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

时间:2022-10-21 13:54:02 浏览量:

摘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这种与时俱进特别需要体现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尤其是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的培养。本文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以及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了深层次探讨,一些做法和结果对开展各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过程培养;技术实践

从1949年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随着计算机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面临市场增速变缓、创新出现屏障以及被边缘化的危险。高等学校计算教学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分析近年我国计算机教学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我们发现两者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如下:一是理论脱离实际、专业教学的改革落后于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的发展;二是学习内容多而浅,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或不落实;三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工程设计与系统分析能力欠缺;四是缺乏合作、协同工作的训练。针对这些问题,近十年来,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采用“定制式”方式培养应用人才[1],从培养模式上进行研究与实践[2-3],从具体课程上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4]。浙江农林大学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方向,从课程设置和内容、实践能力和特色等多方面进行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1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总体要求:能运用专业知识,从技术上实施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和配置。

知识要求: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应用能力,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体系。基础知识体系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等。在此基础上,需要再培养学生强化某个专业方向,构建某方面应用性知识,如农林业背景知识。

能力要求:一是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既能理解将事物整体作为一个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能站在系统总体的角度,从宏观上认识系统,把握事物整体。二是对事物的抽象能力,用数据模型构造复杂事物,使复杂事物简单化。三是设计与实现能力,对事物进行标准化的说明、设计和实现,可分析事物的状态,预测事物的发展,以得到系统性答案。

素质要求:这是各种类型人才都应具备的,包括诚实和正直、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协同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2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2.1设计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提出了“重基础、强实践、求素质”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统一和融合的课程体系设计目标。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遵循“平台与核心稳定、模块灵活”原则。把4年的学习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与专业基础课学习,约1.5~2年时间;第二阶段为专业课与模块课程学习,约1.5~1年时间;第三阶段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约1年时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院提供多样化的业余团队学习与实践机会,如科研团队、竞赛团队。在整个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我们把信息技术应用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机会。

2.2开展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为加强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确保专业建设稳步推进,2000年,我们成立了C语言课程小组,对课程实行“三统一”政策,即统一备课、统一考评方法、统一试卷。2003年10月,经过研讨,我们确定了专业核心课程,建立了C语言课程小组、数据结构课程小组、计算机网络课程小组、操作系统课程小组以及数据库课程小组,重点抓计算机专业的8门主干课程,出台了课程建设相关文件,并以公开竞聘的方式确定课程组组长,建立考核办法,实行严格绩效考核。2007年开始,学院颁布了《信息工程学院课程建设专项实施方案(试行)》,决定以项目制推进课程五项(课程试题库、网络课堂、多媒体课件、教材教辅、特色教改)建设,力争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主干课程(20~30门)的基本建设提高到较高水平;2009年,我们实施核心课程提升工程,成立核心课程提升工程考核小组,使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采用竞争性上岗方式,切实提高了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

2.3开展多元化的应用性实践

多元化实践,首先是指实践团队内部组成成员的多样化。这些成员包括二、三、四年级学生、老师和校外导师,每个团队设团长;多元化实践也包括实践团队的内容多样化,主要有科研实践团队、认证考试研讨团队、竞赛团队、企业实训、政府部门实训等,而科研实践团队又有各种不同方向的小团队[5]。

开展多元化实用性实践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一个紧密与松散相结合的学生课外创新与实践平台,通过采用多种基地成分、多种形式的团队方式,让学生课外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有个性化发展的良好空间。学生在教师或团队人员指导下学习,加强应用能力的快速发展和个人潜力挖掘,最终形成团队间及团队内部成员相互学习、互相帮助,科研教学互动的课外创新实践模式。

多元化应用性实践的主要任务如下:①探讨校内实践平台与组织建设模式;②探讨实践平台建设与多元化实践团队建设;③探讨教学与科研互动机制;④产学研结合形式。

对各种形式的团队实践,学院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在学院层面上,一是明确学院提供场地、基础设施及必要的设计与实验仪器等条件;二是制定指导老师、学生团长职责,明确对指导老师、学生团长的要求,学生准入与退出机制;三是制定以学科、团队为单位的考核办法,主要从学科或团队培养的学生数量、占用资源和取得成绩等方面加以考核,取得的成绩包括获奖项目数和等级、优秀毕业论文比例、优秀毕业生比例、考上公务员比例、考上研究生比例、向学生发放补助数量、申请项目数、发表论文论著数等。

2.3.1以学科竞赛组织相应训练团队

这几年,我们组织了电子设计、程序设计、机器人、嵌入式、多媒体等竞赛。每项赛事由2~3位教师带队,由二、三、四年级学生组成团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有计划的赛前训练、赛中组织研讨及赛后总结和延伸,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2.3.2以教师研究项目开展实战性训练团队建设

我们以科研项目或兴趣项目为基础,由1~2位教师带领3~12名二、三、四年级学生组成的团队,开展科研项目或兴趣项目研究与实践。我们从2000年的3个团队,发展到今天的11个团队,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根本的改变是内涵的变化与丰富。团队建设一方面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使学生的业务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近十年中,我校师生共同完成了20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11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研发的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公益林管理系统、林木采伐管理系统、林权信息管理系统、林地管理系统等10多个软硬件产品得到广泛应用。这些产品诞生于团队,同时促进团队的快速发展。

2.3.3与企业合作开展针对市场性训练

与企业合作,我们的主要工作有两点。一是引入研发中心,加强产学研结合度。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应用能力强的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我们的教师、学生要了解市场,了解社会,会讲、会写、会动手。2004年,我们将杭州天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引入学院,建立天晨信息技术研发中心,目前天晨公司(研发中心)2/3的员工为我院毕业学生。2006年,我们与杭州感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立研发中心,现在中心的大多数技术人员为我院毕业生,技术支撑主要依托学院,实现了产学研的良好结合。二是与达纳公司建立联合培训中心,由学院出场地,公司出设备和相关课程主要教师,在三、四年级开展针对市场需求的培训。

2.4基于市场,注重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很广,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一个较大的难题,就是懂技术的人不易理解应用对象的业务,而懂背景业务者又不知信息技术如何运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因此,教师在学校期间向学生传授一些背景知识,进行实用系统的开发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这种思考,2008年开始,我校基于农林背景优势,建立了“林业信息技术应用定制班”,集政府和研究单位的力量,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出25名学生,开展两年的特色人才培养旅程[6]。

以下是我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我们首先编制了“林业信息技术应用定制班”教学计划。二是确定每位学生的校内导师,聘请了25名校外导师,他们是来自省、地、县林业部门的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三是建立了“林业信息技术应用定制班”校内课外实践基地,制定了管理办法,实行每人一工位政策。校内导师对每位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学校建立了近1 000亩的森林资源数据采集基地,供测量使用,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四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汇报与讨论,全班学生参与全省“林权信息管理系统”、“林地征占用管理系统”的设计讨论、开发和培训,教师在培训班上指导参加培训的学员。五是举行了两次“林业信息技术应用定制班”全体学生学习报告会和1次林业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竞赛。六是每位学生去校外导师所在地实习1个月以上,完成一篇以上调查报告或论文,1/3学生的论文公开发表。

通过上述过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教师们也投入了大量精力。

3几点体会

1) 应用型人才培养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方向,贯穿于课堂、课外的学习,涉及到校内、校外平台,需要有系统性的设计和有效的制度作保证。

2) 实践基地建设、做好产学研的结合,是培养好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建设好实践基地、产学研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实践,有更多的机会动手。

3) 各种好的培养形式、好的做法,需要有制度保证。建立和完善机制和制度,将有助于好的形式和方法出成效。

4) 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利用社会资源办学,既能弥补高校资源的不足,又能使高校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有助于学校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还能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深入基层实践,一举多得。

5)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指导其作报告、做演讲、写论文发表,给学生提供开发和维护应用系统的机会,给其充分的信任和信心,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什么新话题,却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命题。现阶段,在我国高等学校这个群体中,大多数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适应市场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思考与做法,却没有一种方法或措施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理念和思路、方法和措施上不断创新,采用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动、积极地对接市场。同时,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做好“产、学、研”这篇大文章,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人才资源的最大优化。

参考文献:

[1] 孟大伟,吴秋凤,刘胜辉.“定制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2008(9):51-52.

[2] 贾庆节,何保锋.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1):124-125.

[3] 李丽萍,于延,盛琳阳.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12):49-52.

[4] 吴家培,郑建华,沈玉利.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程序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10(21):127-129.

[5] 方陆明,唐丽华,吴达胜,等. 基于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C]//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 计算机教学研究与实践: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9-72.

[6] 方陆明,唐丽华,吴达胜,等. 多元化创新实践基地与创新实践组织研究与实践[C]//何积丰. 高校计算机教学与研究(第二辑).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3-167.

Exploration on Cultivating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FANG Luming, TANG Lihua, XU Aijun, LOU Xiongwei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Zhejiang A&F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China)

Abstract: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the related fields mus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which is particularly showed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to enhance manipulative ability and market adaptive 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market demand of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ltivations of talents for several years in course systems, practical systems and its forms and methods. Some methods and results are enlightened to the training of all kinds of applied talents.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 process cultivation; technical practice

(编辑:张玥)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计算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