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应改变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初中生物教学也不例外,初中生物教师要学会教师引导初中生会学习能学习,以便和这个阶段的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性格差异相适应。不管哪门科目,都需要有理论的支撑,初中生物教学理论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影响深远,笔者在此对初中生物教学理论进行了相关剖析,以其对初中生物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理论;初中生;教师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奥索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概括的说明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及机制、学习结果、学习条件和动机因素、学习类别、学习同化样式、教学的基础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等方面。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和机制
关于初中生获得的知识过程,奥索贝尔提出它是一个初中生自身的心理过程及对知识深刻的理解,而同化理论是探究初中生心理过程的一个适当理论。同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的,将它阐述儿童认知发展的内部机制,他主张认知即主体和客体一直相互影响,把客体容纳到已有的图式中,从而引起图式量的转变。它并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单纯的描述,也不是单纯展开主体内部已有的内部。奥索贝尔主张学习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同化过程,初中生能不能学到新知识,在于初中生认知结构里是不是有了合适的理念及知识,新旧知识之间能不能构建起实质性、非人为的关联,这种关联可以使初中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发展,理清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初中生主动发现问题,当他开始探究这一问题是如何发生及发展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称之为有意的学习。具体来讲,有意义接受学习是新知识和初中生认知中的旧知识相互影响,形成比较适当的、高效率的认知结构,使得初中生能理解新知识,从而使得旧知识产生变化,旧知识修正和完善后有了更广泛的联系,从而产生新的意义。
(二) 同化理论
根据新旧观念的不通概括水平以及他们之间联系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同化理论分为三种不同的学习模式,即上位学习模式、下位学习模式和并列结合学习模式。就初中生生物教学研究来讲,通过课本学习,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了解,他们脑海中概念略有不同,此时,通过教师讲解概括,最终形成一个囊括了之前所有人的想法的更为精简的概念,这一过程被称作上位学习模式。下位学习模式正好与此相反,在初中生学习新的知识后,在返过去重温旧的知识,这时便会觉得之前很难的学习过程变得简单了,之前必懂的问题也解决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存在上下的隶属关系,这种新旧知识相互促进的学习模式被称为下位学习模式。最后的并列结合学习模式是指部分只是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完全是单独的两个个体,这种部分就需要认真听讲,勤于吸纳。在初中生物学习过程中,这三种模式交替进行,逐步深化。
获得新知识时,初中生要寻找已存的认知结构中一个同化点,它对获得新知识拥有固定作用;然后依据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及并列结合学习把新知识放到初中生认知结构里的适当地方,和旧知识构建相关的联系,持续精细分化新知识与旧知识;最后把新知识和另外相关的知识链接起来,将新知识融入到旧知识结构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来获得融会贯通的结果,这有助于运用新知识。
就好像是喜欢一档娱乐节目,没有要求,只要可以娱乐就是一档好节目,不需要体会到它的精神内容。所以,从整体分析来讲,初中生对学习生物知识比较怠慢,初中生意识不到生物对生活重要意义,内心也不去认同这一项知识。大多生的初中学生认为生物课上缺乏活动是对自己学习比较大影响因子,少数初中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很枯燥,这也比较大的另一个影响因素,老师喜欢照本宣科、讲解不认真,这都不利于培育初中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
(三)有意义学习理论的相关内容
生物学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逻辑性,儒家初中生物教材的编写知识逻辑性很强,一般的逻辑层次是从浅到深,由个体到群体,由简单到复杂。初中学生一定要拥有意义学习的倾向。所谓有意义的学习,是相对于机械的学习来说的,它是指初中生在获得知识中,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存的合适观念构建起实质性与非人为性的关联。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一类特别的学习方法,依靠于成长与学习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影响。学生受到生活环境及个体学习态度的影响,教师要学会甄别初中生学习效果。
初中生物课堂中,有意义的学习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学习的心,带着自身的求知欲来学习生物知识,才不会显得枯燥、索然。对于初中生来讲,生物课堂理论知识多,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重点、难点。有意义的学习要求初中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初中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二、成功智力教学理论
斯腾伯格教授提出TIA即成功智力教学理论。TIA既要培养初中生的分析智能、创造智能及实践智能,还要为初中生铺出长大后能够成功的道路。TIA目的之一是促使初中学生可以自信满满地觉得“我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去学习”而不再是“我不能够学会”;老师可以十分肯定地认为我可以使用其他的方式去教学”,而不再是“我不能够去教授它”。成功智力教学在初中生物学中的非常巧妙的适用,能够指引初中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初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初中学生把握学习方式,并创立自律自立,习惯学会思考,且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难题。这就需要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一切唯分数论”的惯性思路,初中生物教师不能只关心初中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还要关注初中学生是不是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是否恰当的运用了创造性智能及实践性智能。
初中生物教师要学会多角度评价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成功智力教学的初衷不能只局限在初中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上。初中生物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分数论。初中生物教学需要注重创造性,教学方式不同,呈现内容也会多种多样,也显示出评估初中学生生物学习状态也不可以单一化,一定要按照初中学生全方面的能力来评估。
成功智力教学需要评价主体多样化,初中生物教师评估初中生生物学习的主要主体,但不能够是唯一主体。初中生物教师能够让初中学生来进行互相评估也可以讓初中学生父母参与对孩子学习情况的评估。学生的其他教师也能参与对初中学生的客观评估,评估意图是让初中学生能够发现和识别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样既可以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又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认识自己,以便能够及时的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加以改正及完善自己。
三、结语
初中生物教学理论研究中,不管是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还是成功智力教学理论,其最终目的都是通过这些科学的理论让初中生学到有意义、有价值的生物知识,并在这里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做到好学习、会学习。前者主要是要求教师通过创新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求初中生以基础性为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心理上接受它,才能学得扎实、灵活,而在检验生物教师教学的情况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看在教学过程中初中生是否产生了有意义的学习。后者成功智力教学理论(TIA)则指出,在初中生生物课堂学习及教师教学过程中,都需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及时取长补短,发展学生成功智力,重视个性化教育,对于开发学生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陶春竹.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2]丁明敏.成功智力理论指导下的巧中生物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3]崔红,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应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唐静(1963—),女,江苏,苏州,兰州市第五十六中学,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