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本地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及个体化护理。方法:对2011年10月-2013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268例个体化护理健康教育前后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取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的高血压知识、健康生活方式、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情况比较,(P<0.01)。结论:健康教育是控制和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手段,找到适合本地区高血压的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可以更好地防治高血压。
【关键词】 高血压门诊; 个体化护理;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5-0087-0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发病率高,而且致残率、致死率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1]。为了防控高血压,笔者所在医院开设高血压门诊和高血压健康教育治疗护理小组,采取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根据反馈结果修改护理计划,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68例,男153例,女115例;年龄25~76岁,平均(55.3±5.8岁);病程0~31年。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1级低危64例,1级中危36例,1级高危17例,1级很高危8例;2级中危31例,2级高危26例,2级很高危13例;3级高危45例,3级很高危28例。
1.2 方法
1.2.1 血压的测量 患者测血压前坐位安静休息5 min,30 min内禁止吸烟、饮咖啡或茶,排空膀胱。袖带适中,初次测压应在两臂各测2次,共4次。数值较高侧上臂的2次测量平均值应作为血压的基础值。如患者有紧张反应,为避免白大衣诊室高血压,需结合家庭血压或者动态血压进行评估。低危患者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随访测血压3周1次,低危患者血压达标或稳定后,随访测血压3个月1次。中危患者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随访测血压2周1次,中危患者血压达标或稳定后,随访测血压2个月1次。高危、很高危患者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随访测血压1周1次,高危、很高危患者血压达标或稳定后,随访测血压1个月1次。
1.2.2 评估 询问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生活起居习惯、家庭成员对患者所患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了解程度,影响血压升高的因素了解情况。记录服药的依从性、危险因素,评估危险分层。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进行个体随访追踪,随访1年半,1个月进行一次面对面谈话或电话短信、QQ等形式随访指导,随时提供各种咨询,随时就诊,根据病情不断调整护理方案及治疗方案。
1.2.3 健康教育
1.2.3.1 高血压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宣教 高血压的诊断分类、分层及影响心血管的危险因素的宣教,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家庭血压的标准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根据病情选择测量方法。高血压可以引发的并发症及预后。通过高血压患者对家庭成员及身边的人宣教基本知识。
1.2.3.2 定期开展高血压的公益讲座 在多功能会议室由高血压专家定期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公益讲座。
1.2.3.3 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 非药物治疗即生活方式干预是任何高血压的基础治疗,肥胖(超过理想体重10%)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肥胖患者每减少3磅体重(1磅=0.4536 kg),舒张压下降2 mm Hg。减肥的益处从过程就出现,尽可能使体重减少10~15磅。但应严格避免使用一切“兴奋剂”减肥治疗,因为这些会增高血压,脂肪代替物或忌食脂肪治疗不会升高血压,但有不良反应[2]。最好的方法是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体力活动。(1)运动能增加能量消耗。有规律的运动可降低血压10 mm Hg,建议经常坐着的人每周至少进行3次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骑车、游泳、跳舞、太极拳。(2)低钠盐饮食。要求高血压患者每天摄入少于5 g。(3)戒烟限酒。吸烟包括被动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损害,显著增加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压持久升高,白酒少于50 ml,葡萄酒少于100 ml,啤酒少于300 ml[3]。(4)平衡心理。心理或精神紧张会升高血压,增加心血管风险。(5)多食新鲜蔬菜、瓜果、豆类含钾钙和维生素多的食物,多食粗粮和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1.2.3.4 用药管理 通过非药物治疗血压仍然不达标的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治疗,根据血压的级别和并发症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向患者详细讲解服药的重要性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对高血压不恐惧、不慌乱,提高服药的依从性,提高血压的达标率和控制率,对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建议服疗效肯定、价格低廉的药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取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的高血压知识、健康生活方式、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多种因素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其中有精神原因、神经原因、离子转运异常、胰岛素抵抗、内皮功能障碍、基因遗传等学说。高血压病因是多因素、多环节、多阶段和个体差异性较大的疾病。(1)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均有高血压,子女发病概率高达46%,约60%高血压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2)环境因素:①饮食,高钠低钾膳食是导致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4]。过量饮酒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且血压上升的幅度随着饮酒量增加而增大[5]。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发生关系密切,是高血压的又一重要因素[6],叶酸缺乏引起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同型半胱氨酸增高与高血压发病呈正相关[7]。②精神压力。长期过度的精神、心理压力,特别是长期过度的负性心理反应会显著增高血压。③吸烟和被动吸烟可致血管内皮损害,动脉粥样硬化显著增高血压。④麻黄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肺甾体类抗炎药、甘草、避孕药等长期服用会增高血压。(3)继发性高血压:①肾实质性疾病(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通风性肾病、肾脏肿瘤)[8]。②内分泌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9]、嗜铬细胞瘤[10]、库欣综合征[11])。③主动脉、肾动脉狭窄[12-13]。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的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这就要求医护人员重视患者已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要求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如增加体力活动、减重、减少钠盐、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多吃蔬菜补充钾和钙、戒烟限酒、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目前国内外一致认为高血压需综合治疗,健康教育是控制和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手段[14]。药物治疗是必要的手段,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使血压有效控制。但不能治愈。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坚持终生服药的重要性,合理调整药物,预防、减少、控制并发症。笔者所在医院开设高血压门诊和高血压健康教育治疗护理小组采取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本地区群众的高血压知识大大提高。本地区经济落后,卫生资源相对紧缺,健康教育是投资少、效益大的防治措施。268例患者情绪乐观,合理膳食,规律运动,遵医服药,减少和延缓了并发症,提高了生活质量。笔者所在医院高血压门诊将增加健康教育,扩大健康教育的人群,相信找到适合本地区高血压的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可以更好地防治高血压。
参考文献
[1]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08.
[2]孙静平,杨兴生.原发性高血压[J].中国医刊,2011,46(9):3-9.
[3]刘力生.高血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3-37.
[4]Fan H Q,Li Y,Thijs L,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isolated nocturnal hypertension on ambulatory measurement in 8711 individuals from 10 populations[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10,28(10):2036-2045.
[5]Li Y,Thijs L,Hansen T W,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the 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 in 5645 subjects from 8 populations[J].Hypertension,2010,55(4):1040-1048.
[6] 周北凡.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10.
[7]高峰杰,关东阳.原发性高血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关系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14):28-29.
[8]王磊,李南方,周克明,等.难以控制的高血压628例病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2):138-141.
[9]Kaplan M.Curr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y aldosteronism[J].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2010,8(11):1527-1530.
[10]Manger W M.The vagaries of pheochrromocytomas[J].Am J Hypertens,2005,18(10):1266-1270.
[11]Nieman L K,Biller B M K,Findling J W,et al.The diagnosis of Cushing’s syndrome: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2008,93(5):1526-1540.
[12]Bloch M J,Basile J.Clinical insights into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renovascular disease:an evidence-based review[J].Minerva Medica,2004,95(5):357-373.
[13]Cleland W P,Counihan T B,Goodwin J F,et al.Coarctation of the aorta[J].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56,2(4989):379.
[14]李立明,任涛.原发性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研究干预模式的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9(1):32.
(收稿日期:2013-10-16) (编辑:朱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