要集中在:(1)对茶工上呼吸道系统的影响;(2)茶工尘肺;(3)茶工哮喘。
1919年Castellani等发现茶厂工人有体重减轻、疲劳、咳嗽,并咳粘液脓痰等症状,他们称之为“茶厂咳”。茶厂茶叶试味员由于需要用鼻嗅茶叶,鉴定茶的质量,因此他们也患上类似症状,称为“茶叶试味员病”。到目前为止,人们经过统计,认为茶尘可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包括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咳痰、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鼻炎、咽部干痛、胸痛、鼻甲肥大、咽部充血等症状。广西1975年调查了477名制茶工,咽干占25.2%,咳嗽占24.2%,咳痰占23.1%,咽部各种炎症检出率为68.1%,慢性鼻炎、鼻甲肥大检出率为59.7%,呼吸加快(每分钟超过20次) 检出率为23.3%[9];广东1981年检查了320名茶工,咽干痛占24%,咳嗽占16.2%;湖北1980年检查了507名茶工(131名对照),咽干占5.3% (对照为3.1%)、咳嗽占19.3% (对照为9.2%) 、咳痰占14.6% (对照为6.9%)[9]。周仲衡[8]统计103名茶工中,80%以上有咳嗽、痰多,部分伴有胸闷、气急等症状;患慢性气管炎者17例,支气管扩张者2例,支气管哮喘者4例,三者构成患病率为22.3%。
茶尘还可导致茶工肺脏的致纤维化,而且不少胸部X线拍片表明肺部有明显改变。比如张国枕(1961)报导了茶工X线表现为肺纹理改变、网状阴影和小点状阴影。1976年李来玉等将茶工X线表现分四项分析:肺纹改变者386人中占74.1%,网状阴影51.0%,结节影6.7%,肺气肿(包括蜂窝样小泡)20.29%。林崇荣(1981)[10]统计海南茶厂217名茶工中:肺门改变为25.8%,肺纹改变为37%,网状阴影为18.5%,可疑小结节为7.4%。湖北(1978年、1980年)检查了319名茶工,肺纹改变为40.4%~90.1%,网状阴影为24.2%~29.8%,可疑结节为1.3%~4.0%,肺气肿为0.9%~7.9%。周仲衡等对98 名茶工的胸部X 线片观察,发现“蓬发状”阴影,但辨认不出有明确的淋巴结肿大影,同时发现网状纹理并夹杂约有1~2 mm细小的点状影,密度较淡,境界不清[8]。
4.2.2 茶尘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在生产中,有发现工人因吸入茶叶粉尘而患眼睑震颤、舌震颤、手震颤、眼球震颤、腱反射增强及咽反射消失,也可见到感觉障碍及精神抑郁。但这些症候群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与这样的小剂量的咖啡碱有关,还不清楚[9]。广西1973年调查,在39人中,头晕占53.9%,头痛占38.5%,失眠占46.2%。1975年调查,在477名茶工中,头晕占40.9%,头痛占35%,失眠占29%,手震颤检出率11%[9]。湖北1980年检查茶工507 名,头痛、头昏占47.1% (对照组131人阳性率为19.8%)[9]。
4.2.3 茶尘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Goulcl指出[11],茶叶主要是引起心脏搏出指数增加,血胆固醇增高,并认为这是茶叶中的咖啡因和黄嘌呤作用的结果。广西检查了10 年以上工龄的52 名茶工眼底,其中26 名有动脉反光增强,变窄和痉挛等改变,这些主要是动脉硬化的表现[9]。周仲衡等对103名茶工中20名可疑心脏病变者作心电图检查,计低电压5 人、窦性心动过缓5 人,作者认为结合临床资料尚不足以支持有心脏实质性病变[8]。
4.2.4 茶尘对血液生化免疫指标的影响
广西曾报道,在138名制茶工人中有126人(91.3%)IgG含量平均为(16.65±3.14) mg/mL,高于非接尘健康人员的正常值[(11.24±1.28) mg/mL],血清铜蓝蛋白含量为267.88±74.1u%,显著高于正常值(168.2±22.9u%)(P<0.001)[12]。研究表明,茶尘与制茶工人血中IgG、铜蓝蛋白含量升高有关,其中IgG含量更敏感地反映肺组织的损害。而周群敏发现茶工血清总IgE及特异性Ig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3],说明茶工中存在较高的变态反应。
4.2.5 茶尘对皮肤的影响
茶毛虫、刺蛾类的毒毛,常脱落粘附在茶叶上,加工过程中容易进入茶尘,对人体皮肤有强烈致痒的过敏性反应[3]。
4.3茶尘加速磨损
茶尘落入生产设备内,加速生产设备磨损,影响生产设备寿命,甚至降低设备绝缘性,引发火灾[6]。
4.4茶尘增加制成品的损耗
由于茶尘无法回收利用,导致茶尘中夹杂的成品茶浪费,增加了成品茶损耗。丁清厚统计发现,茶尘的损耗在2%,而成品茶总的损耗率为2.5%~3.0%[6]。
5茶尘控制方法
5.1法律措施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条例,旨在防止粉尘危害、保护工人健康。1956年颁布《关于防止厂、矿企业中的矽尘危害的决定》,1958年公布《工厂防止矽尘危害技术措施办法》和《矿山防止矽尘危害技术措施暂行办法》,1987年2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防治条例》和经过修订的《粉尘作业工人医疗预防措施实施办法》,以及1995年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使尘肺防治工作逐步纳入了法制管理轨道。强调职业危害的宏观控制,明确企业法人与劳动者的责任、权力、义务,赋予企业的每一个人控制职业危害的责任,是促进企业搞好尘肺防治工作的法律保证[7]。本世纪以来,卫生部又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如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等,对工作场所茶尘浓度做了明确的规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5.2技术措施
预防尘肺,最根本的是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粉尘危害:(1)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2)湿式作业;(3)密闭、抽风、除尘[7]。
5.2.1 管道安装
由于管道在除尘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管道的安装就决定除尘设备安装的成败。丁清厚[6]认为,为了防止茶尘在管道内的沉积,同时节省能源损耗,管道应尽可能设置成垂直或倾斜,倾斜度在3%~5%,而水平式管道易造成管道堵塞。
5.2.2 工艺改进
通过对现有的工艺设备进行改造,不但节约成本,而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方面,基层技术人员做了许多尝试。吴持海[14]等对现有烘干工艺进行改造,改善烘干机的除尘效率,减少碎茶,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张荣珍[15]对福鼎茶机厂的抖筛机进行改进,使整机运转平稳,噪音明显下降,防尘密封良好。
5.2.3 除尘设备
使用除尘系统是排除茶尘是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大部分茶厂普遍采用的方式。目前市面上的除尘设备有很多,比如车色机、袋式过滤器、旋风分离除尘器等。茶厂普遍使用的除尘设备主要是袋式过滤器、旋风分离除尘器。在安装除尘设备时,需要综合考虑各部分的衔接与设置、设备的安装等。比如排风吸尘、袋式过滤器比旋风分离除尘器分离效率高,但相应地成本高,功耗大,所占空间大,设计制造、材质管理技术等方面要求高,且不适用于潮湿粉末[16]。
5.3卫生保健措施
加强对原料进厂检验,杜绝泥沙含量超标的茶叶进入车间,避免危害员工身体健康。及时清理车间卫生,避免茶尘堆积。
定期安排工人体检,根据201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对体质较弱,或敏感人群,应进行换岗或定期轮岗。
5.3.1 个体防护
当生产现场防、降尘措施仍难以控制粉尘浓度时,可以要求工人佩戴防尘口罩,粉尘浓度高时,推荐使用防尘安全帽、送风头盔、送风口罩等[7]。
5.3.2 與个人体质的关系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注意营养,多食高蛋白质、钙质的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A, B, C, D)果蔬,多食清热、利尿、祛痰和有收敛作用的食物[17];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澡、勤换衣服,对提高防病能力也有重要意义[7]。湖北赵李桥茶厂通过1978 和1980年两年检查,工人中有的虽有30余年的接触茶尘工龄,但未发现肺部有结节阴影(该厂茶尘游离SiO2为6.9%~7.1%)[3]。
参考文献:
[1]卢伟.工作场所有害因素危害特性实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辛业志.有机粉尘与肺疾患[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3]王融初.茶叶加工中的茶尘及其对人体的影响[J].茶叶,1984(4):25-28.
[4]胡善国,罗毅,苏有健.精制茶厂不同工序茶尘物理特性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7):109-114.
[5]李一鸣.茶尘理化特性的研究[J].茶叶科学,1993(1):37-44.
[6]丁清厚.茶厂除尘问题初探[J].茶叶,1989(3):38-39.
[7]梁友信.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8]周仲衡,徐英含,石秋念.茶工“尘肺”的调查与动物实验报告[J].卫生研究,1977(2):117-122.
[9]李来玉.茶尘的职业危害[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杂志,1984(2):116-118.
[10]林崇荣,王方能,张福彩,等.海南区茶厂职业危害调查小结[J].中国职业医学杂志,1981(3):26-29.
[11]Gould,L.The Cardiac Effects of Tea[J].J Clin Pharm,1973,13(11):469-474.
[12]黄曙海,梁家春,王英杰,等.茶尘对工人血液免疫生化指标的影响[J].劳动医学,1986(4):56.
[13]周群敏,沈贻谔,陆培廉.茶工血清中总IgE与特异性IgE水平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2(1):1-3.
[14]吴持海.精制茶厂烘干机除尘的研究与实践[J].茶机设计与研究,1990(2):16,22.
[15]张荣珍.抖筛机振动、噪音控制和密封防尘措施[J].中国茶叶,1982(6):34-36.
[16]吴持海.茶厂旋风分离除尘器的研究和设计实践[J].茶机设计与研究,1989(1):15-17.
[17]李继光,李彬.茶尘正成为茶农的“隐形杀手”[J].农家科技,200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