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现代的芝加哥学派在当今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至今天西方经济思想界的发展以及经济政策主张的变化,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man,1912~2006)则是该学派的现代奠基者、旗手和领袖。尽管作为现代芝加哥学派领袖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是自由市场和自由理念忠实的信仰者、支持者和保卫者,但是,在具体的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和思想方法方面,他和如今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却存在差异,甚至是“对立的”。有鉴于此,我们在对当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进行研究和认识的时候,就有必要对他的理论和思想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芝加哥学派;米尔顿·弗里德曼
中图分类号:F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8)04-0052-04
米·弗里德曼继承了以维纳(Jacob Viner)、奈特(FrankH·Knight)、西蒙斯(Hey Simons)、明茨(Lloyd Mints)等为代表的老一代芝加哥学派的经济自由主义传统。老一代芝加哥学派的经济自由主义传统是,主张自由贸易、自由工资、自由价格和稳健的货币。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特殊经济形势下,那些人却都鼓吹以大规模的、持续的赤字财政支出来对付失业和通货紧缩。也就是说,他们在那个特殊时期具有类似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观点,但一般情况下还是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米,弗里德曼深受他们的影响,但是,他更多地表现为经济自由主义倾向。
本文将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人手,对米·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进行再深入一步的分析,试图为我们深入认识、了解和正确对待整个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体系提供一点帮助。
一、新一代芝加哥学派在经济思想和方法上的特点
(一)新一代芝加哥学派经济思想的共同点
作为新一代芝加哥学派的旗手和奠基者,米·弗里德曼显然也是亚当·斯密自由放任经济学和相应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因而,在主张自由市场经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阵营里,他与其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之间存在着共识。
①主张将不可侵犯的私有产权作为社会的正当前提。②主张坚决保卫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坚信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定律,认为个人幸福的最大化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都来自对个人的激励行为,而自由与秩序最终会达到和谐状态。③支持自由贸易、自由移民和全球化。④赞成开放资本市场、消费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货币市场。⑤反对在汇率、价格、租金和工资等方面的控制(反对最低工资法)。⑥主张有限的政府,主张把政府职能限定于保卫国家、私人财产和有选择的公共事务方面。⑦赞成私有化、非国有化和放松管制,⑧反对企业的福利主义和特权,但并不参与对富人的攻击。⑨反对中央计划经济和集权主义。⑩相信在自由市场经济中贫困是可以被消除的,但自然的不平等是无法避免的。⑾反对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干预思想。⑿反对赤字财政、累进税收制度和国家福利政策,主张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市场化取向。⒀主张通过市场和产权的办法解决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通常还认为环保主义者夸大了环境危机问题。
(二)弗里德曼在经济思想上的不同点
当然,作为新一代芝加哥学派的旗手,米·弗里德曼也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上的不同
新一代芝加哥学派以米,弗里德曼的方法论主张为圭臬,主张经济学研究应该注重历史的、定量的和均衡的实证研究方法。他们认为,除纯粹抽象的“研究”层次的理论外,经济理论一般应该得到经验检验。如果经验检验的结果和理论相矛盾,那就要抛弃或者修改理论。
而其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比如以弗·哈耶克为领袖的新奥地利学派则反对芝加哥学派的这种研究方法。
2 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作用的看法的区别
绝大多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坚持彻底的自由放任政策的主张,认为政府不应该干预自然发展和运行的市场经济,政府干预将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集权主义和极权政府,从而破坏经济的良好发展,降低经济效率。
但以米·弗里德曼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则与之有所不同。他们并不一味地、绝对地反对政府干预。他们认为,经济中的垄断和异常状况(如严重通货膨胀)的消除,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赖于政府干预的。
3 对于健全通货的看法存在不同意见
以米·弗里德曼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反对金本位制,主张信用货币体系,主张货币供给量按照固定的比率或中性比率(货币主义法制)增长。100%的准备金则完全采用法定货币。这与其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看法不同,特别是与主张市场自发创造自然形成商品本位,采用100%的黄金准备金,主张实行政府监管最小化的自由银行制度,建立私人银行自行发行货币、开立账户、提供信贷服务的竞争体系的新奥地利学派完全不同。
4 对经济周期、资本理论和宏观经济学方面的看法存在差异
哈耶克和米塞斯提出了新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法定货币供给的扩张和人为降低利率都会导致不可持续的和不稳定的繁荣,最终将导致经济崩溃。
以米·弗里德曼为首的芝加哥学派主张货币总量模型,认为采用与经济平均增长率相一致的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就可以为经济提供可持续的非通货膨胀环境。但其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却对此表示怀疑,也对芝加哥学派的“宏观经济学”和总量分析(如国民经济统计、价格指数)这些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持怀疑态度。
此外,新一代芝加哥学派对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和拯救方案,对宏观经济模型构建中的适当的总量水平,对凯恩斯、凯恩斯主义者、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家以及其他经济学派的看法方面也都存在着不同见解。
以米·弗里德曼为首的新一代芝加哥学派与其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存在上述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不同。为此,本文以下部分将集中剖析有代表性的米,弗里德曼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特点,以便对他们的经济学有个较为一致的认识。
二、弗里德曼和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方法
作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芝加哥学派的领军人物,弗里德曼在当代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几乎单枪匹马发动了一场宏观经济学的‘反革命’,他摧毁了凯恩斯主义的基石,重建了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模型。”弗里德曼不仅在经济理论分析和政策分析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在统计理论及其应用、经济史、科学方法论和自由社会的政治哲学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弗里德曼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对其全部理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弗里德曼摧毁凯恩斯主义的战斗中,其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弗里德曼坚信技术性的经济学具有的巨大力量。他通过数学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展开了对凯恩
斯主义经济学模型和货币数量论的经验检验,最终获得了成功,并由此促进了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形成。
弗里德曼在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方面,深受老一代“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们的影响。维纳、西蒙斯、奈特、明茨等人都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不同方面影响了弗里德曼。后来,弗里德曼在国民经济研究局工作时也深受韦斯利·米契尔统计分析方法的影响。他在1957年发表的《消费函数理论》一文,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的产物。然而,尽管弗里德曼赞同运用经验数据进行分析,在其著作中也运用数理模型,但他却反对运用大规模的理论模型(如一般均衡模型)和经济计量模型。这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们是有所不同的。
弗里德曼在经济学研究方法方面,既反对奥地利学派、大卫·李嘉图和保罗·萨缪尔森等人只关注纯粹抽象问题研究的纯理论研究方法(包括没有理论基础的纯数据研究)。也反对没有理论的历史事件和制度分析方法。他主张的是基于历史事实和数据对理论不断进行验证的芝加哥学派方法。
弗里德曼说:“在经济科学的讨论中,芝加哥学派的方法是把经济理论作为工具去分析广泛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精美而无说服力的抽象的数学框架;她坚持对一般化理论的经验检验的方法,拒绝无理论的纯事实和无事实的纯理论。”在弗里德曼的推动下,定量分析方法已经成为芝加哥学派乃至于今天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一)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
弗里德曼一贯主张实证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并借助历史事件的数据,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他在1953年发表的《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其方法论的集中阐述。
弗里德曼对经济学的看法和哈耶克既有所不同,又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相似之处。他说:“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是一种暂时被接受的、关于经济现象的概括体系。这一概括体系可用被用来对情况变动的影响作出预测。人类在扩展这一概括体系,增强我们对其合理性的信赖,及改进其预测的精确程度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受到了下述两种因素的阻碍:一是所有知识探索的人类能力方面的有限性,二是社会科学中所存在的种种桎梏。”不过,弗里德曼并不是由此引出不要国家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必然性,而是引出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讨论。
(二)关于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看法
弗里德曼认为,实证经济学方法与规范经济学方法之间关系密切,但是,不应该混淆二者,对二者还是应该严格区分。
弗里德曼认为:“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于任何特别的伦理观念或规范判断的。”它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另一方面,规范经济学及经济学的技术也不可能独立于实证经济学。任何政策结论都不可避免地要基于对采取某一种而不是另外一种行动将产生的影响所作的预测,而预测则必须明确或不明确地基于实证经济学。当然,在政策结论与实证经济学结论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有的话,那么则不必另外再创立一门规范经济学了”。
在这方面,弗里德曼批评了一种流行的看法,即认为“在目前的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在毫无偏见的公民之间所存在的有关经济政策的分歧,主要地来源于人们对所采取的行动将带来的经济影响的不同预测”,而“这些分歧从原则上说是可以通过实证经济学的发展而予以消除的”。弗里德曼说,持这种看法的人并“不认为人们关于经济政策的分歧是来源于人们在基本的行为准则方面的根本性分歧,来源于人们在最终可能出现的矛盾双方问题上的分歧”。弗里德曼认为,这里的问题在于规范经济学的前提一致性问题制约了对相关实证经济学结果的看法。政府对最低工资限制立法导致的不同见解的分歧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
(三)关于理论的可检验性问题
在弗里德曼看来,对建立一种“富有成果”的理论而言,其恰当的标准不在于理论假设是不是“现实主义”的,而在于理论预见得到经验证实的程度。他认为,要想取得成果,任何理论假设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程度的“不真实”。因为科学的目的不是复制充满五光十色的复杂事物的“真实世界”,而是从一般事物中抽象出简单的模型,使我们能够预测它的行为。
后来,在《通货膨胀与失业》(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时的讲演)中,弗里德曼仍然强调,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都不存在着‘确定的’实质性知识;而只存在着这样一些假说:它们永远也不可能被‘证明’,而仅可能成功地避免遭到否定……在这两种科学当中,没有任何实验曾完全地得到了控制,而且实践常常能提供这样的证据:它与有所控制的实验是等价物。在这两种科学当中,都无法存在一个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也无法避免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所以,弗里德曼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上重视的是理论对现实的预测能力,而不是理论本身的假设条件是否完全符合现实。他说:“实证科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发展这样一种‘理论’或‘假说’,使之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总体说来,这样一种理论是一个由两种元素构成的复杂的混合体。部分地说,它是一种‘语言’,旨在促进‘系统的、有组织的推论方法’。部分地说,它是一系列假说的综合体,旨在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作为一种实证假说体系,理论应该通过其对它意在加以‘解释’的那一类现象的预测能力来检验。唯有实际证据才能表明该理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惟有实际证据才能表明该理论是被作为合理因素而暂时地得到‘接受’呢,还是遭到了‘拒绝’……对某一假说的合理性的唯一有关的检验,是将其预测与实际情况所作的比较”。
不过。对于“预测”,弗里德曼解释说:“我们用来检验某一假说的合理性的‘预测’,并不一定非得是对尚未发生的现象所作的预测,也就是说,不一定非得是对将来事件的预见。它可以是对业已发生了的现象所作的预测。但前提条件是对这一现象所作的观察尚未进行,或者是虽然对这一现象所作的观察业已作出,伹进行预测的人尚不知晓。”“从这种意义上讲,某一假说的合理陸本身并不足以作为对其他假说进行取舍的标准。人们可以观察到的事实在数量上必然是十分有限的,但可能的假说却是无限的。如果存在某一种假说与可得证据相一致,那么一定还有无数的假说也与这一可得证据相一致。”
此外,弗里德曼也声明:“我们对社会科学中某一特殊预测所作的检验,很少能够通过这样一种实践来进行:这种实践是经过专门设计的,意在消除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干扰因素。通常,我们不得不依赖于偶然发生的‘实际情况’所提供的证据来进行我们的检验。在我看来,社会科学中无法进行所谓的‘有所控制’的实验,这并不能反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根本区别。这既是因为‘无法控制’的实验并非为社会科学所特有(自然科学中的天文学就是一例),又是因为有控制的实验与无控制的实验之间的差异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程度上的
差异。没有哪一种实验是可以完全控制的,同时每一种实验中又都存在着部分的控制,这是因为某些干扰因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保持相对的稳定。”
弗里德曼认为,任何理论或假说的假设条件本身并不能成为检验该理论是否正确的依据。他说:“在限定某一理论可以成立的条件的过程中,‘假设’的完全正确的运用通常错误地被理解为假设可以被用来确定某一理论可以成立的条件,而且这一误解成了理论可以通过其假设而进行检验这一观点的主要根源。””而“任一假说的证据都总是由人们试图证明它与实际情况相抵触而遭到的多次失败所组成。只要该假说仍在继续使用,那么这一证据就会继续增加。而且,由于该证据的特殊性质,让该证据提供完全充分的证明是十分困难的”。弗里德曼举了自由落体的例子说明“通过一理论的假设来检验该理论的不可能性,也证明了,某一理论的假设’这一概念的模糊性”。
由于有这样的认识,弗里德曼自然不会强调理论假设和理论本身的现实合理性。他不注重理论假设和前提的重要性与他的证伪观点是完全一致的。他认为:“在方法论当中(如同在实证科学中一样),作出否定性的结论通常要比作出肯定性的结论更有把握。”“实际证据永远也不可能‘证实’某一假说的正确性,它只能通过无法将该假说驳倒来显示该假说的正确性。”那些真正重要且伟大的假说所具有的‘假设’,是对现实的一种粗略的、不十分精确的、描述性的表述。而且,一般说来,某一理论越是杰出,那么它的‘假设’(在上述意义上)就越是超脱现实。
弗里德曼还认为,在科学中永远不存在一定的东西。证据对一假说所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作用,永远不能说是完全“客观的”。在判断假说的含义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方面,经济学家要比社会学家更为“宽容”,而且较少的几个“一致性”实例就可以促使他暂时地接受假说。
对于理论假说,弗里德曼则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的简单的模型或“概念性世界”,只涉及最重要的各种因素。其二是一系列原则,对“模型中的变量或实体与可观测的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的限定。他认为,从本质上看,这两个部分是截然不同的。模型是抽象的、完整的,它是一种“代数学”或“逻辑学”。在检验模型的一致性与完整性。探究模型的含义方面,数学与正统的逻辑学回归它们的老本行。在模型当中,“大概”、“可能”或“近似于”这一类东西根本没有存在的余地,而且也不起任何作用。另一方面,使用模型的原则又不可能是抽象的和完整的。它们必然是具体的,从而也就必然是不完整的。这是因为,不论人们如何定义“现实世界”,完整性只有在概念性的世界里才会存在,而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弗里德曼认为,一理论越是“简单明了”,在某一既定领域内对现象进行预测所需要的初始知识也就越少;一理论越是“富有成效”,它对现象所作的预测也就越精确,而且该理论进行预测所依据的范围也就越大,同时,为了进一步研究的需要,它所要加以说明的东西也就越多。逻辑上的完整性与一致性虽然也与评判的标准有关,但只起一个辅助作用;二者的作用在于确保该假说能够正确地阐明宗旨,而且做到使每一个研究该假说的人的理解都准确无误——在这里,它们与统计计算中对数字精确度的检验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弗里德曼的这一看法既说明了他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也为其后美国乃至于经济学界最流行的经济研究和分析方法指出了方向。当前经济学界的主流研究方法与弗里德曼当初的大力倡导是分不开的。应该说,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包含着两层含义:在理论层面上,他不强调假定和前提的现实性与符合实际。而在预测层面上,则要求以是否与实际情况相一致为标准。
(四)对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假定的辩护
弗里德曼同意,“经济学是一种‘沉闷无趣的’科学,因为它假定人是自私的和唯利是图的,人是‘欢乐与痛苦的计算器,且其计算速度如闪电一般。人这架机器,就像一粒充满着幸福渴望的水珠一样,在某些使他游离于幸福与痛苦之间的动因的作用下,振荡不已,但在这当中人是不变的’。说经济学是一门‘沉闷无趣的’科学,还因为经济学是建立在旧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从而必须随着心理学的新发展而同步改进。第三点原因在于经济学假定人(至少对于商人来说是这样)总是处于‘一种连续的警觉状态’,一旦他们那敏感的直觉嗅察到了供给与需求状况的变化,他们将立即改变价格或改变定价原则。第四点原因在于,经济学假定市场是完美的,竞争是纯粹的,而且商品、劳动力与资本等都是同质的”。但这并不影响经济学对经济现实的正确描述和解释。对此,弗里德曼举了商人的例子加以说明。他认为,用商人的经验来验证是否与上述经济学理论假设有一致性的做法,”与通过向80岁的老人询问长寿的秘诀来检验长寿理论的做法别无二致”。
弗里德曼为新古典经济学的上述假定和理论进行了辩护。他反对以脱离实际来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假定。他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型。这些理想类型本来并不是描述性的,它们最初的使命是对那些对某一特定问题来说极为重要的特征加以区分。
他说:“完全现实的理论这一想法不过是一个稻草人。没有哪位理论批评家会以这一逻辑极端作为目标。”对“描述方面的准确性与分析方面的相关性之间的根本性混淆,构成了大部分经济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弗里德曼认为:“描述方面的准确性与分析方面的相关性之间的混淆,不仅导致了在许多不相关的方面对经济理论所作的批评,而且还导致了对经济理论的误解及在弥补所谓的缺陷的能力中方向性错误。由经济理论家们提出的抽象模型中的‘理想类别’,已经被视为严格的描述性的分类。这些描述性的分类将直接地、完全地与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实体相对应,而独立于该模型的使用目的。而描述性的分类与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实体之间存在的明显的偏差,导致了在构造理论的努力上的不可避免的失败,这是因为,重新构造理论的能力是以这些意在具有充分的描述陸的分类为基础的”。他认为,马歇尔对竞争性市场的理论分析,以及后来人们对市场竞争类型的分类,就是例子。
最后,弗里德曼概括说:“实证经济学的进步不仅要求对现有假说进行验证并加以完善,而且还要求不断地创立新的假说。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尚缺乏正式的结论。假说的创立是一种精神、直观与发明的创造性活动;其实质就是要在众所熟知的材料中发掘新意。这一过程必须归在心理学当中进行讨论,而不应列在逻辑学当中进行研究;这一过程必须借助于自传与传记来研究,而不应从科学方法的专著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必须经由公理与事例所推动,而不应由定理或原则所导出。”
三、弗里德曼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在其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对于经济学研究和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当代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方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今经济学领域的定量分析、注重经验数据分析与理论的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抽象模型的构造方法,都与弗里德曼倡导的研究方法密不可分。应该说,弗里德曼注重经验检验、注重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是具有合理性的。不过,他对理论假说及其假设条件合理陸与现实性的看法,是有一定片面性的。假定前提的正确与否和现实与否的确无法必然证明理论的正确性,但是,正确的理论必定与正确的假设条件存在着一致性的联系。正确抽象出来的理论假设条件,虽然不是直接符合现实的,但却是在本质上符合现实的,因而,不能轻易断定它们不符合现实,更不能据此断言不符合现实的假说条件却可以得出正确的预测,也不能因为预测与现实一致就认为理论假说条件无所谓是否符合现实。
总之,弗里德曼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是他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新一代芝加哥学派和当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我们了解和研究当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各流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时,对其方法论同样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和了解,给予恰当的把握和评价。
责任编辑 姚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