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疫情防控 > 正文

小菜蛾识别与防控技术口诀

时间:2022-10-22 17:18:02 浏览量:

1 小菜蛾发生特征

小小青虫,两头尖尖,全国普发,全球蔓延。代短易繁,抗逆耐寒,寡食高抗,防治艰难。

注:小菜蛾又名小青虫、两头尖,全国普遍发生,其世代较短,易于繁殖,抗逆性与耐寒性较强,主要为害甘蓝、花椰菜、萝卜、大白菜、小白菜、豆瓣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极易产生抗药性,田间防治较为困难。

2 小菜蛾形态特征

翅若刀形,相合成脊,相连成菱,相映成趣。米黄小卵,扁平椭圆,表面光滑,遍布叶面。娇小身段,各节明显,体若纺锤,两头细尖。黄绿体色,淡褐背板,臀足后伸,超过腹端,纺锤形蛹,外被薄茧,黄绿灰褐,茧外可见。

注:小菜蛾成虫为灰褐色小蛾,前翅狭长,呈刀形,两翅合拢时呈屋脊状,前翅后缘有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纹,相连成三个相接的菱形斑。老熟幼虫头黄褐色,体黄绿色,体节明显,两头尖细。

3 小菜蛾为害特性

初孵潜藏,再开天窗,天窗透亮,鲜明症状。三龄以上,成孔成网,喜食心叶,影响生长。

4 小菜蛾生活习性

长江以南,周年出现,北方越冬,以蛹度寒。趋光趋化,夜出昼潜,叶脉产卵,或聚或散。幼虫活跃,惊而滚翻,退而下垂,叶背做茧。抗逆很强,适温较宽,一年双峰,秋增春减。

注:小菜蛾在全国各地年发生世代差异较大,东北地区2~4代,华北4~6代,长江流域14代左右,华南20代,海南22代。成虫白天隐避,黄昏后开始取食、交尾、产卵,午夜前后活动最盛。卵散产或数粒聚在一起,多产于寄主叶脉凹陷处。幼虫比较活跃,受惊扰即快速扭动、倒退、翻滚或吐丝下垂。一般一年有两个高峰期,北方多在5~6月和8~9月,南方多在3~6月和8~11月,海南10月和翌年3~4月发生为害严重。

5 小菜蛾防治策略

治理抗性,综合防控,措施配套,技术集成。农业为基,物理为用,生防在前,化防在峰。

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加强物理防治,在害虫发生前期以生物防治为主,在害虫发生高峰期,辅以必要的化学防治。

6 农业防治

铲草除残,清洁田园,净苗移栽,控制虫源。休耕轮作,世代隔断,诱集作物,减少虫卵。

7 物理防治

性诱一挂,半梦半醒,灯儿一亮,全蒙全疯。

注:悬挂小菜蛾船式性诱器,内设性诱剂一枚,可以诱杀小菜蛾雄成虫,但对雌成虫无效。性诱器按要求布置于田间边缘,设置高度高出作物20 cm,诱芯密度和使用时期根据产品性能确定。每2~3 hm2地设频振式杀虫灯一盏,可对小菜蛾成虫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

8 生物防治

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生物防治,积极推行。Bt发酵,僵菌寄生,植物提取,饲养出蜂。

注:喷施16 000单位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亿个活孢子/g白僵菌粉剂750倍液,植物源农药0.3%印楝素乳油750倍液,2.5%鱼藤酮乳油750倍液。在适合地区可以利用赤眼蜂、半闭弯尾姬蜂进行田间防治。

9 化学防治

抗性治理,贯彻长期,科学配药,合理喷施。低龄较好,早晚为宜,有效品种,混用交替。仿生农药,抗生制剂,普尊除尽,安打菜喜。

注:选对化学农药,科学合理地使用,在小菜蛾低龄期特别是卵孵化高峰期用药,一般在早上与傍晚进行喷施。小菜蛾对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等常规性农药抗性较强,建议暂停使用;选择新型农药种类时,要注意轮换使用和合理混用,每种农药使用次数最好不超过2次,以防产生抗性。可选择农药有:仿生类农药如5%氟虫脲乳油800~1 200倍液、5%氟啶脲乳油800~1 200倍液、5%氟铃脲乳油800~

1 200倍液、5%美除(虱螨脲)乳油1 500倍液等;抗生素类农药如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1%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2.5%菜喜(多杀菌素)乳油2 000倍液等;其他农药如5%普尊(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 000倍液、15%安打(茚虫威)悬浮剂2 000~4 000倍液、10%除尽(虫螨腈)悬浮剂1 000~2 000倍液。

(本文配有图片,详见彩色插页)

推荐访问:口诀 小菜 防控 识别 技术

猜你喜欢