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改变建国初期全国各地教科书各自为政的状况,政府采取了由国家统一编辑教科书的方针,于1951-1953年出版了第一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科书,这对于统一国家教育意志、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学生的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统一;全国通用;中小学;教科书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5-0016-04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急需建立一种新的教育秩序,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编写一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反映中国共产党意旨的新教科书。为此,党和政府于1950年制定了中小学教科书统一编写、统一供应的方针。人民政府先是在出版总署成立了编译局,负责教科书编写工作;后来在1950年12月建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或简称人教社),专门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到今天,人教社先后编辑出版了10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其中第一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科书在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它对我们今天的教科书改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第一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科书诞生的背景及进程
由国家来统—组织教科书的编辑工作,这是建国之初就确定了的方针。早在1949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在全国新华书店第一届出版工作会议的闭幕词中就提到:“教科书要由国家办,因为必须如此,教科书的内容才能符合国家政策,而且技术上可能印得好些,价格也便宜些,发行也免得浪费。”“教科书对国计民生,影响特别巨大,所以非国营不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出版总署根据当时实际情况,采取了分两步走的办法,即:1)在统一编辑的教科书尚未编成之前,先由教育部和出版总署会同拟订中小学教科用书目录,发到各大行政区的文教部(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教科书必须统一采用目录中所列各书;2)成立国家统一编辑出版中小学教科书的专门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由其组织力量,新编中小学各类课程的教科书,新教科书编成后,一律使用新编的教科书。
1949年11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所属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与中共中央领导下的出版委员会和新华书店编辑部三部分组成了出版总署。1950年5月1日,毛泽东在《人民教育》创刊号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1950年9月,出版总署召开全国出版会议,会上确定中小学教科书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由出版总署和中央教育部共同组建筹建负责编辑出版中小学教科书的专业出版社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12月8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设有中小学各学科编辑室,最初社址在北京东总布胡同lO号。中央人民政府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成立十分重视,毛泽东主席亲笔题了社名。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届领导班子为:社长叶圣陶(出版总署副署长兼),副社长柳浞(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兼);社务委员会由叶圣陶、柳浞、刘皑风、宋云彬、朱文叔、金灿然、吉少甫、曾世英、魏建功等九人组成,秘书长金灿然;总编辑叶圣陶,副总编辑柳浞、宋云彬、刘薰宇、朱智贤、金灿然。原“华北联合出版社”和“上海联合出版社”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原两社的发行业务则划归新华书店。从此,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审、出版工作归于统一。
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承担华北、华东地区1951年春季中小学教科书的生产造货供应工作,并统一向其他地区新华书店供应纸型,分区造货供应。
1950年12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出版总署公布了关于1951年春季中小学教科用书的决定,1951年春季全国中小学教科用书表所列中小学用书共35种93册,其中30种85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951年2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出版总署制定的《1951年出版工作计划大纲》中规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重编中小学课本,并于本年内建立全国中小学课本由国家统一供应的基础。”“改善中小学课本的发行工作,使全国学生普遍地及时地获得所需要的课本。”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会议提出了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修正并通过了《中学暂行规程》,其中包括试行中学教学计划;讨论了中学地理等7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草案。会议还提出:“各科教材必须保持完整的科学性和贯彻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研究中国,参考苏联,以苏联中学课本为蓝本,编写完全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新教科书。”
8月,教育部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会议通过了《小学暂行规程》,并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小学教学计划》。会议要求1954年完成五年制小学全套新课本的编印工作。此后不久,10月1日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决定”指出:小学修业年限为5年,实行一贯制;中学修业年限为6年,分初、高两级,各修业3年;大学、专门学院修业年限为3-5年。中小学暂行规程的制定,为课程教材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1951年春,经出版总署核准,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新华书店总店联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教科书出版会议,教育部长部长马叙伦、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及总署出版事业司司长黄洛峰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讲话,对今后教科书的出版政策及方向作了具体说明。会上总结并研讨了以下问题:当年春季的教科书供应工作,秋季教科书的全国生产计划等。这次会议为教科书的出版从过去各自为政逐步走向全国统—奠定了基础。
会后不久,1951年4月16日,教育部和出版总署联合发布《关于1951年秋季教科用书的决定》,规定了这年秋季教科书目录:共57种、108册,除去师范(教育科目)部分,中小学教科书共40种,91册。在这些中小学教科书中,高中部分5种8册教科书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它们是高中二年级用书:胡华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修订本(全册),人民出版社出版;廖益隆编,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简史(全一册),海燕书店出版;王成组编,高中适用本国地理(改编本)(中、下册),商务印书馆出版。高中三年级用书:陈尔寿、卢村禾编。新世界地理(上、下册),新中国联合出版社出版;盛叙功编。高中外国地理(上、下册),中华书局出版。”其余35种共83册全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供应。
按照上述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着手编辑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由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当时编辑力量不足,全社只有30多名编辑人员,要求供应课本的时间又很紧迫,所以只能在已经出版的教科书中选择较好的教科书修订或改编,于1951年秋季开学时供应。从1951年到195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改编的第一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科书陆续出版,它是带有过渡性质的教科书。
二、第一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科书的特点
1 从内容上看,大多数教科书是对老解放区的课本、东北区编译的苏联教科书或国统区教科书的沿袭和改编
先看小学教科书。例如:小学国语课本依照中央人民政
府教育部1951年2月24日初一字第36号指示,秋季始业小学一律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改编的原上海临时课本编审委员会编审的国语课本,春季始业小学一律用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改编的前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编审的国语课本。
小学算术课本开始时是同时采用人教社改编的原刘松涛、惠頫、黄雁星、项若愚等人编写的华北版的算术课本和原俞子夷编的大东书局出版的算术课本,后来依照上述同号指示一律用人教社改编的原俞子夷编的版本。
至于小学的历史地理课本,基本上是采用人教社改编的原刘松涛、惠頫、黄雁星、项若愚等人编写的华北版的课本。
而小学自然课本开始是采用人教社改编的原顾均正、贾祖璋等编写的由开明书店出版的自然课本。到1953年采用方宗熙等人参照苏联小学自然课本编写的人教社出版的自然课本。
就中学教科书而言,总的来说,中学文科教科书,如:语文、历史、地理等课本大多是人教社修订或改编原华北区和华东区的版本。例如,人教社第一套全国通用教科书中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共六册),是在新华书店1950年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它不再沿用“国文”、“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内容注重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除选文外还附有作者介绍、生僻词语、方言诠释及有关字的注音。课文后面提出若干要点,帮助学生思考。语法学习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相机进行。应用文融合在各单元之中。
而中学理科教科书,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动物学、植物学)等课本,人教社基本上是以原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编译的苏联教科书为蓝本来修订或改编,当然也有例外。
以数学、化学为例。“初、高级中学代数、平面几何和化学三科的课本,旧的有许多缺点,新的又没有编好,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指定暂以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苏联中学教科书编译的课本,供1952年秋季开始学习这三科的班次采用”。“苏联教科书的优点是内容精简,理论与实际结合,教材的排序能兼顾科学的系统和教学的原则”。
2 从形式上看,小学教科书与中学教科书的封面设计等各有千秋
(1)小学教科书的封面设计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很有特色一是几乎所有课本的封面设计和课本内容的编排是直排版,只是在封底版权页采用横排。惟有算术课本例外。它的封面及内容都是采用横排。二是突出课本二字。所有的学科教科书的封面都标明:初级小学或高级小学××课本,而且在直排版的封面中,课本名称位居中央,用大号字体标出。背景是各种各样的与学科或课文内容有一定联系的图案。例如,人教社1951年出版的《高级小学历史课本》其封面设计如下:
正中是加框的文字“高级小学历史课本”(直排);最上面是天安门城楼;中间左边是中国远古猿人背着猎物的图像,右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站岗的图像;下面是中国古代人手持弓箭等武器打猎、捕鱼等图像。
这种设计既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又结合了当时的现实——抗美援朝,颇有历史的沧桑感。
‘
另外,高级小学有些学科(如:算术、自然、历史等)的课本有两种编排方式,一是高级小学一、二、三、四册课本,二是高级小学五年级、六年级课本。前者每册课本是用—个学期,后者每册课本是用一个学年,这样做的好处是无论是春季始业的,还是秋季始业的,都不受影响,五年级或六年级反正是一本课本。
(2)中学教科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朴一是几乎所有的文科教科书的封面设计和课本内容的编排是直排版,只是在封底版权页采用横排。而以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编译的苏联自然科学课本为蓝本改编的课本则不一样,理科教科书的封面及内容基本上是采用横排版。二是封面设计简单、朴素、明了。文科教科书大多还是突出课本二字,在书的封面都标明“初级中学或高级中学××课本”,而且在直排版的封面中,课本名称位居中央,用大号的彩色字体标出,比较醒目,同时没有任何背景,相对于小学教科书丰富多彩的封面,中学教科书的封面则是简单、朴素、明了。而理科教科书大部分则突出学科,例如在书的封面标明“初级中学课本动物学”,“高级中学课本物理学”。
3 各科教科书都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历史、地理等科更显得重要。
拿语文来说,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语文课本都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选文与词语都突出表现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阵营,例如《初级小学国语课文》频繁出现“翻身”等词语。课文突出领袖人物的宣传,如“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人物。同时,由于前苏联是与新中国第一个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大量的前苏联领导人及事件也被选人中小学语文课本。
另外,当时的《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选用了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篇课文被认为是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受到很多质疑,一些一线的教师认为不好上此课,并撰文进行批评该篇课文。为此,《人民教育》杂志在1952年第4期发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背影”的检讨》一文。由此可见,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首位的。
再以人教社当时出版的《初级中学本国地理课本》为例,“本书共分四册,第一、二册是在新华书店原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第三、四册是在开明书店原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供初中一、二年级四个学期使用”。“本书在编撰中特别注意到纠正反动统治时期地理课本中流行的错误理论,如地理环境决定论、大民族主义及法西斯主义的宣传等。本书在叙述地理知识时,并不放弃对政治与历史方面的联系,但更企图通过地理知识本身来启发学生改造自然,建设新中国的信心,并加强其对祖国对人民对劳动的热爱”。
另外,即使是以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编译的苏联自然科学课本为蓝本改编的课本,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以1952年人教社出版的《初级中学动物学》为例,“本书是以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编译的初中动物学为蓝本编写的。那个缩译本所根据的原书是苏联十年制中学的动物学教科书,为了结合实际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增加了许多本国的材料”。
4 同一教科书多次修订
大部分教科书几乎每年都在修订,导致课本内容略有差异,而且同一教科书的封面也经常变化。以《初级中学中国历史课本》(全一册)为例,此书最初是叶蠖生为陕甘宁边区中学编写的。1950年10月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修订,人教社出版。1951年4月,人教社第二次修订原版,1951年8月,人教社第三次修订原版。相比其他课本,这本课本的修订次数还算少的。
5 教科书门类还不齐全
根据教育部1952年3月18日《中学暂行规程(草案)》的第8条说明,外国语一科,各校得视具体条件,教授俄语或英语。教育部和出版总署1952年5月20日颁布的1952年秋季中小学教科用书表以及1952年10月10日颁布的1953年春季的中小学教科用书表中都明确规定:中学外国语课本
暂由各地自行决定采用。
另外,尽管在建国初期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都规定中小学必须开设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但是在1950年到1953年期间,教育部和出版总署每年公布的中小学教科用书表中,没有见到关于对这些学科使用何种课本的规定。由于人手等原因,人教社当时也没有编写这些学科的课本。
三、第一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科书的意义
1 标志着中小学教科书“国定制”的开始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诞生和第一套全国通用教科书的出版,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在新中国教科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表明: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制与发行具有很强的行政性质,是一种国家行为;全国中小学将逐步使用国家统一编写的教科书,以彻底改变建国初期全国各地教科书各自为政、混乱无序的状态。中小学教科书即将进入“一纲一本”的“国定制”时代。这种教科书政策是国家集中统一的课程政策的体现,当时对于国家统一教育意志,乃至维护国家的统一,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2 为人教社后来自编中小学教科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尽管大多数是修订或改编的,但是从整体上看,这套教科书在思想政治、知识内容、编辑技术等方面,都比以前的教科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然而,由于教育部对各科教学大纲没有完全制定,使编辑者无所遵循,审稿者也就只能凭直觉提意见了。人教社社长叶圣陶于1952年5月28日召集编审部成员总结这次编撰教科书的经验和教训时认为:“编辑同志编辑思想上的缺点,最主要是一部分同志对学习苏联的经验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认识不足,热情不高,自然不能认真地钻研苏联课本,学习它的优点。如编写初、高中化学的同志,看到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草案就照着去编,没有找苏联课本认真研究,盲目施工,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目前我们应该肯定:教科书编写的方针首先是肃清资产阶级观点,学习苏联的经验,先把观点与体系变过来,再求结合中国实际。学苏联同时能做到中国化,当然最好;暂时做不到这一层,中国化不够些,有些教条,也不算大缺点。”(《人教社新编课本编辑工作总结》1952年7月16日刊在出版总署编的《出版通讯》第4期上)此后人民教育出版杜的书稿编审暂行规定中,增加了“学习苏联教科书的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及材料处理方法”这一条款,可见这是教科书编写的经验也好、教训也罢,对他们来说都是宝贵的。
总之,由国家组织统一编写的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不管从内容上、形式上,还是从质量上、效益上都对广大学生有利、对国家有利、对社会有利,在新中国教科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